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厢结合,这才有了今日的成果。也算是牢牢的保住了自个儿的小命。
话说作为历史狗,他虽是个行动的矮子,但是理论这块儿倒是不怂的。而这时代的能工巧匠们,所欠缺不过也就是些许灵感罢了。
天成帝闻言倒也不曾怀疑什么,估摸着也是将其当做了隐世之人。当然还是沈煊背景足够清白之故。再则沈煊所学之广算是在他这里挂过名儿的,只是到底还是颇有些可惜。
如此人才,偏偏不能为他所用。不过看着眼前这副图纸,又瞧了眼沈煊清瘦的身形。
天成帝心中满意自不必说。
沈卿这般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尚且能有如此威力,要是能够用于军队之中。想到江南那头流出的那笔巨款,天成帝狭长的眼睛眯了眯。随后目光凛冽的扫向殿中诸人,重点自是顺天府尹无疑。
“图纸之事,事关重大,两位卿家该是知晓轻重。”
两人连忙齐口应是。“今日之事,臣等必当守口如瓶。”
自觉知晓了事情大概,向大人很快退了下去,京中出了这等大事,他这位顺天府尹自是轻闲不得的。此事又与陛下所办之事关联密切,可想而知,其后一月之内,他想要踏实的睡个安稳觉。
难喽!!!
向大人离开之后,天成帝先是将手中途图纸仔细收下,转而问起了户部之事。今日刺杀之事,非同小可。对方是不是已经知晓了什么?
说到这里,沈煊其实对此也颇为疑惑,他着实不晓得自个儿是如何暴露出来的。不过君臣二人心知肚明的一点是,户部当中,姓吴的绝对不止有那位死去的钱主事一人。
至于那人是谁,他其实现在心中已然有了猜测。
沈煊将那日的偶遇之事细细道来,尽量不将自个儿的主观情绪代入其中。说来当时他的解释虽然合情合理,但若是到了有心人眼中,可能便是丁点风吹草动,也能触动对方那根敏感的神经。
天成帝听罢,微微点了点头。也没有再说什么。反倒是盯着桌上的奏章所有所思。
片刻后,就在沈煊还以为自个儿可以功成身退之时,忽听上首帝王突兀的问起。
“朕约莫记得,户部右侍郎裴卿好似是出自于江南琅琊书院?家乡约莫是在太湖一代?”
沈煊闻言眉心一跳,太湖一代,可不就是江南崔氏的地盘儿。
太湖崔氏,淮扬吴氏,陵越甘氏。可以说是江南三大乌衣世家。流传至今已有将近千年之久,一众小世家为其马首是瞻。在当地影响力可以说没有之一。
俗话说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更别提大瑞朝建立至今尚未足百年。且同北方不同的是,因着政权转换平稳的缘故,江南一带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兵乱的侵袭。
政权平稳过度,这在当时却是是再好不过,然而时至今日,却也留下诸多祸患。也就是说哪怕新朝建立,江南一带的世族实力可能并未有太多的波及。
甚至还因着连续多年的□□,世家手中土地,人口资源较之往日更为强盛。偏偏这些个世家们无论背地里如何,明面儿上均是世代书香,声明颇佳。最重要的是牢牢握住当地命脉,便是当地官员遇上他们,腰板子都先弯下了三分。
三家世代联姻,各种利益纠缠之下,关系早就牢不可破。这也是吴家能这么快把持江南上下,强盛之时,一界之内再无二声的缘故。
当今便是嘴上不说,心里怕也是对这些世家们恨的咬牙切齿。
而如今陛下更是早早便是连裴侍郎的祖地经历都查的一清二楚,想来对方种种机关谋算,当今却也并非是吴下阿蒙。
坐在回去的马车之上,沈煊细细思量之下,只觉得以往种种,逐渐拨开迷雾。
太上,吴家,还有那位琢磨不定的宁王殿下………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10-30 01:45:59~2020-10-31 06:15:2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娃娃的名字 2瓶;燕zhizi、方圆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62章
其后几日, 沈煊依旧是同往常一般上衙,估摸着除了户部当中那位当事人之外,众同僚也未察觉出任何不对。翌日的早朝之上, 也无任何风声传出。
很明显, 是有人刻意封锁了消息。而当今朝堂之上,能做到这般地步之人, 怕就只有宫中那两位巨头了吧。
朝堂之上, 具是一派风平浪静,有关那场惊心动魄的劫杀,还有错综复杂的账目,仿佛都只是沈煊无聊时的臆想罢了。
这般情景,也让沈煊心中猜测更为确定了几分。
看着眼前仿若什么都未曾发生, 依旧一脸和气的裴侍郎, 便是沈煊都不禁佩服起对方的演技来。
当日那场劫杀,他虽然没有十分的肯定, 却也有七分的确信。此般情景之下, 这位却还能旁若无事的在他这里唱什么提携后辈的戏码。
我真是信了你的邪!沈煊面上不动声色, 在对方看不到的地方, 默默的翻了个白眼。
不过瞧着对方眉目舒朗, 丝毫不见前些时日隐约的急躁之感,看来陛下那里,关于账册之事,当真是丁点风声都没露出来。
另一方面恰恰说明了对方其实也并不确定自个儿手中是否查出证据, 当日之灾祸, 果真是宁杀错,不放过吗?
知晓了这个,沈煊松口气之余, 心里却着实难顺的紧。这些人,委实太过猖狂了些。
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他倒要看看,这些人日后终究有何下场。若日后得到机会,他“沈小人”定是要落井下石一回的。
不过,账目上交之后,沈煊也算是功成身退。至于上头两位大佛如何操作,只能说目前大佬们的交锋还波及不到自个儿。
只是让沈煊没能想到的是,上头两位耐性居然如此之佳。这一忍耐,居然一直到六月中旬。
这日,安静了许久的朝堂之上复又热闹了起来。无他,江南总督吴大人不日便要调入京城,据闻太上有意任其为内阁行走。
何为内阁行走,说实在的便是阁臣后备役,等于是半只脚踏入了内阁。如无意外,日后便是正儿八经的阁臣。
至于原因嘛,官方上的说法自是吴大人任职江南总督多年,素有功绩。太上感念之下,特以阁臣之位待之。
然而事实上,宫中有些人脉的哪个不知晓,前些时日那位吴大人亲自向贵太妃进献了一副据说是贵太妃年少时的画作。
据闻贵太妃只大体上瞧了一眼,即刻间便是潸然泪下,成日里也变得郁郁寡欢。眼见自家宠妃日渐消瘦,太上因此可谓是大发雷霆。
而再这之后不久,已经久不闻政事的太上便亲自下达了这旨召令。
呵呵,这其中若是没个牵连,众大臣们表示是,他们宁肯将脑袋摘下来,当蹴鞠踢喽!
太上英明一世,哪回令人诟病的举措之后,没有这位贵太妃的影子?祸国妖姬也不过如此了吧!瞧瞧这几日陛下那脸黑的呦。
然而就此震怒的又何止是当今陛下,御史台这几日几乎是炸了锅。弹劾吴家,乃至贵太妃的奏折几乎日日摆满了案头。
“不以言获罪。”乃是前朝嘉明帝御笔亲手书于宫门之上。至今为止此言仍为大瑞所承袭。可以想象,本朝御史的活跃程度。另一方面,这也代表了朝中众大佬们对那位吴总督的警惕之意。
朝堂之上有多少个江南学子,其中又有多少过多或少的受到吴家或是其他两家的牵制。这些人脉,零零总总加起来,加上宁王殿下在世林中的号召力。便是首辅大人都会有担心被架空的那一日。
当年那位崔家家主就只差了那么一临门一脚,然而终归被几位阁老联合整了回去。如今换上了那位权柄赫赫的吴大人,众位心里头只有更担忧的份儿。
蛋糕就这么大,还有外人想要硬生生的挖走一大份儿,众阁老们也顾不得彼此争斗了。这般时候,一致对外才是正理儿。
怪就怪在,吴家在江南之地的行事着实过于霸道了些。独占鳌头还不够,逆我者亡,张狂到容不下第二道声音才是最为士人忌讳的一点。
弹劾的奏折可谓是一道又一道,当然为其辩解的也不在少数。沈煊有些不明,太上分明是一意孤行,连懿旨都已经发了出去,再无更改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