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番外(17)

……

空气再度归于宁静时,藤权介的脑海里烙印着自己刚才的哭泣。无论在哪个年纪,像这样独自静坐的时候,屋外树叶的沙沙声、夜晚虫鸣声、秀丽的流水声都会变作这种哭泣。哭声在他的耳旁永无止尽。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小野宫的上空总是笼罩着云翳。就算是晴空万里的天气,镜池上也一定看不到那种美如鱼鳞的粼粼波光。整座西之对仿佛都沉浸在无名的迷雾里,这是枫叶林的过错么?藤权介已无法再对那梦乡中无数次萦绕自己左右的世外桃源,萌生出任何的希望。哥哥的面具也好像云翳似的遮挡在金鲤的头上。明子往昔的模样,无论如何也回想不起来了。

在那不久传出体弱母亲病重的消息,这两天好像尤其危急,专门派人来传递了想要再回一次小野宫的心愿。消息早早通告到了这里,不知是什么原因,东西两门进入了沉眠,久久没有显示出恭迎母亲的端倪。忽而在母亲说要回来这里的隔天夜晚,宇多院的使者来报说,宇多内亲王已经长辞人间。

云翳如邪恶所愿地降临在地面,小野宫中人人换上了丧服,成了乌黑的原野。这种乌黑在房子的架构上,作为横梁与支柱体现,与苍白的天空作对比,能产生统一而和谐的冲突美。又或是体现在枫叶的枝条与树干上,有丹红与白砂簇拥,以凌乱无序代替工整规范,又是一种自然界里横空出世的对韵。这种有序与工整叠放在一起,只会以相得益彰的融洽,无声地征服作画蛇添足之想的观众。设若清澈见底的池水中,有一条灵动的黑鱼,也会觉得它熠熠发光。

当这乌黑包裹在藤中纳言的身上时,衣服却像生出一对假眼,与面具上金色的眼眸遥相呼应,约定一起凝视藤权介的眼睛。白色的面具与乌黑色丧服行走在渡廊里时,丧服融到漆黑的板门里,徒留面具单独悬浮在半空。那种奇异的场面,就好像发鬼在无人之境穿行。若与那面浮空的发鬼四目相对,那么身体上的灵魂也会为它吸去。藤权介多次以为那是幻觉,整座小野宫中,竟没有一个人害怕。

北面的寝殿因母亲的去世而腾了出来。还没有等母亲的灵魂度过中阴,父亲命令藤权介从东之对搬过去住。这真是稀奇,难道没有再娶的打算么。那个时候的男人,虽说正妻只有一人,一生之中分分合合,有几位妻子并不为过。

过度受宠或受罚都不是好事,藤权介因心里的那种焦躁,并未对父亲下达的命令作出当即的回应。等到第二回 的时候,就是父亲提枪上阵。藤权介从劝学院下学回来,家里安静得出奇,难得镜池的湖水也停止了流淌。整座小野宫里,只有自己脚步的声音。

一打开东之对的板门,正襟危坐在厢房中央的父亲将藤权介吓了一跳。藤权介一时微张着嘴,愣在原地。就连跪坐下来的礼仪,也在大脑的一片空白里消融殆尽。

父亲只说,“坐下来。”

藤权介心里突突一跳,终于找回了呼吸。二人在厢房对坐。父亲今天穿了一件浅葱色的直衣,模样很是随意。藤权介不知该如何开口,再张开嘴巴,只知道咽一口唾沫下去。

父亲宽容的地方这时候对藤权介清晰地呈现,他用一种慢条斯理的姿态,十分惬意地向他询问,“我让你搬到北面的房间去,怎么没有去呢?”

藤权介仅凭父亲那种大度,也就随意地答道,“我不想去。”话说完了,脑子才有所反应,这是犯下了天大的忌讳。

可父亲却好像失去了那段哥哥受伤的记忆,像以前一样,照例为藤权介自圆其说着,“因母亲去世而太过悲伤,我很明白,可教你搬过去住,也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

藤权介反问,“那是什么样的决定?”

父亲说,“看起来总归是活泼一些,这很好。你在劝学院读书,有三年了罢。”

藤权介微微俯身下去,眼睛盯着榻榻米,“第一年去了大学寮,因为课业奥深,难以完成,辜负了您的期望。这才回到了劝学院中。”

藤权介心想,那么,为人父母确实喜欢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奉承话。稍有不慎,就会凭此洋洋得意。不论是那时还是现在,稍加理性地看,自己终归不如哥哥。

“倒不妨事,大学寮那种无理的课程,毕竟是强人所难。我听说你在劝学院里名列前茅,各科的成绩也十分出色。尽管如此,因为年龄未到时候,也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藤权介问,“为什么这样说呢?”不若说在他的心里,授课的博士是精神上的明灯,哪里能容忍他人的批评,藤权介有一点生气。何况事到如今,囿于窘迫的现实,父亲已经说出了与先前的自己截然相反的话了。凭什么以为自己会相信这样的他?

藤原太政大臣说,“接受了那样的教育,想当然觉得那样很好。如今会这样问我,也正是因为太多的不知道呢。文章博士当然不能把怎样做官的事好好地教给你。”

家中箦子与透渡殿上的女房,总是挽着袖子哭哭啼啼,或莫名放声嚎哭,悲恸大叫。可这个时候的父亲,居然轻笑两下。藤权介因着这笑声,不禁抬头起来看他,父亲今天没有梳妆打扮,脸庞红润健康,似乎年轻了许多。

藤权介心里想道,“为政做官这一类的道理,难道还有比四史三传说得更加清楚的么。”嘴上支支吾吾,终归很不舒服,讲道,“倒是觉得,劝学院里学的面面俱到了。”

父亲的脸上也就立马写道了“果然如此”,有一些得意地说,“这正是你不明白的地方。按你的道理,太史公少说应得一左丞相呢。”

藤权介不知如何作答,只好沉默下来。父亲站起身说,“我现在去正殿里等你,快点收拾东西吧,日后每天这个时候,都到我的房间来听我授课。”

说罢,一骑红尘地走了。藤权介想,那么好吧,不知道要教授我什么课程,同样一部书、一件事,难道还能被他讲出花来么?北之对这个地方,唯有家里的主人才能够居住。有一回得了机会,跑到母亲房间外的箦子上,北对的窗户一打开来,就能看到西对殿的全貌。

与西对衔接的渡廊,就在目光边沿的拐角处。西之对外的窗户好像也能读懂北之对的意思,常年呈现打开的姿态。到夜里寒冷的时候,会把扎上去的竹帘一一放下。哥哥自患病开始,呼吸不很顺畅,一旦关上窗户,人就好像要死一般,如鱼搁浅,气息奄奄。

母亲在世时常往那边眺望,不经意地一瞥,就能见到西之对的忙碌往来。每每窥得哥哥相貌的时候,女流之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她的女房时常在厢房上张起几帐,躲在那些帷幕的后面,谈论高门贵族的琐琐碎碎。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的几帐都换成屏风障子一类的设置。女房们远远躲在厢房的后面,难得拜访那里一次,只能听见她们的嬉笑。

这样一间房子,教他住进去,眼前总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来。可藤权介的秉性却很奇怪。一个在衣锦绣服,傅粉施朱里长大的贵游子弟,竟不愿做吃胭脂的人。因此心里异常烦闷,倏忽觉得对东之对这一方屋宇,有许多温存的静美之处,用过的器皿,室礼以及榻榻米,都沾染了习惯的香气,它们自然也习惯了自己。突然搬离到虽然不陌生,却也不熟悉的地方里去,实在很不放心。

很快有侍从的队伍来到藤权介的房间,自作主张地替他搬运日常用品。藤权介心里那种反对,也因这样近在迟尺的暴行,愈演愈烈起来。这样万万不行,藤权介想道,必须去找父亲理论个明白。

于是启程来到正殿的昼御座里,父亲见到藤权介又惊又喜,问他所谓何事。

藤权介行过拜见的礼,反问道,“难道不续弦了么?”

父亲脸上的喜悦渐渐隐去了,眼睛一瞪,“这叫什么话,难道是你该问的么?”说完了,显然有些后悔口不择言,忙又说,“也不是不娶,只是还没到你操心的份上。”

藤权介说,“我前思后虑,搬去北殿的事宜,左右都不妥当。”

藤原太政大臣倒不生气,只说,“你这个孩子,这时候倒学我迂腐起来。”

像父亲这样传统的门阀,因着得体的举止与善解人意的性格,虽不能武断地评价为冥顽不灵,仍碍于家里的那种背景,自然而然传承这种风俗,以他父亲的教育之道,教养他自己的两个孩子。所以学习的年龄,绝不允许读一些传奇、物语之类的闲书。平时在家,若听到吟风弄月的声音,也坚决地对他们禁止。可另一方面,每当朝廷或生活中有使用和歌汉诗的必要时,又教他们不得不规范地作出来。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