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也就停了手,跟吴夫人一起歪在炕上,不过一会子,就沉沉睡去了。
后院,张婆子倒是对沈氏赞不绝口,只夸这姑娘虽然长得只算眉清目秀,可却看得出来是个极为有主意,心思正的姑娘。
能娶个这样的好媳妇,也算是吴家有福气了。
一面感慨,“你哥他们也就罢了,那几个里面,也就老四家的还算不错。这老话说得好,爹怂怂一个,娘怂怂一窝。你娘我倒是不怂,偏生你那几个哥哥都没轮到我养,都像了老王家了,除了你没一个像我的!”
“只看这下一辈,如今看来,老大家的,也就金罐还有几分出息。老三家的金花是个女孩子,有个那样的娘,将来也难说。”
“金盘读书上也没啥天份,以后怎么样,还要看老天造化,金勺还小呢!”
“若是当初娘能遇到吴家儿媳妇这样的闺女,那不得想着法的赶快娶回家?有这样的媳妇进门,只要好好对她,那日子过得才红火呢!哪里会像那吴家的哥儿,还推三阻四的?”
言语里倒有些替沈氏抱不平的意思。
前院的沈氏不知道才见了她一面的张婆子为她说话。
那吴中宝更不知道。
他和宋重锦几年没见,虽然时常有书信往来,加上当初宋重锦走之前,将荆县那边手头的势力,还有茶山那边的监管,还有对石头势力的监督都交予了吴中宝。
吴中宝知道宋重锦既是看中他,也是要拉他一把,因此格外的用心办事。
这两三年间,荆县那边的事情,都一直办得妥妥当当的,没出过大的纰漏。
这次来之前,他手头的那边的事情,也交代给了手下的一个心腹,才敢放心前来。
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来信
先是跟宋重锦汇报了荆县那边的情况。
七里墩茶山那边,有历九少的出手,茶树苗已经运送到了,都已经栽种下去了,今年清明前后,应该就能少量采摘了。
茶山那边的,有七里墩的人互相监督者,有里正和各家族长,还有王家几兄弟看着,虽然有些小问题,倒是还算顺利。
至于王永珠和宋重锦在大黑山买下的那茶山,去年就已经少量采摘了部分茶叶,山顶的一批品质极佳。
其余的那些也都是上品,历九少那边也已经派了制茶的大师专门去负责那一片山头了。
这个情况,宋重锦是知道的,历九少来跟他们专门说过此事。
说大黑山王永珠的茶山产出的茶叶不比鹰子沟的那边逊色。
以后会将大黑山这边的茶叶也作为云雾茶一起。
至于红利,已经单独分出来,这次都交予了王永珠了。
至于七里墩的茶树,先前两年已经有嫩芽,也已经让制茶的大师看过了,品质也还不错,虽然不算上品,也能算中品。
若能大量出产,利润也不会少。
还有荆县那边杜老太医那边,已经陆续在荆县附近买下了不少田地作为花田,每年四季都是鲜花盛开,美不胜收。
有长青书院的学子,踏青访友或者郊外游玩,见此美景,都要吟诗作赋一番。
其中有几篇佳作,倒是流传了出去,一时荆县如今倒是书院和四季花田齐名,不少人慕名而来,赞叹不已。
不少当地人,也都将自家的荒地旱地开垦出来,也种上各色鲜花,卖与杜老太医那边,一时荆县倒是人人种花,人人爱好,如今荆县居然有花城之说了。
还有一些零碎的事情交代完,吴中宝又从怀中取出几封信来。
他走之前,自然会通知七里墩王家兄弟。
王家兄弟这几年,虽然每年会有王永珠给他们送的年礼,还有书信,可到底几年没见,心中也着实想念。
知道吴中宝要去赤城,也就忙托人写信,将家里的情况一一都告知了,也是让王永珠他们放心的意思。
那七里墩的里正听说吴中宝要去赤城县,也忙写了一封信,托付给了吴中宝。
到了荆县,自然还要拜见杜老太医。
杜老太医倒是干脆,先是丢过一堆医书,让吴中宝带给王永珠,还有几箱子什么胭脂水粉和各色玩意药丸之类的。
最后也手书了一封,让吴中宝带了过来。
这加起来,就三四封厚厚的信件,此刻全拿了出来,他也算交差了。
宋重锦见了这些信,还有摆在旁边的七八个箱笼,拱拱手:“辛苦吴兄了!你一路辛苦,先回去休息几日,等缓过来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要托付给你呢!”
吴中宝这千里投奔而来,虽然知道宋重锦不会亏待他,好不好的,都会给他安排个位置。
可他却并不想坐享其成,混混度日。
尤其是见到宋重锦如今官威甚重,和以往大不一样了,再加上一路行来,他也颇为留心,打听了一些。
知道宋重锦这几年那可不一般,先是让赤城县的官吏归服,后来又将马场清洗了一遍,如今这赤城县和马场,唯宋重锦之命从事。
再加上宋重锦每年因为转运军粮,雇佣附近的百姓,百姓们每年闲时都能挣钱补贴家用。
又减免了他们的赋税,极为体恤百姓,人人提起宋重锦来,那都是竖起大拇指来,夸一个宋青天。
昔日的同窗兄弟,如今地位天差地别,吴中宝虽然心中有些酸涩,可他并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
一边为宋重锦而骄傲自豪,到底是自己的兄弟!
另外一边,他也想做出点成绩出来,不求光宗耀祖,只求能够让老娘和媳妇还有将来的孩子,能安稳度日。
若能混出一点名堂来,每年告祭祖宗和死去的父亲的时候,也能给他们一点安慰。
因此听宋重锦这么说,顿时一喜。
他家中巨变这些年,已经不是往日的那个吴中宝了,只冲着宋重锦拱拱手,这份恩情,他记在心里,别的话就不用多说了。
等吴中宝告辞出去,自然有人将他引回院子里去。
宋重锦今日也无甚事,也就干脆的揣起信件,让人将吴中宝带来的箱笼,都抬到后院去。
张婆子和王永珠正还在说沈氏的事情,见宋重锦就回来了,还带了这么多东西。
一听说是杜老太医送的,还有一箱子是王家兄弟送的,上面都贴好了标签,摆放在了张婆子的屋里。
这些东西倒是不着急打开看,先拆开了王家兄弟托人写的信。
厚厚的一封,估摸有十好几张纸。
信中,先是说了两件大喜事,一件是金斗成亲了。
年前满二十七个月,王家上下就出了孝,热热闹闹的办了一场,以后就婚娶无碍了。
全家大姑娘等了三年,都快成老姑娘了。
一出孝,金斗就让人上门去,先就已经下定了,如今只需要下聘礼,商定好日子,就能抬进门了。
当初本就说好了,全家姑娘出嫁,和全家不相干。
那日也就全家姑娘的亲爹露了一面,全家其他人倒是想巴结,可当初江家的遭遇还历历在目,谁敢攀附上来?
因此,迎亲那日倒是顺顺利利的。
全家姑娘做绣活攒了三年,倒是攒了一份在乡下还算过得去的嫁妆,再加上寄住那家将王家送来的聘礼,也不敢吞,都给全家姑娘添进去了,就很有面子了。
大房里,将东厢房收拾了出来,给小两口住。成亲那日,一来王家如今地位不一样了,手头又有钱,好歹是王家长孙的婚事,附近的人都很给面子,来了不少人。
流水席办了一日,虽然比不上王永珠他们在家那等阔气,也很能看得过去了。
人人都羡慕这全家姑娘有福气,这是掉进了福窝窝,将来那日子比蜜还要甜呢。
林氏倒是透露出第二日,想喝一杯媳妇茶,被王永富断然拒绝了,直接跟金斗说,若是敢让林氏进门,他们小两口就直接出去跟林氏过去,别回王家了。
林氏听了,哪里还敢要求,如今她跟几个儿子都离了心,在那村口窝棚里住着,还是金斗后来勉强请人给她略微修整了,也能住人了。
她已经没地方去了,也不敢去,只能指望金斗和金罐,因此倒也不敢再胡搅蛮缠,怕王永富将两个儿子都赶出王家,那她就真没指望了。
也就老实了。
后来金斗倒是带着全氏去见了林氏一面,也就送了一双鞋,也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