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说到识字,兄弟俩也有苦恼,他们最近跟着志国大伯认字,只是苏卫东不能动,平时都是苏卫阳跑去志国大伯家里先学,学会了再回来教哥哥。
可志国大伯是大队长,平时就很忙碌,苏卫阳也不敢总去打扰,都是得空跟着大奎他们哥仨一起学,再加上他有些粗心马虎的小毛病,学的东西总是“缺胳膊少腿”,回来给自己大哥讲的时候,经常把自己都讲懵了。
这就导致了哥俩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平常还不觉得,等真拿到了一本书,上手就磕磕绊绊,差点连已经学过的字都不认得了!
知道了两个哥哥的学习困难,苏慧兰便自告奋勇想教哥哥们读书识字。
兄弟俩听完都是又惊又喜,不过高兴后,细心的苏卫东还是犹豫道:“妹子,你这马上就要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了,平常肯定忙,这样能不能耽误你时间啊!”
苏慧兰摇头:“不会的,大哥,我听志国大伯的意思,这会儿天冷,又没有正式的教室,每天上课时间不会太长,就是先把课开了,让孩子们先收收心!而且就算以后会忙,那每天抽出个把小时来上课的工夫还是有的,你们就放心吧!”
听她这么说,兄弟俩才放下心来。
既然说要教课,苏慧兰也没耽误,直接就地取材,用家里的白桦树皮和一截烧焦的木炭条,先把汉语拼音的声母表和韵母表默出来。
两个哥哥之前跟着志国大伯学习,基本还是沿用解放前那套旧时的学习方法,她打算推倒重来,先从拼音入手,虽然麻烦了点,但是它的优势会在后期学习量增加后变得明显,尤其是在掌握了如何使用字典之类的学习工具以后。
说到字典,苏慧兰想起来她空间囤的那些书里唯独没有它,以后还得想法子去买两本,向阳公社恐怕是够呛,估计要到县里去碰碰运气。
不过这些可以等以后再说,她眼下先帮两个哥哥重新把基础打好。
苏卫东和苏卫阳到底之前有些底子,所以学的很快,尤其是苏卫东,简直是一点就通,实在是难得的好苗子,让苏慧兰也忍不住生出惜才之心,想多教一些。
不过顾虑到两个人第一天学习,苏慧兰手边也没有什么教材,再加上今天出来的久了,怕奶奶在家担心,约莫讲了两个小时就停下了。
等苏慧兰给兄弟俩布置好作业,回到家时,苏奶奶果然正站在院门口张望。
苏慧兰就把教两个哥哥学习的事告诉了奶奶,苏奶奶一听也很是高兴,直说大伯要是知道了这事,保准能乐得马上找过来。
接下来两天,苏慧兰一方面辅导两个堂哥学习,另一方面就是忙着为自己的第一堂课做准备。
为了支持大队这唯一的一所学校,齐五爷和苏志国这两天特意提早收工,然后召集村里的男人们一起赶制了几套桌椅板凳,给苏慧兰也特意打了一套黑板和讲台。
几块刨的平整光滑的木板拼在一起,齐五爷特意到贮木场的检尺员那里讨了半罐黑漆和一盒粉笔回来,拼好的木板刷上几层黑漆,底下再支个木架,就是一架可移动的黑板。
队部办公室里也被重新打扫一新,大伙儿还自发的劈了不少烧柴堆在门口,等孩子们来上课时,保证炉子不停,让苏慧兰这个老师和孩子们不挨冻。
正式上课前的头一天下午,苏志国亲自拎着铜锣,“当当当”的挨家挨户通知了一遍,把大伙儿都叫到队部前的空地上开会,正式宣布办学校这个事!
开会的时候,苏志国先请示了齐五爷,齐五爷摆摆手,让他直接说,苏志国就清了清嗓子,高声道:“俺先说两句啊,这两天大伙儿也都听说了,咱大队马上有个大喜事,那就是咱儿要建小学了!”
“这可是咱这嘎达百十里地的第一所学堂,以后啊,大伙儿再不用发愁孩子们都当睁眼瞎!这工分多了少了、能换多少钱,也再不愁算不明白!”
“以前咱想让孩子们学点啥,那得豁出来把孩子们送到几百里外的地方上学,以后咱就不用了,咱大队建了学堂,孩子们就能在自家门口念书,既不用花那么多钱、孩子也不用遭罪!所以这办学堂就是天大的好事,解决了咱那个叫啥来着,对,燃眉之急!”
底下就有人起哄:“得了,苏头儿,俺们都知道这是好事,你可别搁这嘎达拽了,除了你跟五爷,谁能听懂是咋地!”
其他人立马哄笑了起来,
苏志国也不生气,朝着那说话的人瞪了一眼,笑骂道:“滚犊子,你个欠儿登,咋哪嘎都有你呢!”
骂完了,又马上说回正事:“俺说这个是为了啥呢,一方面是咱得感谢党、感谢国家,给了咱今天的幸福生活!”
“另一方面,咱还得感谢一个人!没有她啊,咱这学堂压根办不起来,这个人就是咱秀山小学的老师兼校长,苏慧兰小同志!来,大家鼓掌!”
底下人立即鼓起掌来!
苏慧兰就站在志国大伯和齐五爷中间,见大伙儿目光热烈的看着自己使劲儿鼓掌,心里既高兴又觉得紧张,这一刻她突然真实的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这份工作于她来说已经不只是一份工作,它还承载着秀山人对未来的希望。
这时齐五爷忽然道:“兰丫头,你也给大伙儿讲两句。”
苏慧兰点了点头,她深吸了一口气,冲着眼前的乡亲们脆生生道:“各位大爷、大娘,叔叔、婶婶,我是苏志强的女儿苏慧兰,我今天在这里向大家保证,一定会把我所学到的知识都用心教给孩子们!要是我做的不好,就请大伙儿批评我!”说完,冲着众人深深鞠了个躬。
大伙儿看她说的实在,不由再次鼓掌。
有个跟苏奶奶关系不错的李老太立即喊了一嗓子:“批评啥啊,这么好的闺女给俺们教书,要俺说咱们大伙儿就该搭板供上才对!”
其他人也都一脸羡慕的围着苏奶奶和苏大伯等人,你一句、我一句道:“她三婶子,还是你有福啊,有个这么好的孙女!”
“老嫂子,恭喜你啊!”
“刚子,这下你可妥了!以后俺出门就说,俺是咱大队上学堂老师亲大伯的好哥们,人家一准能高看俺一眼!”
“你可拉倒吧,人家高看刚子一眼还差不多,有你啥事啊!那个啥,刚子,你这么地,你以后再出门吧,你提俺,你让俺也借借光……”
大伙儿说的热闹,被围在中间的苏奶奶和苏大伯,又是骄傲、又是不好意思,连苏卫阳也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下好几次偷偷挺直了胸膛,仰起了脸。
等这股子热闹劲儿下去后,苏志国又跟大伙儿简单说起费用问题。
学生每个学期学费一毛,报名免费,现在交钱,来年第一个学期的学费可以免掉,相当于从现在到来年上半年的学费总共只收一毛钱。
书费的话,暂时先用苏慧兰带回来的教材,所以暂时不用花钱,等开春正式盖了学校,苏志国会向公社打报告,由公社按两个学生一套课本的标准采买教材,到时候去掉公社补贴的部分,算算还差多少钱,回来大伙儿再均摊一下。
大伙儿听着觉得合理,大多点头表示了赞成。
当然也有人一听说交钱就不大乐意,苏慧兰就听见有个面生的中年妇女阴阳怪气道:“要一毛钱啊,谁知道能教成啥样啊,咱这嘎达死冷寒天的,爷儿们上山砍树才能换点钱,可不易呢!”
她才说完,旁边立时有人不客气道:“拉倒吧,二楞家的,谁不知道你家那仨闺女能干的很,你家那头老母猪前几天又新下了一窝崽子吧!守着那么多钱连个一毛钱的学费都舍不得拿,咋地,留着给闺女当嫁妆啊?”
也有人配合:“可得了吧,她要能给闺女置嫁妆,俺就把俺这双乌拉鞋脱下来造了!”
旁人立时一阵哄笑。
这回不等苏志国开口,齐五爷直接冲大伙儿道:“俺在这里补充一点,这学校要办,想送孩子来读书的就交学费,俺以为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个人都能弄明白!要是实在不愿意交的,那就别来,咱谁都不勉强!”
齐五爷话音刚落,那妇女身旁一个揣着手的男人立即瞪了她一眼,骂道:“个败家娘儿们,瞎咧咧啥!”
骂完,又舔脸冲着齐五爷赔笑道:“五爷,俺们交、俺们交,你老别跟她一般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