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他们还真是着急,孩子户口都已经上好了。”
兰芝的语气,听上去既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特别平淡。但里面有带一次淡淡的嘲讽。
——“合着这事儿,你知道。”
——“我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吧。楚楚,你方便回避一下吗?”
对于兰芝来说,这是相当于拿自己的孩子换钱了,怎么着听上去都有些……不是一个母亲该做的事。
楚丽华咬了咬下嘴唇以后起身离开了,她得尊重兰芝的想法。
楚丽华出去以后,刘星霆刚好过来找她。
——“怎么样??有结果吗?”
楚丽华摇头,“她说让我出来,自行解决。”
——“楚丽华,你说你都交的什么朋友啊?你哥也真是有意思,女朋友怀的别人的孩子。孩子一出生,就被人家带走了。可怜的孩子,一出生就没有妈妈了。”
楚丽华越听这话,越觉得,刘星霆应该也是童年阴影对他的认知和性格产生某种影响了。
这好像和自己有些差不多。
把刘星霆拉到角落里,楚丽华压低声音,“你是不是有个不幸的童年?所以,对这些孩子总有一种偏执,想要借助自己的力量去尽力帮助他们,免受你的童年之苦?”
刘星霆没有回答,但是,明显身体一僵。
——“楚丽华,你不要把问题扯到我身上来。”
——“星霆,我理解你。也懂你!”
——“你理解什么?”
——“我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对其他人有完全的感同身受;但是,你也应该能够感受到,我也有不幸的童年。所以,大致上,我是可以理解你的。”
——“那不一样。”
——“不,原理是差不多的。现在有个很火的词语,叫原生家庭,不知道你听过没有。
所为原生家庭,大多都是有毒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
幼稚型、操控型、言语虐待型、身体虐待型四种父母。而我,很荣幸,占了后三种。
如果你感兴趣,我之后会仔细跟你讲讲。但是现在,我打算跟你说说如果去化解和改变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痛苦。
第一步是自我评估。这一步的目的是了解父母对你的影响程度有多大。这里的自我评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评估你个人的生活状态。比如是不是不敢和别人过于亲密,是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是不是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倒霉蛋?
总的来说,‘有毒的家庭’伤害得最多的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感和价值感。这方面有问题,多半和父母脱不了干系。”
刚才还有些烦躁的刘星霆,渐渐开始冷静下来了。
他专注地听着楚丽华嘴里说着的话语。静静地去感受着。
——“除了个人的生活状态,你还需要评估当下和父母的互动关系。好的父母是园丁,他教会孩子自立,然后适时地放手。
而‘有毒的’父母呢,是一根藤,从小树苗那会儿就死死地缠上去。等树苗长大了,这根藤只会希望继续保持这种紧密的纠缠。
你可能像小时候一样听从他们的摆布,也有可能奋起反抗。但这种反抗有没有抵消父母的影响呢?很可能并没有。
有这么一个典型的案例:有一家大型软件公司的老板叫乔纳森,有房有车有事业。
他的问题是直到四五十岁了还单身一人,想到以后要孤独终老,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有人就问他说,‘你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会在个人感情方面始终没有进展呢?’他说,‘我也不知道。我就是特别反感我母亲张罗我的爱情,不停地教我该这样该那样,谁愿意整天和她谈论这种事!
每当我接近一个女人,想到接下来可能要跟她结婚,我就感到十分恐慌,好像我妈就站在我旁边指指点点。
哎,你不是想要我结婚吗?那我就偏不结。’
这么一说,就可以明白了。乔纳森恨不得拒绝做他母亲要求他做的一切事情。
他过于执着地反抗他的母亲,以至于忽略了他内心真正的需求。因此,过于叛逆和过于顺从一样,本质上都没有摆脱父母为你设定的互动模式,父母仍然在变相地控制着你的感受和行为。”
刘星霆想的是,自己这明显是过于放纵和不予理会,让自己自生自灭。
为什么一直有父母关爱的孩子,反而也会出现那么奇怪的心理呢?
他还不打算把自己的真实情况说出来,他打算继续听听楚丽华接下来说的。
第899章 我的方法教给你
刘星霆一直沉默,楚丽华猜测他在用心听着,消化或者很自己产生链接;于是,她特意放慢了语速,接着说,“所以,要判断你和父母的互动是不是健康,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问你自己——假设你接下来需要跟父母在一起待上一个月,你有没有立刻觉得心里别扭、不舒服?
如果你对父母总是有很强烈的消极情绪,频繁地感到内疚、害怕、愤怒、难过,那么基本可以肯定,他们仍然拥有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权力。
你发现你还处在父母为你设定的行为模式中。接下来你可能会在内心当中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当父母对你做了这么多可怕的事情之后,你要不要原谅他们呢?
原谅与否取决于你自己,但一定要注意时机。这就是第二步,跳出陷阱。
我从书中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叫斯蒂芬妮的姑娘,她说自己已经彻底原谅了小时候伤害她的继父和她冷漠的母亲,因为她的信仰要求她这么做。
但不知道为什么,她的生活仍然过得很苦涩。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她参加了一个互助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全都是和斯芬蒂妮一样的受害者,大家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经历。
听了其他人的遭遇,斯蒂芬妮开始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几周之后,她再一次找到心理咨询师,长期压抑的怒火终于爆发了,尖叫着咒骂她的父母毁了她的童年,毁了她的整个人生。
之后,她默默地哭了好一阵子,对心理咨询师说:‘你说的对,我不该就这么原谅他们。我认为上帝是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
这次情绪发泄成了她的转折点,过去的伤口开始逐渐地愈合。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子女都像斯蒂芬妮一样,草率地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
甚至认为儿时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他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然而过早原谅是一个可怕的误区,它让你无法坚定地实现自我拯救。
你要搞清楚,即便你的父母过去生活得多么不如意,也轮不到你来为儿时的不幸负责。父母才是那个应当承担责任的人。
所以,你必须跳出过早原谅的陷阱,先想办法从父母的控制下解放自己。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原谅吗?呵!刘星霆心底一丝冷哼,他才不可能原谅他们呢!
楚丽华的声音,越听越好听,越听越顺耳,她还在缓缓讲述着,“第三步是建立界限。
建立界限的目的不是说你要和父母彻底断绝联系,而是要告诉明确地他们‘你既是家里的一分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要捍卫你生而为人的尊严和权利。’
要建立界限,首先你需要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少一点反应,多一点回应。
反应和回应什么区别呢?我举一个例子。桑迪的父母特别善于利用内疚来控制她。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忘恩负义,白养你这么大。’
而桑迪就急于辩解:‘我没有!你难道忘了过去的XX事了吗?我总是为你们着想,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你们都不满足!’
这是桑迪面对指责的本能反应,表明她仍然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我也曾经是这样的人。
如果你总是使用本能的反应,那就永远是‘父母拼命进攻,你疲于防守’的被动局面。
正确的方式是你多运用非防守性的回应。桑迪的父母提出想搬过去和她一起住,桑迪可以说‘让我想想,我需要几天考虑考虑’。
父母讲一大堆搬过去一起住的理由,那桑迪就说:‘这样啊,我明白了’。父母催她说‘我们在等你答复,你到底什么意思呢?’
‘我知道你需要一个答复,不过我也需要先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