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三国)+番外(164)

最终得出了她还挺喜欢加班的结论。

感觉怪怪的……

虽然周皎这么想,但如今她和诸葛亮夫妻一体,自然也要征求一下诸葛亮的意思,尤其是如果她要重新回去任职,之后就要与担任丹阳郡郡丞的诸葛亮短暂分离,有一段时间不能见面。

诸葛亮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件事情,表情分外坦然,道:“既然如此,那便回去继续准备。”

周皎眨眨眼,一时间觉得自己脑补太多,道:“我还以为你会多想想再回复我呢……”

“你本就喜欢做这些事情,我为何要拦你?”诸葛亮眉眼带笑,道:“何况之前你与我一同外任新野,吃了近两年的苦,如今也该留在秣陵多多休息,养好身体。”

周皎不由露出一个笑容,道:“知道啦……”她说完还有些欢喜,伸手搂着诸葛亮的腰,靠在他怀里道:“你真好……”

诸葛亮莞尔,伸手轻轻抚着她的长发。

之后诸葛亮便启程前往丹阳郡任职,周皎则在孙策一纸令下,通过钱财赎买与合同变更,将周家的私有学堂变成了公有学堂,虽说经办人周皎就是拥有者本人,但是该有的程序还是不能少的。

学堂“易主”之后并未改名,只是挂上了孙策的亲笔匾额“秣陵学堂”。

等到折腾完学堂转手的这一大堆程序之后已经是夏日了,诸葛亮偶尔寄来家书道明自己的情况,周皎便忙着在各地兴建学堂。

先前只是周皎自己办的学堂,难免有人对此不感兴趣,因此并不愿意来学堂就学,但是如今学堂成了孙策大力提倡、一手包办,原本对学堂有些偏见的人也不免改观。

一时间江东之中掀起了一阵“读书潮”。

学堂建址尚且不说,毕竟修房子不算难事,更难的是去找合适的老师来进行教学,毕竟像司马徽、庞德公这样的名师不是遍地都有,既要坚持教学质量,还要保证覆盖面积,实在是有些难过,好在这个时候陆绩伸出援手,将陆家家学中的先生外派出来借给周皎,同时还有前几年春试之后虽然榜上有名但并未“顺利就业”的学子前来充当老师,初步设置的近百所学堂总算是初见起色。

周皎连轴转了许久,难免身形消瘦,每天累得人仰马翻,回去连女儿也顾不得逗弄,回了家便倒头就睡,有时还要前往不同的地方查看学堂的情况。

除了招生之类的问题,学堂最大的特色便是大量的藏书,周皎在此之前就将活字印刷术的情况与机巧院透露了,机巧院出手也很快,半个月左右就做了一套常用字的泥模,基本能够解决秣陵学堂中的藏书印刷问题,机巧院的人不分昼夜、不辞辛苦,总算赶制了不少藏书出来,供给各地书院用。

新野墨也在这场“学堂普及运动”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因着成了官方专用的墨水,一时间销量大涨,周皎不见田骏都能想到那双小眼睛眯起来嘿嘿笑的样子。

“我现在明白什么叫做‘自作自受’了……”

练师为她按摩肩膀,笑道:“如今这些学子可都感念小娘子的辛苦呢,也算是有所回报了。”

周皎不由露出一个笑容,道:“你这样说我还确实挺得意的……这大概就是痛并快乐着吧。”

练师被她逗笑,道:“小娘子这样想便好,将来阿晚小娘子知道自己的母亲这样厉害,必定想要成为如小娘子一般优秀的女子呢。”

周皎想到女儿,神色不由柔和许多,道:“她啊,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在周皎的忙碌之中,建安九年的尾巴悄然而至,十二月时,曹操以背约为由,攻破了袁谭的军队,随后更是亲自上阵、鼓舞士气,曹军便一鼓作气地消灭了袁谭的势力。

袁家分崩离析,仅剩下袁熙与袁尚逃窜,至此,曹操算是真正将整个北方纳入版图,虽然难免有不安定的时候,但从征讨的角度来看,他已经基本成功了。

北边称霸辽东、威行海外的公孙度也于建安九年去世,其子公孙康接任。

公孙度早在初平元年便僭越自立,与曹操这个大汉丞相并不对付,只是表面上过得去,先前曹操为了安抚他,以朝廷名义封他为威武将军、永宁乡侯,公孙度却将印绶藏于仓库,并不使用。

他病死后,继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康对于曹操似乎也没什么好感,恃远不服,随手就将永宁乡侯的印绶给了弟弟公孙恭。

曹操很不爽,不过他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除掉袁家兄弟,短时间内他还不能把公孙家的人怎么样。

周皎偶尔也能听到曹昂的消息,听说他备受拥戴,更是曹操首肯的继承人,如今与士族相交,颇有名望,先前曹操在北方也广设官学,郭嘉也时常劝说曹操拔擢四州士族,加上没有处死当初在袁绍麾下写《为袁绍檄豫州文》的陈琳,四州人心都渐渐向曹操倾斜。

而孙策去年刚刚攻下益州没多久,还在安抚人心的时候,双方只能各自为政,暂时都动不了对方一根毫毛,与此同时,周瑜被孙策任命为都督,督管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三郡,毕竟新野以北的荆州有一部分还在曹操手中,曹操正等着解决完袁家之后针对南方,而最好的发兵地点就是荆州,孙策让周瑜继续在荆州任职也是对他的重视。

建安十年,袁熙部下焦触与张南叛乱,下令幽州的所有官员歃血为盟背袁投曹,而袁尚与袁熙再次北逃,不过这次与上次不同,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小,只怕没有机会再与曹操对抗了。

诸葛晏如今已经快两岁了,基本的说话已经流利许多,腿脚更是灵活,每日等周皎自学堂办公回来,便有练师陪着一同在门口候着,一看见周皎就“阿娘”的叫着,只要是路过周家的人,看见诸葛晏都不由露出一个笑容。

诸葛亮虽是外任,但秣陵、丹阳两地相距不远,诸葛亮年节时也能回来看看妻子女儿,好在诸葛晏别的不说,记性是一等一的好,认人很快,周皎身边对她来说的一大串叔叔姨姨都记得一清二楚,记住自己的父亲更不是什么难事,周皎有时也让她同孙绍、孙缨一起玩,孙绍如今也有了学业,虽然忙碌,但作为哥哥是尽职尽责,时常照顾两个妹妹。

至于孙绍的老师,孙策特意延请了张昭等人,足以教这位未来的南方之主许多东西,孙登与孙绍年纪相仿,加上嫡母袁二娘如今有孕,便又住到了孙策府上,由王姝照顾,时常跟着孙绍学习,陪着两个妹妹玩耍,对于年纪小的诸葛晏更是分外照顾。

周皎闲暇时询问诸葛晏在一众叔叔姨姨、哥哥姐姐中最喜欢谁,诸葛晏想了想,居然说是孙登,可见与孙登感情甚笃。

不过这话要是让那些分外疼爱她的人知道了,必然各自感叹白疼了这小丫头半天。

周皎原本还不觉得时间过得快,可看着女儿从软趴趴的小家伙变成了头上扎两个鬏鬏、能走能跑的两岁小丫头,也不得不在心中感叹一句作文常用开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等到建安十年的尾巴,诸葛亮又被召回秣陵,任金曹掾臣,掌管货币盐铁之事,算是正式回到了中央,担任重要职位,晋升速度之快可窥一斑,加上大哥诸葛瑾也提拔至了建安郡郡守,妻子周皎任学堂祭酒一职,一时间倒是显得诸葛家烈火烹油、繁花似锦。

不过比起升官,更重要的是一家团聚,先前周皎一直住在娘家,如今诸葛亮要回来了,自然也该张罗着将府邸重新收拾一番,等诸葛亮回来,一家人一起过年。

“阿娘,阿娘!”

周皎正让人打扫院落,见诸葛晏跑过来,道:“阿晚怎么过来了?这里正打扫着呢,不嫌呛啊?”

诸葛晏哒哒哒跑到周皎身边,一把搂着她道:“练师姨姨说,阿父要回来。”

周皎把她抱起来,笑眯眯地说道:“阿晚是不是想阿父了?”

诸葛晏搂着周皎的脖颈,点点头道:“想。”

周皎捏了捏她的两个小鬏鬏,道:“阿晚真乖,阿父肯定也想你了,等咱们家收拾好了,阿父就回来了。”

她说到这里又有些好笑,道:“你还认得阿父吗?”

诸葛晏用力地点点头,一双大大的眼睛闪着光彩,道:“认得!有胡子的是阿父!高高的,脸白白!”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