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女的英雄之旅(721)

作者:青薇筱语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比如,一个人犯了大错,但如果他和我的关系非常亲近,那么我想尽办法也要包庇他或者帮他瞒过去;

但如果这个人和我几乎没有任何交集,那么他一定会面临最严酷的惩罚。

西方人人平等的道德观念在中国的乡土社会毫不适用,中国的乡土社会所遵守的道德规范缺乏普遍性,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来审时度势,这也就能够很好的解释出,为什么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反复强调人脉的重要性,强调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再说说小方面,夫妻关系在这种关系网中形成的特性。在传统乡土社会中有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夫妇之间的感情十分淡漠,甚至毫无感情可言。

乡土社会中的男女结合,感情不是放在第一位的,生育繁衍,壮大门楣,扩大人脉关系网才是首选,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直到今天还那么喜欢说门当户对的原因。

夫妻在一起,就好像是合作伙伴,生育是这项合作最大的一个附加功能,其次还有人脉拓展等等。

合作的顺利了,大家相安无事,合作不顺利,拳脚相加一场也就好了。

比起配偶,人们更愿意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同性在一起,聊天说笑,谈谈家长里短。

而西方国家的家庭中,男女两性间的情感才是建立一个家庭的首要条件,至于生育、人脉这些都是次要的选项。

乡土社会中的中国青年男女对待感情过分的矜持,不愿意过多的自我表达;

随着年龄增长,会越发沉默,人到中年后更是时常闷声不语,这与西方国家男女之间表达爱情时的开放,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特性,也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

难怪母亲总说要怎么怎么滴,楚丽华总是反驳她的思想已经老套了。

现在才明白,原来,这种思想,就是这种中国特色形成的产物。

——“最后一层问题,如何保持这样的关系网正常运转?

想要在一个‘熟人的社会’中保障关系网的正常运转,靠西洋传过来的法律是没用的,最有用的办法是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

这种规矩和传统被起了个总结性的名称,叫做‘礼治秩序’。

需要强调的是,‘礼治’不同于人治,‘人治’是一个人或者极少数人掌握了所有的社会权力,进而再通过法律、军事等手段来进行统制,再极端一点来看,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独裁统治,一家独大。

而礼治则不然,简单说,就是用礼数来管理日常的生活秩序,约束人们的行为。

为什么这些约定俗成的传统就这么受推崇呢?因为,在村民们眼中,看似公平的‘法治’,其实一点儿也不公平。

我之前就见到过这样一件案子。一位农夫发现自己的妻子与其他男子有染,盛怒之下,他打伤了那个男子。

按照当时现行的法律条文来说,农夫怀疑妻子出轨,但没有详实的证据,而且还打伤了人,这种行为是有罪的,而他的妻子和那位男子,没有任何罪责。

这样一来,白白受了侮辱的人反倒是过错方,而本来就做了坏事的败类,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但如果按照村民们推崇的乡土礼制来看,肯定是农夫没错,打折他们的腿也是应该的。

所以说,‘礼治’这个词的落脚点是在‘礼’字上,出轨了就该被打,品行不端,就该接受惩罚。

我们今天常说的一个词叫‘合情合理’,这个‘理’是道理的理,但在乡土社会中,它指的就是符合传统道德约束的‘礼’。

维持礼治的的手段,不在于至高无上的法律,而仅仅在于自己的良心。”

第967章 懂了,晚了

讲礼,不讲理?

难怪自己跟母亲总是说不到一块儿去。

本来就是两种理念下成长起来的人,何苦非要去同化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完全去肯定‘礼治’而忽视‘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推行之所以不够顺畅,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

一方面,同时期的西方文化,不断的被知识分子引进中国社会,而另一方面,传统的乡土社会延续‘礼制’的习惯又过于根深蒂固,那时候的法律条文又恰恰是从西方国家直接借鉴而来的。

在一个知识分子都没有足够了解的‘乡土社会’里,仅凭一腔要改革的热血去推行这套生搬硬套得来的现行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

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

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

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

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

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这些,楚丽华听得有些云里雾里的,但是,大概的意思就是乡村就是以血缘社会为主体的。

这也就是父母如此在意那些根本就不怎么联系,联系就是份子钱的亲戚的原因吧。

父亲总说,“落叶归根,村里有我们的根,不管我们有多远,终究是要回去的。所以,不能断了联系。”

难怪省吃俭用的父母,一定要想方设法在村里盖一栋房子。

父母不是接受西方教育长大的,他们的想法在他们那个体系里,是正常的。

想着风雨无阻拼命赚钱的父亲,想着一分一毛也要讲价的母亲,楚丽华突然有些心酸。

是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让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去享受生活。

正在楚丽华沉浸在自己的自责中的时候,服务员敲门进来了。

原来,是他们要下班了。

看着一桌子还没有吃多少的菜,楚丽华突然觉得好浪费。

首先来了一句,“可不可以麻烦帮我们热一下,实在不好意思了谢谢你!”

其他三人其实也没吃多少,但是人家本来是来催走人的,怎么可能会……

——“好的,我去叫两个人过来。”

那个服务员就这样答应了

没有任何其他话语。

——“楚丽华,你是怎么做到的?太神奇了吧?”

楚丽华摇了摇头,“我就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并没有过多的考虑。”

这时,楚丽华脑海里却回想起这样一句话,“求神拜佛不如孝敬父母。”

是自己刚才一瞬间的觉悟吗?

菜很快热上来了这回大家都没有说话默默吃饭。

离开的时候,服务员依然很热情。

回去之后,楚丽华没有像往常一样给孩子们先发视频,而是给父母打过电话去了。

电话很久才接通。

是父亲。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