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手指在1972(88)

走廊里传来脚步声,苏大伯才回过神来,慢慢松开了苏慧兰的手,冲着她笑道:“好孩子,大伯明白了,你放心,大伯会好好治病的!”

苏慧兰这才心里稍安,正好这时护士进来拔针,后头的苏卫阳这时看着像是紧张又松了口气的样子,精神比之前好了不少。

等拔完了针,苏大伯端起饭盒就大口吃起了馄饨,他吃的很香,直说好吃。

一旁的苏慧兰和苏卫阳本来没什么食欲,可是看他吃的那么高兴,自然而然也就多吃了不少。

吃了饭、喝了药,一晃到下午一点,就到了秦医生来给苏卫阳施针的时间。

秦大夫从针袋里拿出一根泛着银光的针,一边下针,一边对苏卫阳道:“小伙子,待会儿可能有点难受,要忍着点。”

苏卫阳神情有些紧张,闻言便乖乖点了下头。

没想到他刚点完头,就感到一阵酸麻胀痛,有种说不来的难受。

秦大夫手上的针却还没下完,等最后一根针落下时,苏卫阳的额头上已经冒了一层细汗。

旁边的苏大伯立时跟着紧张起来,本来他是担心自己站的近会影响秦大夫,就和侄女一起一直老老实实的坐在自己的病床上,可一见着儿子难受的表情,马上又忍不住站了起来。

秦大夫正观察着苏卫阳的反应,头也没抬就道:“你也是病人,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你的问题比他的大,要给孩子树个好榜样。”

苏慧兰就拉了拉大伯的衣袖,苏大伯只好又乖乖坐了回去。

秦大夫又鼓励苏卫阳:“小伙子,这难受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你越是难受,之后好起来的机会就越大!而且从明天开始,这种难受劲儿还会一天比一天轻,直到你完全康复起来。”

苏大伯和苏慧兰一听到“康复”两个字,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60章 和好! 第一次施针过后,苏卫阳就觉得……

第一次施针过后, 苏卫阳就觉得一直像堵了一堆石块的右耳朵好像松快了不少。

秦大夫对这个反应结果很满意,直说这样痊愈的成功率至少又多了百分之十。

苏大伯心里为儿子高兴,一个下午都乐乐呵呵的。

苏慧兰看大伯父子俩精神都好,也觉着欢喜, 在经历了那样的惊天霹雳之后, 他们亟需一件高兴的事来振作精神。

可这份欢喜却在苏大伯的检查结果出来后又再次落入谷底。

苏大伯的检查结果不太理想, 正如胡老大夫诊断的一样, 苏大伯的肝硬化已经发展到了中期的程度, 并开始出现肝功能损坏和腹水的症状, 再往下一步极有可能病变成肝癌或者引发其他严重的病症, 可以说是完全处在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上。

胡老大夫告诉苏慧兰, 像他大伯这种情况, 完全治愈是不太可能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控制病情不再恶化,如果治疗的效果理想, 也会出现好转,虽然还是没法像正常人一样, 但起码五年的寿命还是能保证的。

听了胡老大夫的话, 苏慧兰当时就表示一定会全力配合医院的治疗,务必请老大夫想办法让大伯的病情好转。

胡老大夫行医多年见到过许多像苏大伯这样只要努力拼一把,未尝不能活下去的病患。

可有时候并不是病患本身不够坚强,而是疾病往往会拖垮一整个家庭,很多病患后期无以为继,连最起码的生存都坚持不下去,又怎么能做到稳定的问医求药呢?

每当看到一条生命本来尚有一丝生机,却最终只能黯然消逝的时候,他们其实都无比痛心, 却又对这种情况无能为力。

是以他跟苏慧兰解释自己的治疗方案时,一再强调对于苏大伯这个病,“养”要大于“治”,尤其患者以后基本就不能再从事体力劳动,需要精心调养,还要常年吃药,这放在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不小的负担,让苏慧兰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

不过看苏慧兰听完始终面色不变的坚定态度,胡老大夫倒是觉得颇为欣慰,是以不必苏慧兰多说,便表示自己一定会尽全力医治患者,让家属放心。

等回到病房,苏大伯就问侄女自己的病情,苏卫阳也在旁边紧张的看着她。

苏慧兰犹豫了一瞬,还是选择实话实话,并跟大伯强调如果他们能好好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后细心保养,短期内不会影响寿命。

苏卫阳听完高兴的不得了,眼睛里亮亮的,显然这个结果已经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

可苏大伯却摇头苦笑:“那俺以后岂不是要成了家里的累赘?倒不如不治了……”

苏卫阳一下就急了:“爸,你说啥呢!你要不治,俺也不治了!”

苏慧兰也劝:“大伯,别这么想,只要您好好的,就比什么都强!再说等我二哥的耳朵好了,他也能出去干活,撑起这个家!”

“还有我,我当初回来的时候,您不是说我也是您的孩子吗?所以这个家自然也有我的一份,该我出一份力!”

苏大伯看了看眼巴巴瞅着自己的儿子,又看了看苏慧兰,轻轻朝后者笑了起来:“大伯不要你这个闺女,大伯命不好,不能把你给带累了……俺这辈子能有你这个侄女,那就已经是前世修来的福了!”

说完,便又对两个孩子道:“好了,你们两个傻孩子,不用劝俺了,俺既然答应了会好好治病,就一定会做到的,都放心吧!”

苏卫阳闻言松了口气,倒是苏慧兰看着苏大伯脸上的笑容,心里却并没有觉得放松。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苏大伯表面上看着是一副积极配合治疗的样子,可私底下,在苏慧兰和苏卫阳注意不到的时候,常常一个人望着窗外发呆,话也渐渐少了。

时间长了,连苏卫阳都察觉出不对劲儿来,本来还因为右耳已经有些听觉反应而开心的他,也开始忧郁起来。

苏慧兰看着爷儿俩这种状态,心里焦急,思来想去,还是在他们入院的第六天早上,给秀山老家去了信儿。

最终让她下了这个决心的,是头一天晚上与大伯的一番对话。

那时苏慧兰半夜睡醒,却没在病房里看到大伯,当时心里就是一慌,忙冲出屋子去找人,结果在走廊尽头一盏灯下找到了人。

那时的苏大伯正在灯下看着什么东西,因为看的太专注,连苏慧兰走近都没有发觉。

苏慧兰怕自己直接过去,惊着聚精会神的大伯,只得先加重了脚步声。

苏大伯听到脚步声,果然往这边看了过来,一见是侄女过来,脸上立即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大伯,您想看什么,咱回屋再看吧,走廊里冷,当心冻着您。”

苏大伯歉疚的笑了下,一副像是给侄女添了麻烦的样子,不等苏慧兰说啥,就把手里的东西主动拿给她看。

“俺睡不着,就想出来走走,正好看这儿灯挺亮的,就把它拿出来看看。”

苏慧兰一看,那是一条白色的棉布手绢,也许是年头太久,颜色已经有些发黄,手绢一角还绣着一丛桂花,可能是常被人反复摩挲的缘故,绣花处已经被磨起了毛。

苏慧兰突然想起大伯娘的名字里好像也有一个“桂”字,便忍不住问道:“大伯,这是大伯娘送给您的手绢吗?”

苏大伯点了点头,多少还有点不好意思:“是俺们成亲前,你大伯娘送俺的,这一晃都二十二年了。”

苏慧兰看着手绢上那丛桂花,初时还没注意,细看之下,大伯娘的绣工其实是很不错的,便夸道:“这桂花绣的真好,大伯娘的手可真巧。”

苏大伯听了倒是比夸他自己还高兴:“你大伯娘手巧着呢,绣的花能招来蝶儿,绣的虫儿能招来家雀儿,全村就没一个不夸她的!”

“你大伯娘长得也好看,大眼睛,水灵灵的,你看你大哥长得就像她,小前儿一抱出门,谁见了都说像个小闺女似的俊儿!当初那会儿,咱村里的小伙子们十个有八个都得意她,每次都趁她到河边洗衣裳前儿偷偷看她!”

苏慧兰看着大伯黯淡了多日的眉眼终于因为提到了大伯娘而变得明亮,便顺着凑趣道:“那当初大伯您也去偷看了吗?”

苏大伯禁不住侄女打趣,老脸红了红,可还是老老实实回答:“看倒是看过一回……可也就去过那一回!”

苏慧兰好奇,忙问为啥。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