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病人是个16岁的问题少女,她从六七岁就开始偷东西,12岁开始就夜不归宿,天天出去跟男人鬼混。
阿德勒跟她聊天,发现这个少女从小就没得到什么关爱,2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妈妈根本不爱她,也不关心她,所以她就心生怨恨。
最后这个女孩自己承认了,说:“其实我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跟那些男生鬼混,我做这些就是想让我妈看看,让她知道她管不住我”。
所以她其实是在利用这些行为,报复自己的母亲。
阿德勒就说,这其实就是一种自卑情结。因为她在跟自己的母亲作对嘛,但是又的确没有自己的母亲强大,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所以只能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偷东西,夜不归宿,来弥补自卑感,获得优越感。
其实就是在追求优越感的时候跑错方向了嘛。
除此之外,什么自闭行为、犯罪、懒惰、青春期叛逆,都是在弥补自卑感、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之中跑错了方向,没有树立好端正的人生态度所导致的问题。
楚丽华想起自己青春期大概在初中时还离家出走过。
也是因为实在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才出此下策吧?
不然,也不可能让自己待在加油站这么显眼的地方,让人很容易注意到自己了。
不过,那个时候的自己,虽然离家出走了可是也没有乱走,乱花钱。
而是一遇到岔路口就左拐,其实就是给自己留了后路的。
只可惜,事情并没有按照自己想象的那样发展下去;反而因为这件事,母亲还多了一项嘲笑自己的依据。
咦,怎么又想到母亲了呢?
不过,很奇怪,现在想到这里,心里也没有了那种刺痛感了。
是放下了?理解了?还是原谅了?
楚丽华不知道,她看了下时间,晚上九点半,父母应该已经收摊回家吃过饭坐着看电视了。
楚丽华提前在心里打了很多草稿,才把电话打通。
接电话的是父亲,楚丽华先热络的和父亲聊了天气和最近的新政策什么的。
然后,父亲抱怨了两句以后,两父女就无话可说了。
实在找不到话题,父亲想把电话给母亲,楚丽华则问他们是不是困了要睡了。
很意外,今天,母亲没有接电话过去长篇大论说一番。
电话,就这样挂了。
是不习惯还是不踏实?
楚丽华说不清楚,反正就是突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好像有种被排挤在那个家之外的感觉。
真不知道说自己什么好,指责唠叨的时候嫌弃,现在不搭理你了,又失落不已。
回头看了看已经熟睡了的三娃,哦,可能是因为自己有家了,母亲终于开始慢慢接受了吧?
想及此处,楚丽华内心酸涩,自己的小家,现在也是支离破碎的。
像是为了逃避这一切,楚丽华又再次埋头书籍了。
刚才读到哪里了?关于人的自我超越吧。
楚丽华在脑海里回忆了一下,简单做了一个总结。
我们人人都有自卑感,也都在试图超越自卑,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优越感这两种感情,就是推动你超越自我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础。
但千万要注意,不能因为过度焦虑而采取了错误的办法,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自闭、犯罪等等问题。
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超越呢?
楚丽华稍微了解一点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这也是曾经她一直坚定相信的理念。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人格,在你五六岁的时候就基本形成了。如果你成年后有什么行为上的问题,比方说胆小害羞,那就要追溯你的童年经历,看看是不是小时候被什么事情或者是陌生人吓到了。
总之,就是往以前看,认为过去的经历会决定人的性格和行为,所以在弗洛伊德这里,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是很难的。
既然阿德勒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最后又自立门户唱对台戏的,那他的理念呢?
楚丽华几乎是带着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心态往下读了。
母亲的态度让她心理发慌了。
自己的小家不完整了,大家也不是那么在意自己了。
她只得唛头看书。
个体心理学给了我们一个改变自己的机会。阿德勒也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他的病人一旦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也要去从病人的童年经历中寻找原因。
但他跟弗洛伊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阿德勒认为,人的经历不能决定人的行为,因为人可以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创造性解读。
第959章 行动起来吧
什么意思呢?
楚丽华觉得就是自己可以改变以后的自己,来面对曾经的自己。
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家里就很穷,童年很不快乐,那么他长大之后,就注定得不到幸福吗?
在阿德勒看来,不一定,他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很快乐的人。这个孩子的经历是注定的,改不了了,但他从经历里能学到什么经验,就说不准了。
他可能想,上天太不公平了,别人小时候都快快乐乐的,就我这么悲惨,那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管别人?我自暴自弃好了。
但他也有可能会想,我小时候生活得这么苦,长大后不能再继续这么过下去了,我要改变自己的状况,让我的孩子能享受一个幸福的童年。
所以阿德勒说,环境因素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自己的经历,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还告诫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要说是遗传或者经历在决定孩子的能力,不是的,真正束缚一个人能力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阿德勒的这个说法非常振奋人心,因为他不认为客观因素会决定人的行为,而是给了我们一个改变自己的可能;
就是:你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去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的思想,通过个人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楚丽华明显是第一种想法的人,现在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不是阿德勒在给我们灌心灵鸡汤,而是他从自己的个人经历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
之前也看过,阿德勒刚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差,特别是数学成绩,非常糟糕,自己也觉得自己很没天赋。
但他的父亲一直鼓励他,然后有一天,他把老师都不会做的一道题,完整地做完了,一下子信心大增,完全改变了对待数学的态度,开始喜欢数学了,之后就一直在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成绩自然就变好了。
所以阿德勒在书里说,你看,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那些说什么能力是先天的观点,根本就是靠不住的。
其实这就是在反驳弗洛伊德,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带有决定论的色彩,就是说一个人的先天因素和过去的经历,决定了人的行为,改不了。
在阿德勒看来,这就是瞎扯,他坚决反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去追求更卓越的东西,实现逆袭。
所以为什么他的理论叫个体心理学呢?就是在强调每个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这其实也就是在说,不管你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有过怎样的经历都不要紧,你都有机会改变自己。
创造性地去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的想法,你就有了改变自己行为的可能性。那之后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呢?阿德勒也给了你一个办法,就是去认清自己的目标。
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阿德勒又用自己举了个例子。他说,“假如我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来了,那学生们肯定会说,‘哎呀!阿德勒博士疯了吧!’
但是如果他们知道,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视全班,才会觉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们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反而会觉得它很合理”。
读到这里,楚丽华好像突然明白穿着得体这件事的重要性了。
每天精心打扮自己,也是给自己一个更好生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