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下了手里的东西看向沐泽:“好了,这事儿你不必再管了,之前让你查的事怎么样了?”
与此同时,朱元也正放下了手里的帘子,靠在车壁上重重的吐出了一口气。
宫门已经近在眼前,马车被拦下不能再往里,朱元下了马车,等到朱家派来的人去办事处递了牌子,里头走出一个小太监来,就缓缓迈进了宫门。
朱大紧紧目送着她进了宫门,才松了口气放下了心里一个大石头。
到了这个时候,哪怕朱元进宫去找到五皇子,找五皇子出头,时间也来不及了。
事情算得上是已经定下来了,他垂下眼睛有些惋惜,要是大小姐不那么叛逆,或许也不会是这个结果。
琉璃瓦在阳光下发出夺目光彩,朱元被这光晃得有些眼晕,想起太后却又忍不住心里定了定。
她嫁给襄王后的许多年,太后娘娘都一直是她强有力的靠山。
要不是因为太后一直在背后支撑,她未必能稳稳地把襄王和他那些不让人省心的侧妃和一大堆子女。
只可惜,她后来去封地了,太后也去世了,竟然没能再见,她去封地学的一身的医术,也没有能用在太后身上的机会。
不过没有关系,那些遗憾都不会再有了。
慈安宫辉煌璀璨,绕过影壁,便能看见院中一颗巨大的可供几人合抱的榕树枝叶伸展,台阶两边是两个由龙虎山上贡的仙鹤送瑞宫灯,形态逼真而细腻,宫娥们见她来了,一面上来接一面由人往里通传,一切都井井有条。
风吹花微动,朱元提脚上了台阶,站在正殿前驻足等候通传。
上一世来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渺小如蝼蚁。
这一世再站在这里,她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人的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向来是比较有底气的。
太后正跟久病的卫皇后说话:“你们现在还年轻,不知道身子保养不好老了以后受的苦,还是该好好保养为宜。”
卫皇后面上虽然上了粉,却仍旧遮不住眼圈底下的乌青,略有些憔悴的脸上听见太后这话现出些笑意来:“母后说的是,儿臣受教了。”
太后就叹了口气。
她何尝不知道卫皇后这不仅是身上的病,还是心病。
少年夫妻,可是卫皇后跟皇帝的关系一直不冷不热,最近关系更是降至了冰点,两人不说相看两厌吧,却也差不离了。
前些天听说皇帝冲动之下甚至还说出了废后的话。
也难怪卫皇后最近病势沉重,一直不肯出门。
可是对于皇帝和皇后的关系,太后也爱莫能助。
新帝早已经不是当年幼年继位的小孩子,凡事早已经听不进她这个母后的意见,有时候更是迫不及待的跟她唱反调,这种夫妻之间的龃龉,她若是插手,反而更加糟糕。
她淡淡的叹了口气,见卫皇后强颜欢笑,心情有些沉重。
恰巧外头宫娥来报说是朱元来了,太后脸上才有了些真切的笑意,转头跟卫皇后说:“你记不记得端意?这是端意的女儿。”
端意?卫皇后用了一会儿的时间才想起端意是付氏的小字,不由得便有些吃惊:“端意的女儿?这些年听说一直都养在老家,说是身体不好,跟京城有妨碍不能接进京养着,如今是进京了么?”
她有些感叹:“时间过的可真快,一晃眼,如今已经过去八九年了,端意的女儿……当初还曾抱进宫里来,如今恐怕也成大姑娘了。”
岁月催人老,卫皇后觉得自己已经全然老了。
太后看了她一眼,知道她心情不好,点点头叫女官去把人带进来:“端意的女儿,也学了一身的好医术,王嫱难产,差点儿便一尸两命,还是端意的女儿机缘巧合的救了她。”
一句话就能透露出无数信息了。
怪不得朱家这么多年都当这个女儿不存在,忽然就把人给接进京城来了,如果是因为朱元有一身的好医术,还治好了王太傅的嫡女,那就不难理解了。
凤凰无宝不落,朱家的德行,也就是这样罢了。
卫皇后挺直的脊背没有片刻放松,拿了手帕沾了沾唇,便道:“那可好,当年端意便最合您的心意,您的头风病总是没有起色,若是这丫头学了端意的几分本事,能治好您的头风病,那就是她的大造化了。”
第202章 造化
卫皇后还是对当年的事耿耿于怀,太后看了她一眼,无声的叹了口气。
虽然帝后关系一直平平,可是也不是刚成亲就是这样的,当年也曾有过好的时候,只可惜,随着卫皇后的小产,两人的关系便闹的愈发的僵。
以至于众内外命妇甚至有只知盛贵妃,不知有皇后的地步。
性子清高孤傲不是太好的事,至少夫妻相处起来,一味的忍让不是好事,可是一味的争强好胜非得争出个对错输赢也同样不是。
尤其是对方还是皇帝的情况之下。
这一点,盛贵妃可比卫皇后要高明的多,也要懂的多了。
太后有些失望,却也没再说什么,等到朱元进来,才重新燃起了兴致,等到朱元行了礼,就温和的叫人起来:“你就是端意的女儿?”
她脸上带着和煦的笑意,对着朱元招了招手:“抬起头来瞧瞧,不必拘谨,让哀家瞧瞧你。”
太后娘娘还是跟上一世一模一样,朱元忍不住有些喟叹人生际遇,结结实实的给太后磕了三个头才站起来。
太后忍不住有些感慨:“你很像你母亲。”
母亲长得是什么样子,历经两世加起来几十年,朱元已经记不大清了。
印象中只记得她笑起来舒展的眉眼,那时候母亲肚子已经很大,有一次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抱着她哭,将她的肩头都哭湿了。
那时候她太小了,可到现在,她也还记得当时母亲的眼睛。
朱元抿了抿唇,老老实实的跟太后说:“我已经记不清母亲的样子了。”
太后有些诧异的挑了挑眉,想起朱家的行事和盛氏的为人又了然,有些怜悯的朝她招手:“你母亲长得跟你像极了,哀家这里还有一副当年你母亲的小像,到时候叫她们给你找出来,叫你带回去。”
卫皇后淡淡的看了朱元一眼,见太后朝自己看过来,便无甚诚意的扯出一个笑意:“的确长得挺像的。”又问朱元:“听说你学了一身的医术?你母亲去世的时候算算年纪,你大约也才几岁,竟然那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了?”
学医这种事,哪里是能速成的,如果真的跟王嫱说的那样绝妙,怎么也得十几年的积累才能得成,可是看朱元的年纪,除非是刚从娘胎就已经会识文断字了,否则的话,怎么能有如此成就?
在皇家人跟前,就不能再跟对朱老太太和孟老太太那些人一样耍横过关了,朱元将早已经想好的借口说了出来:“我从小在青州长大,得了五味真人的指点,学的医术跟母亲没有什么关系。”
五味真人?
太后有些色变,看了她一眼又忍不住跟卫皇后对视,才问:“此话当真么?”
五味真人乃是先帝最尊崇的道士,当初正一一派的天师,只是他不爱功名利禄,等到先帝先去,自己也跟着飘然远走。
这些年当今圣上一直差人找寻五味真人的去向,想要寻他替太后治病,可是一直没有什么消息。
没想到原来他是去了青州。
连卫皇后也忍不住看着她点了点头:“怪不得,难怪王嫱说当时连家里会点医术的婆子也束手无策,你能妙手回春,原来是拜在了五味真人的门下,这也是你的机缘了。”
太后叹了口气:“这些年四处找他,还以为他是回了龙虎山,谁知竟去了青州,怪不得。”她说着又看了朱元一眼:“现在五味真人在何处?”
朱元摇头:“清明之前,青州下了一场暴雨,师傅寄居的那户农家的房子塌了,只剩了一个两岁的小孩子,师傅说要带着孩子去寻个好地方,好好安顿他,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这也符合五味真人的脾气,太后想起王嫱说的话,就忍不住笑起来:“看来这一切果然是天意,哀家这头风病已经是许多年的顽疾了,当初先帝在的时候,五味真人曾说我的病只能暂时缓解,不可根治,后来他走了,你母亲又正好来了……如今兜兜转转,王嫱举荐的名医竟是你,可见与哀家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