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这一辈子武媚娘在不断的想要改变李初,可是直到现在成为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那一个人了,李初依然不忘初心。
要是李初能够杀了李哲他们该有多好,这些人都有可能成为李初的绊脚石,武媚娘不相信李初不懂,可是李初依然选择放过眼前的人,昨天晚上李初放过他们,如今再想处置他们已经没有可能。
“陛下英明。”武媚娘在想着李初对李哲他们的手下留情,李哲也在人群之中和所有人一起呼唤着武媚娘英明。
至此,武媚娘有意退位,李初这个捉拿住所有人谋逆之人的功臣,也就成为了皇帝的继承人。
选定黄道吉日,李初在二月初二正式登基,成为大周的第二任女皇帝,李初一个李性的人却成为武家的第二任女皇帝,是不是要付李唐国号,朝臣们一直争执不休。
终究还是按照李初所言,她是女皇帝,武周的女皇帝,这是对于一位母亲的敬重,将来这个天下依然会由李家人传承下去,至于他们要如何改国号,复李唐的山河都可以,李初在位会坚守武周山河,圆武媚娘所愿。
武媚娘并不希望自己的王朝随着她的退位而消失,这一点李初比谁都清楚,正是因为如此,武媚娘才会一直犹豫让李家的人承继江山,还是让武家的人承继江山。
谁也没有想过,在武媚娘之后竟然还会有第二位女皇帝。
而李初站在大明宫的宣政殿上,一身的明黄皇袍,头戴皇冠,从武媚娘的手里接过传国玉玺,李初举起手中的全国玉玺,目光扫过下面的朝臣,不怒而威,朝臣不由的跪下行拜道:“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臣之中,那些女官更是控制不住的颤抖,成了,成了,武媚娘一个女皇帝是传奇,李初成为第二个女皇帝,那就证明这个天下不一定都是男人主宰,她们同样可以站起来。
“朕今日登基,诸位第一时间考虑的是朕膝下无子,朕会从周王李显,相王李旦的子嗣中选择合适的继承人,朕不会过继,朕说过会把江山传承到李家人的手里,朕说到做到。”谁也没有想到登基成为皇帝的李初,说的第一番话竟然是这样的一番话。
虽然李初没有子嗣的事情天下皆知,但总以为李初最后会过继一个孩子来承继自己的江山,没想到李初却不愿意,反而明明白白的告诉天下人,他会从自己的弟弟子女之中选择一个。
“想成为下一任皇帝的继承人,那么就让朕看到你的能力。只要你够资格,能担起这个天下,朕就会把皇位传给你。”李哲的儿子和李旦的儿子都已经有不少成年的啦,这一个登基大典,他们都出现在宣政殿上。
李初说这番话的时候看着他们,将他们血液中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全部都调动起来。
“不过你们牢记一件事情。不许自相残杀,如果你们没有容人之量,连自己的兄弟都能下手杀害,只为了得到这个皇位,朕宁愿亲手将这个江山交给外人,也不会传给你们。”在朝臣们听的头皮发麻,生怕将来会有一场激烈的皇权之争,太子之争的时候,没想到李初忽然说出一番警告。
正高兴的人如同被人泼下一盆冷水,李初冷声提醒他们,“不要忘记最重要的一点。朕没有子嗣,也就是说,朕既无子嗣没想过过继,就没指望将来有谁为朕上香火,所以不要和朕讲什么百年之后的事情,朕能够承继这个江山,能够得到你们的拥护,就是因为朕把这个江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百姓的安乐放在心上,终朕一生唯愿能够让天下百姓安定。”
“那么想要继承这个江山的人,也得有像朕一样的一颗心。更不会为了争这个皇位骨肉相残。太宗由玄武门之变成为大唐的皇帝,在你们看来是你们学习的榜样,可是在朕这里,谁若敢对自己的亲人动手,朕第一个容不下你们,朕到现在为止手里没有沾过亲人的血,想让朕开这个先例的人,朕不介意如你们所愿。”
可不是嘛,李哲他们谋逆,李初都没有处置他们的意思,只是将李哲封为周王,和李旦、李末禁于府中,往后不得自由出入府邸。
比起李初处置武敏之和武三思的手段来,那可真的宽宏大量的多了。
武敏之和武三思满门尽被诛灭,贺兰敏秀早早被武敏之送走,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贺兰敏秀一家的行踪,看来武敏之早就料到自己可能会失败,所以早早的做好了所有的准备。
但是除了武敏之和武三思满门被尽诛之外,其他武家的人并没有因此受到牵连,算是李初法外开恩。
一应的处置虽然是在李初登基之前就已经定下的,却也是李初亲自和武媚娘索要的。
在听到李初警告李氏宗亲自家侄子的那些话时。自然让人想起李初对武家人的处置,李初从来不是一个一味心慈手软的人,该断的时候会断,绝不会落任何把柄于人手,更不会让一条毒蛇咬着自己。
“你可真是...”武媚娘在旁边听到李初的一番话百感交集,先是挑动人的争夺之心,偏偏又给人限制争夺的手段。
李初也太为难人了。可武媚娘听着也得认一声就该如此。
在下端的朝臣们在一开始的震惊之后,何尝不是为李初最后限制诸位皇侄的争位手段松一口气。
虽然古往今来的皇帝都不希望晚辈们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但也没有一个人像李初这样说的明明白白。
皇位是可以争,却不能骨肉相残,这就是最大的底线。
最重要的是,李初警告他们,一旦谁越过这个底线,李初就会成为他的敌人。
想想看,他们有没有能力成为李初的敌人,如果没有,那么他们最好就守住这个底线,永远不要越过。
蠢蠢欲动的人心随着李初的安抚和警告,慢慢的都平静下来。毕竟不管再怎么争,再怎么抢,他们都只是为了达到目的,并不愿意为此舍弃性命。
“另外,朕自外番寻回的玉米,红薯,土豆,经过多年的培养,有了不少的种粮,往后推广全国,此事,细议。”那么多耐旱的作物,要不是这么多年李初被武媚娘困住,早就推广了,李初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此事定下,关乎天下百姓的温饱,绝对要看重。
而随着李初登基成为皇帝,群中的太后们看着飞涨的积分,大喜过望!
萧太后:“两百万,两百万的积分,请继续涨,请继续!”
吕太后:“够了!”
宣太后:“够了!”
孝庄太后:“够了!”
萧太后...不够啊不够,为什么她的积分依然不够!捉狂啊!
武周的第一位女皇帝武曌登基之时六十七岁;第二任女皇帝李初五十二岁登基,改元泰和,后世称泰和女帝。
武媚娘在位十五年,上启贞观,下启泰和,是为古往今来的女皇帝。泰和女帝在位二十年,崇文尚武,既大力发展文学,同样也大开武举,且推行从海外得来的粮种,蕃薯,土豆,玉米等耐旱的农作物,令天下百姓的日子得以更上一层楼。
针对朝中的弊端,泰和女帝更是不留余力的改变,任用能吏能臣,尤其提拔女官,令天下女子的地位得以提高,其一朝加之武媚娘一朝的努力,终于让天下人接受女子可出仕也可继承家业。
正是因为如此,后世女子对泰和女帝推崇无比,纵是那些想攻击女子的人,观泰和女帝一朝,不管是在唐高宗时或是武媚娘朝时,一直为国为民,为安天下,根本没有可以攻击的地方,泰和女帝一生都以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康泰和为己任,所以后世之人,不得不认一个服!
对外,虽然泰和女帝不主张战事,但若有来犯,虽远必诛。励精图治,万邦来朝,比起唐太宗和唐高宗之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最令后世称颂的是,她虽无子嗣,最后从相王李旦的子嗣中择其三子李隆基为继承人。
在其一朝,李氏的子弟个个出色,文能安国治天下,武能出兵平天下,却无骨肉相争之象。
泰和二十年,泰和女帝崩于宣政殿,令李隆基继位,李隆基登基即复李唐国号,武周江山由此结束,但武周两任女皇帝,令后世人传颂!
作者有话要说:正文到此完结啦,太后们的去留,请期待番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