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地方上,除了连山南省在内的小部分地域,大多省府中,不仅是城中的女子学院,就连那些乡村学堂,都处规建阶段,专项资金却被地方以各种名义抽调走。
只有城中的男子学院,建成与招生的效率都很高,被那些地方官员做为典范,报上来邀功。
康平八年,是在袁国史上,被用浓墨重彩着重记录的一年,年初,第二次海运开启后,太后突然对各地驻军,下达调防懿旨。
受太后恩惠及多的军中将士,虽然有些不解,却还是照令行事。
声势浩大的换防工作,整整进行三四个月,当驻军们尚未熟悉自家的新地盘,就接到太后再次以快马遍传天下的秘旨。
又是一份份清单,新到驻地,还没来得及进行礼节行互动的驻军,就大批的出动,按单子拿人,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大家庭。
由驻军维持纪律,本来容易制造出混乱的大肆拿人的行动,并没有给民间造成太大影响,虽有些人心惶惶。
在发现这些将士们,进出有度,纪律森严,不私拿百姓一物,更不存在任何借机敲诈、勒索之举,只是一心维持城内外的公共秩序后,心才落到实处。
同时,也有些好奇,那些过去大多都从不曾,和军中打过交道的普通百姓,也就罢了,对这里面的变化,并没有什么体会,只觉得这些将士都是好人,完全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吓人。
而那些与因各种原因,在早些年,与军方时常打交道的豪门大户,甚至是一些商户,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近几年,他们想找熟悉的老关系合作时,总是听说他们在封闭培训中,上面下发有严令,没有上令,不许他们再与地方百姓直接打交道。
牵扯到军中上令,他们也不敢多做纠缠,后来也就没有再关注这事,毕竟这对他们这些本土势力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少了一方需要按年、按时节孝敬的大佬,纵然因此而少了部分赚钱机会,两下一扯,也没什么损失,还省事许多。
却没料到,当这些驻军再次出现时,不仅人都换了,且那些人的衣着,以及周身透着的精气神,与从前的驻军相比,都已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前后差别之大,让那些人都有些怀疑,这还是不是他们袁国的将士。
事实上,不仅他们,就连身为当事人的军中上下众将士,都不敢想象,他们还有过上这种好日子的时候。
国库充裕,有他们军中勋贵出身的太后当家,毫无顾忌的照顾他们军中,且还没有偏向,公然增加军需开支。
让他们过上有肉吃,有好衣好鞋穿,还每月都按时有俸禄拿,表现优秀突出者,不仅有晋升机会,还有奖金拿,这样几年下来,每人都攒下一笔钱。
且上面还下有律令,哪怕是他们这些士兵退役后,也能得到优先被召入官府,或是官方作坊中工作的机会。
而得到这一切,只需要他们牢记各项军中新规守则,配合完成上面给安排的,各项作息训练任务,以及读书学习的课程。
不用再像过去般,因军需供应不足,各地驻军,都需自己想办法给自家增收,否则,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除非是抛下良心,做些仗势之事,否则,谁都别想有机会攒下钱。
朝廷拨给兵部的军需,是极其有限的,需要优先供应处境更为艰难的边关驻兵,对此,地方驻军连怨言都没资格有。
如今,边关驻军的待遇,仍然优于他们这些地方驻军,可随着国家越来越富裕,他们这些地方驻军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还未来可期。
这些将士们,如今是衣食无忧,口中还有余钱,还被迫识字明理。
再有那些每日都会被抽问,答错者,就会被罚去养马喂猪,让他们不得不,每日都需反复记诵的军规军律在,这些将士的作风,不经意间,就整体出现极大改变。
京中闻讯,人心惶惶时,那些被拿下的官员,个个罪证充足,有些直接被判处,有的重犯,则被押解进京。
洛薇再次用行动证明,她是真的会说到做到,绝无虚言!
第128章 祸国殃民的太后 31
恐怕连先帝驾崩, 朝堂上,也没像现在这般庄严、肃穆、沉重过。
洛薇冷着脸高高的坐在皇座上,随着小皇帝已长到九岁, 这些大臣中,不乏有人心思浮动,旁敲侧击的试探着提出,要让新帝上朝听政。
朝野上下那些只占着要职,要么不干实事, 要么不干正事, 还整日里各种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对正经事务指手划脚之辈, 洛薇已经忍他们很久了。
这回,她总算放开手脚, 可以大干一场。
而朝堂中的这些大臣们,此刻都埋首跪在地上,除部分真正清白的, 淡定如常,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 只是勉强维持着表面上的镇定。
内心里,却如惊弓之鸟般惶恐不已,觉得头顶上仿佛悬着一把刀, 随时都有可能落下来。
太后这些年来,对军中一直十分照顾的事,他们都知道, 往军中拨款太过超出往例,还总被他们这些大臣制止。
逼得太后不得不在花宫中的钱,养部分大臣之余,还曾多次从宫中以及私库中,拨款养军,这种退让,曾让许多大臣暗自为此得意不已。
宫中与太后的私库这些年来,赚钱无数,十分富足的事,他们这些大臣都有看在眼里。
那些钱,太后愿意花时,大手大脚,挥霍得十分阔绰,他们这些大臣想要找机会花点,只会召来毫不留情的讽刺与打击,时间久了,大家也只能熄了从宫中支钱的心思。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前朝,多次卡太后提案的预算,逼着她要么放弃,要么不得不自己拿钱出来花。
一直以来,太后只是往那些军中投钱,过去这些年里,除山南大旱那次,后来一直不曾亲自动用军中人手,他们也就没往心里去。
可如今,太后给他们清醒的上了一堂课,让他们明白,何所谓书中所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没有经过朝廷与兵部,仅在太后一旨懿令的调遣下,各地的驻军,就高效率的直接行动起来,犹如一记重重的耳光,拍到他们的脸上。
因这些年来,军中一直十分安静,边关时有小战事发生,捷报频传,大家也已习惯,没放在心上。
何况那些武将们,后来也都消停得很,经常去地方或边关巡视军务,连上朝都很少,不再像过往般,时常在朝中上蹿下跳,要这要那,与他们这些文臣针锋相对。
这一切,让他们都忘记了,掌兵权者掌天下的古训,不动真格也就罢了,真正动起真格的,他们这些文臣的口舌、笔墨再怎么厉害,也只有屈服于军权之下。
“你们这是何意啊?为下边那些人鸣不平?依哀家看,你们大可不必如此,有这功夫,不如好好反省下,自己都曾做过什么!”
左相硬着头皮道,“启禀太后,您这般在地方民间,大肆动用军中之力,大量捉拿地方官员,恐会生乱啊!”
“是啊,太后,您这般滥用武力,会造成地方无官可用,百姓恐慌,政务堆积,会给国家上下的民生,都带来极大损失啊!”
洛薇冷冷的回道,“不会,少了那些占着位置拖后腿的人,哀家相信,地方上的政务处理效率,会更高。”
“何况,你等可能不知道,早在六七年前起,哀家就十分重视储备人才的培养,为了能做到有备无患。”
“就选取一批人手,将他们都送到山南境内,实践学习施政要领,后来又被分别调往各地基层,如今在这关键时候,调上来用用,正好,这年头,道路不通畅,消息延迟太厉害,那些人,现在应该都已经开始,正式走马上任了吧。”
狠,实在太狠了!
这是众臣心中不约而同,生出的共同想法,包括那些已被打上‘太后’标签的大臣,心中也是感叹不已。
“太后此等举措,于礼于法,皆有不合,您说的那些人,来历身家不明,大多都没有经过正规的科举,获得功名,没有底蕴,如此得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恐怕难以服众啊!”
“是啊,太后,短短数年时间,那些人纵然一直在熟悉地方事务,恐怕也很难承担起地方要职啊!”
“这些,就不劳众卿家操心了,你们这些经过科举考上来的大臣,在入仕之前,个个都是只会读写做文章,获得功名后,还不是直接就上手处理政务,其中,还基本都是,直接从执掌一方政务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