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昼叶从很小的时候就及其擅长动手、也极其热爱学这个,在国外时她就是班里最聪明、最得老师喜爱的学生,可回国之后没人找她,学霸的光环也变得暗淡。
不仅如此,她甚至被放进了老师的重点保护对象,老师们刻意保护她、将她安排在学霸堆里,不顾沈昼叶曾经的成绩。
沈昼叶终于有了一丝,自己被认可的感觉。
物理老师看看陈啸之,又充满不信任地望向沈昼叶,最终敷衍一挥手:
“行,那我给你俩把预赛的名报上。”
-
沈昼叶拎着老师打印的竞赛章程回到初三四班。
空无一人的教室中,温暖金黄的阳光落在课桌上,夏日黄昏的风一吹,书页和卷子哗哗作响。
陈啸之紧随其后,看了眼,有点赧然地对她搭话:“他们去上体育课了。”
周五最后一节课是体育课,沈昼叶闻言朝窗外一看,一队穿红校服的少年人在体育老师哨声中,濒死地、在夺目夕阳下向前奔跑,青春如火焰燃烧。
“……”
谁会喜欢跑圈啊。
沈昼叶打定主意不去体育课,同时装作自己是个高冷的、有气节的御姐,连看都没看他。
陈啸之:“…………”
陈啸之意识到沈昼叶真的完全不鸟他,又卑微道:“徐子豪给咱俩请假了,沈昼叶,别去上课了吧,来写作业?”
他这次直接用了问句。
沈昼叶一向是个礼貌的人,既然陈啸之都已经点到她的名字了,便礼貌地回应了一下:“好呀。”
下午四点半,温热的阳光洒满教室,又洇红天空。
陈啸之在阳光里倚着窗台,脚踩在徐子豪的凳子上,不知在思考什么。沈昼叶揉了揉饥饿的肚子——她中午没吃饭,此时饿得前胸贴后背。放学回去的路上得去买点儿啥。
还不等沈昼叶拉开凳子,一声清晰的肠鸣音,清清脆脆地滚过了教室。
肚子咕噜叫的沈昼叶:“……”
饿了一下午的沈昼叶捂住了自己的肚子,简直尴尬至极,它响的时候就不能分一下场合吗?如果被陈啸之听见岂不是尴尬到升天……
陈啸之奇怪地皱着眉头道:“刚刚那声咕噜是你的肚子?”
“……”
沈昼叶内心只剩一句话不断回荡:撞死算了。
这下沈昼叶装不了高冷了,甚至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她耻辱地用语文书包住自己的脑袋,红着脸支支吾吾:“我居然现在才觉得饿!放学去买点吃的就好了……”
她还没说完,陈啸之突然道:“吃不吃?”
沈昼叶红着脸,抬头朝他望去。
陈啸之眉峰探究地挑起,审视地看着沈昼叶,片刻后从桌上捞了个东西,丢到了她桌上。
那是他翘课回来时,气喘吁吁地提来的塑料袋。
陈啸之别开脸,冷道:“这玩意本来是买了我自己吃的。”
沈昼叶看了看袋子里的三明治,饿得眼睛一绿,差点儿抛弃原则,却又在最后关头找回了自己仅剩的人格,坚定道:“那我更不能吃了。”
“现在我不想吃了。”这位班长毫无人情味地补充:“要不你扔了它,要不然你吃了它。”
“……,”沈昼叶立刻道:“我吃,谢谢你。”
塑料袋中有草莓奶油软糖,纸包着的三明治,还有个蓝油纸和皮筋封口的、圆滚滚小瓦罐。
沈昼叶一怔。
这个小瓦罐她见过——甚至非常熟悉。
她五岁时,母亲忙于博士毕业的论文,父亲也忙的不行,夫妻二人只得将小昼叶送回国内。
她脑海中记忆已经模糊了,却还记得小昼叶那时住在位于浥春胡同的奶奶家,那狭长胡同外就是卖这种瓷罐酸奶的货郎。
小昼叶简直抗拒不了凝固型酸奶,又被圆圆可爱的瓦罐和油纸上的蜂蜜二字吸引,特别爱喝这个。
——这是来自她遥远童年的,温柔记忆。
沈昼叶温暖地笑起来,戳戳那个罐子,感慨道:“这个酸奶。”
穿着校服的少年。
沈昼叶扶正小瓦罐,对他温和笑道:“我以前在国内呆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喝过。”
他顿了一下。
陈啸之个高,靠在窗台上时影子长长地拖着,长腿散漫地支起,有种天资卓绝少年的洒脱与散漫。
“你还在国内待过?”陈啸之别开脸,“几岁?”
沈昼叶用吸管戳开油纸,想了想,带着一丝不确定道:“五岁那年吧。”
她说完,教室里一片沉默。
过了会儿,陈啸之带着一丝自嘲道:
“哦,是吗。”
语毕,他跳下窗台,走了。
沈昼叶正吸着小酸奶,满头的雾水。
-
周六,天气阴沉沉的,将下一场豪雨。
浥春胡同21号的红门油漆斑驳,里头传来碗筷声。
沈昼叶坐在饭桌前,餐桌上悬的灯没开,她就在黑昏的天光中,打量着摆在桌上的、摄于1967年的黑白全家福。
这是个位于寸土寸金的海淀的、四四方方的一个小院儿,房龄比她爸爸还老,窗框是铁刷油漆,上世纪的产物,如今锈得斑驳陆离。屋里的沙发、椅子乃至遥控器上,都套着洗得发白的布套,茶几则晾着奶奶看过的书。
——最新一本是《近思录集说》。
厨房内传出沉闷的咳嗽声,片刻后抽油烟机关了,一名老人端着盘刚炸完的藕盒,步履蹒跚地走了出来。
沈昼叶的奶奶一头白发,被发箍箍在脑后,戴一架擦得干干净净的老花镜,皱纹里渗透岁月的刻纹。老太太分明已年至古稀,又有肺心病缠身,常年不离药瓶,目光却如刀锋般锐利。
沈奶奶将盘子放在桌上,问道:“最近学业跟得上么?”
沈昼叶想了想,凝重地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沈奶奶:“什么意思?”
“我不配做您孙女的意思。”沈昼叶沉痛道。
说着,沈昼叶从旁边的书包里掏出沓听写卷和历史政治考卷,一张张地摊开,从左往右分别是20分、15分、30分和45分;考卷就更厉害了,上头零零丁丁一个血红的‘9’字儿,竟能考个位数。
对此早有预料的沈奶奶:“…………”
北大中文系离退老教授,赵兰君,感觉偏头痛要犯了。
沈昼叶在国外时成绩优异,是班级毫无争议的前3%,要不然人大附中也不会这么轻易地松口,让她插班进最好的初三四班。
然而这个据说在国外学习很好的孙女,一回国,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水土不服。
沈昼叶还在介绍:“……这都是错别字,错别字一号二号三号……”
“……第三十四号,”沈昼叶介绍完毕,好奇地发问:“奶奶,为什么中文有这么多讲究呢?”
沈奶奶诘问:“为什么你写不对中文呢?”
沈昼叶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过了会儿又发着呆,对奶奶说:“奶奶,老师让我去参与竞赛。”
沈奶奶夹了个藕合,眼皮都不抬地道:“那是我拜托的。”
沈昼叶瞬间一怔。
“你插班太晚了。”沈奶奶言语中毫不掩饰地透露着对沈昼叶妈妈的不满:“你妈不愿意留国外,非得在这个节骨眼回国,别说你正好去上初三,哪有孩子在美国读书,还非要回国的?”
沈昼叶停顿了片刻,怅然道:
“让妈妈待在华盛顿,太残忍了。”
雨声劈瓦,落在屋檐上。
沈奶奶沉默了许久,终于叹了口气,说:“……是。”
沈昼叶的奶奶是那年代的高知,北大中文的离退老教授,丈夫走得早,是沈奶奶一人将爸爸抚养大。后来爸爸出国求学,在1989年的秋天、于位于麻省剑桥市的某个咖啡馆与妈妈相遇,后来在华盛顿与妈妈结婚。
奶奶希望爸爸回国来,她希望爸爸以他学过的知识报效国家,而且奶奶那时已经年届六十,一个人在国内寡居多年,太孤独了。
可是爸爸爱妈妈,终于选择了和妈妈一起,漂泊在异国他乡。
奶奶不喜欢这桩婚事,甚至有五年没有与爸爸通过一封信。
再后来,他们的昼叶出生了。
那是个漫长又甜蜜的故事,沈昼叶总记得她的父母在餐桌上讨论一些她听不懂的话题,争论,吵架,互相不能说服——然后小小的沈昼叶在指缝里偷窥父母接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