奈何时不由他,为了不叫自己的儿孙也彻底落在坑里,唐林只得出族。
按照唐门规矩,正正经经地出族。
付出的代价极大,成功之后却能保证任何一个唐门中人,都不会去叨扰他和他的妻儿子孙们的生活。
唐门发生任何事,都不会牵累他。
唐门发生任何事,他也只能以江湖同道的名义插手、不得再以唐门子弟的身份掺和。
唐林做到了。
甚至他刚做到的时候,还没有死。
他还有时间安顿妻儿,甚至有时间和兄长提议:
不如将侄儿过继给我。
——虽说默认按规矩完成历练就等于出族,唐门万没有将少族长的儿女过继给外姓人的道理,但唐林到底和旁人不同。
——作为曾经最得长辈疼爱也最受长辈期待的孩子,他若要带走唐木木的儿女,除了嫡长子,还真没谁会认真计较。
——何况唐木木当时除了嫡长子,也只不过一个嫡次子。
——那个嫡次子,自然就是唐铁萧了!
——和他一样,注定子孙只能伦为旁支的唐铁萧。
唐林真心想拉这个侄儿一把,架不住唐铁萧没他那份决然。
唐铁萧依然留在唐门。
不过唐铁萧同样有几分叛逆。
在为唐林办好身后事之后,唐铁萧就和其他几个志同道合者一道,创立“小唐门”。
小唐门,七大恨。
都是唐铁萧这样不愿离开唐门,又不愿意完全遵循前人步伐前进的唐门子弟。
不过小唐门彻底崭露头角、搅动江湖的时候,却要在创立之后再两年。
——也是赵佶彻底背弃初登基时候的豪言壮志,开始放飞享乐的那一年。
“如果赵宋能还华夏一片天,唐不唐的有什么打紧?”
“不说始皇帝传不过三代,夏启家天下,不过也才几百年。”
嗯哼,大小唐门七大恨属于温大大,和前朝以及白愁飞的牵扯则是莫莫的脑洞啦!开一下脑洞有利于圆上剧情嘛O(_)O哈哈~
第一百零七章
“可惜……”
唐铁萧说起唐林过往时, 依然如蜡像一般木然的脸上, 竟也透出一丝遗憾来。
他确实是遗憾极了的。
赵佶要是能始终如一, 小唐门也不会是如今这个搅得江湖腥风血雨的小唐门了。
要知道,小唐门成立之初, 原也有整顿江湖、配合官家,发展势力的同时也顺便洗白之前唐门在暗地里搞风搞雨埋下的黑历史的意思。
最初的七大恨,
最恨的原是不曾早生两三百年,在那真正值当浴血拼死的时期(五代十国)去拼一回;
第二恨的仍是不曾早生百八十年, 否则何须叫那许多唐门子弟,在赵宋明明已经算得上天下坐稳的时候,仍前仆后继地为了老祖宗的执念牺牲?
第三恨……
最多的七大恨,左不过都是恨生得晚了。
最初的小唐门,虽也是独霸江湖的野心, 却是奔着天下安稳去的。
哪想得到, 小唐门刚刚一统唐门年轻一辈,大家正要齐心协力说服族中老人,一起在赵氏子麾下为了汉人天下安稳尽一份心力的时候,
初登基那会子还挺有明君中兴相的新君,忽然就大改志向、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天下了呢?
面对老人们那似讽非讽的笑容, 七大恨一下子就统一了。
具体细节稍有差异, 却基本都是恨极了赵氏子的不给力。
小唐门从此搅得江湖各种腥风血雨。
但在唐铁萧为首的小唐门中人眼中,他们依然不改初心。
——第一目标确实还是独霸江湖, 最终目标也仍是天下安稳。
——只不过因为赵氏子着实不给力, 他们不得不在两个目标中间, 加了颠覆朝廷这一项。
而要颠覆天下,也少不得格外血腥一些。
毕竟如隋文帝得天下之易者,古今也不过那么一位。
——其实小唐门也打过效仿隋文帝故事的主意。
奈何原先那个赵佶早怎么肆意妄为,在自身安危上却着实清醒。
别看平日里赵佶更愿意听傅宗书的主意、更愿意宠幸一些能叫他肆意享乐的臣子宫人,真正托付安危的,还是诸葛小花等人为主。
小唐门多少年苦心经营,始终没能在赵佶身上做出大文章,不过是在太子赵桓身边设下埋伏罢了,离开花结果还远得很。
甚至都不能十分把握真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可不就丝毫不敢放松武力颠覆的路子么?
这些年,看着小唐门中人一个个流血牺牲,
并因世间多俗人,只看到他们破坏了眼前如空中楼阁的安稳就一味戒备、唾骂,
唐铁萧等人虽有一股子“不与傻瓜论长短”的傲气,却也不是不伤感的。
——真当他们小唐门都和唐门中的老人一个德性呢?
——真一个德性也犯不着搞什么小唐门了!
——当谁真稀罕这个天下似的!
还不都是为了天下安稳、百姓安乐,偏偏赵宋皇室又着实太坑,没奈何才又捏鼻子认了族里老人夺取天下的行当嘛!
更为可惜、又更加可恨的是……
“落雁帮、灌家堡、习家庄……”
宫九忽然念了一串江湖势力,而后挑眉:
“这些也都是为了你们的大志?”
“失惊……
失惊擅谋,但更擅机关,原是难得不需要隐姓埋名浴血牺牲的旁系子弟……
若非为了我们共同的大志,又何必死在习家庄?”
言及此处,唐铁萧蜡黄的脸上竟是透出几分暮色沉沉的黯然来,
“失惊从机关房中走出来的那一刻,就做好以身殉道的心理准备。
就是可惜了,竟没能和您见上一面。
要知道我说服他走出机关房的话,原就是您教我的‘做出再多机关、再好毒药,也不过是叫唐门子弟死得更惨烈几分,其实于己于民于天下都毫无益处’——
他一直可惜没能与您好好畅谈过。”
要知道唐失惊虽说是比唐铁萧更小一辈,其实却比他还要年长一些,按说,原是有和唐林结识、畅谈的机会的。
奈何在唐林叛逆着他的叛逆、传统着他的传统的年月里,唐失惊却一心沉迷在机关之中。
明明一族里的子弟,竟也转眼就彼此错过了去。
等到唐失惊真正为唐林传下的理念折服时,他却早已掩埋在黄土之下了。
唐失惊在入落雁帮前,还特意随唐铁萧往尚未种下迷心花的幽谷中祭拜过。
此后岁岁年年,无论身在何方、忙碌何事,心香一柱也从未断过。
唐失惊无惧于以身殉道、却也一直努力着要让自己活得更长久一点,
除了活着才能为大业尽更多心与更多力之外,
也是奢望着能留取残躯到得大业抵定之时,重返唐林埋骨之所,将他风光迎回祖地安葬的。
——有如此心思的,并不只一个唐失惊。
事实上,早期一道拉起小唐门框架的那群人,都和唐失惊一般心思。
在小唐门满江湖搞风搞雨期间不曾去那幽谷祭拜过哪怕一回,
导致唐林坟头草都差点被人挖穿,又是迷心霸王花又是赵燕侠一百四十二人的,都浑然不觉,
不过是因为:
——我尚在泥潭之中,承君大志跋涉而行的大业未成,就不叨扰阁下安息了。
——待得云开雾散之时,自有一番道理。
小唐门之中,哪怕并不曾有幸赶在小唐门给赵佶闹得改了实现志向的法子之前、随唐铁萧去那幽谷祭拜过唐林的,
但凡是一面不惜在泥潭之中伤心伤身也脏了手又脏了身地摸爬滚打、一面竭尽全力留取有用身的,
又有几个不是这般心思?
只是在不曾想到,曾经点破了唐门老祖迷障的那个人,却并不需要他们拨云见日之后去迎他。
——就在他们仍在泥潭之中可能之时尽量奋且顾身、必要之时却也能够悍不畏死的时候,他已经迎着猎猎雄风扶摇而上,直逼九重丹陛了。
要知道本朝虽也有异姓王,但除柴氏这个特例外,哪个异姓亲王不是追封所得?
是以皇帝封了一个安王原就叫人瞩目,又有为了与安王同坐,宁可自己降了一阶——
虽说大朝之时的九重丹陛原就是个孤家寡人的位子,
皇帝别说降一阶,就是再降三阶,也没哪个不长眼的敢凑上前去讨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