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女的英雄之旅(384)

作者:青薇筱语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王纪元给了楚丽华鼓励。

——“好呀,那我就说说我的拙见,不过这也是我从书上看来的,其实还没有理解的那么透彻呢。

说起茶,有两句俗语你肯定听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马克杯里放一个茶包,加点热水,这就是柴米油盐的茶。

但是在爱茶的人看来,喝茶又没这么简单。一碗茶汤,应该像书画这些艺术一样,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满足。卢仝的《七碗茶》诗里说:喝两碗茶就能去除烦闷,到第七碗,根本就不用喝,也会觉得“两腋习习清风生”。茶简直是让人飞仙的灵丹妙药。

那长为什么有这样的功效呢?茶能给人精神满足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茶含有的咖啡因,是一种刺激身心的活性成分。

因为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叫法也不一样。但是,不管是吃茶,还是喝茶,主要都是因为它有提神等等功效,茶的功效主要来自咖啡因这种内含物质。

咖啡因相信在座的各位老总都知道是一种活性生物碱,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利用含有活性生物碱的植物来提神或者保健的传统。

比如槟榔、咖啡。东南亚人喜欢嚼槟榔,因为他们觉得槟榔既提神又滋养。

最早有人食用咖啡的地方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当地人也认为咖啡能提神,而且他们也是嚼着吃的。

在南太平洋的一个部落,人们会饮用卡瓦酒来提神醒脑,不过这种所谓的“酒”其实不含酒精,也是用一种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做的。

直到今天,人们已经在4000多种植物里发现了1万多种生物碱成分,包括吗啡、奎宁、麻黄素、可卡因、尼古丁等等。

可是为什么单单茶会独立形成一套茶文化体系呢?”

楚丽华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但是它可以感觉得到众人都被她说的所吸引了。

第518章 这桌人不简单

楚丽华见没有人接话,她又自己说了下去。

——“在唐代以前,人对茶的利用方式跟其他这些含有生物碱的植物没什么分别。

茶树自然分布的地方在喜马拉雅山附近。今天,这里的人还保持着一些比较原生态的吃茶方式。

比如老挝的拉棉人会像嚼槟榔一样咀嚼发酵过的茶叶。在缅甸,有一种叫“乐庇特”的茶餐,是把发酵的茶叶经油淋之后和蒜、鱼干等等一起吃。

在唐朝以前,我们几乎找不到证明古代中国有饮茶风俗的资料。据说,在先秦的时候,四川地区应该有茶了,因为当时的巴国曾经把茶作为贡品进贡给周王。

有人说,先秦时秦国取了蜀地之后,茶叶应该就进入中原了。但是,之后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所有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里几乎都没有茶的身影。

所以中唐陆羽写《茶经》的时候,他只能用野史甚至神怪故事来证明茶的历史很悠久。

不过,陆羽这么写明显是为了推广茶而抬高茶的地位。他有一个影响很大的观点就是饮茶始于神农氏。

像这样找老祖宗甚至神话人物来背书是古人想要推崇新事物惯用的手法。这个说法毫无根据,但是很有生命力,到今天依然是关于茶诞生最普遍的说法。

在陆羽的时代,有一个叫杨晔的文人,他的说法就靠谱得多。杨晔认为,六朝时期,南方或许就有了饮茶之风,但是范围很小。

在《茶经》刊印以前,茶甚至没有一个确定的名字。有人管它叫“荼”,也有人叫它“茗”或者“槚”。

到了中唐,《茶经》刊印之后,饮茶之风才盛行开。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这时候国家开始征收茶叶税了。

通过对比《茶经》出现前后的情况,可以把《茶经》之后饮茶的风行,看作中国茶作为一种饮品品类真正的诞生。”

“啪!啪!啪!”

楚丽华话音刚落,包间里就鼓起了掌了。

——“看来,小楚果然是文化人啊!那你可否再给我们说说,当时唐朝人是怎么看待茶的呢?”

这一次开口说话的应该是那个张总。

——“唐朝之前,人们饮茶的目的五花八门,有当药的,有当菜的,喝法有点像喝中药或喝菜汤。

到了唐朝,饮茶开始成风,周杰伦有首歌叫《爷爷泡的茶》,里面就唱道:“唐朝陆羽写《茶经》三卷,流传了千年。”

其实,唐朝饮茶成风与当时佛教的兴盛密切相关,佛教禅宗讲究坐禅修行,就是盘腿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思考,一坐就是小半天,这很耗费体力。

所以僧人就靠吃茶来补充体力,相当于今人喝功能性饮料。

唐朝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喝茶方法,和今天很不一样——不是喝茶,而是“吃茶”。如今有很多方言里还保留“吃茶”一词。我们那边就叫“吃茶”。

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一整套唐朝宫廷吃茶器具,可以还原唐朝人的吃茶方式。

唐朝人吃茶的时候,不是冲泡茶叶,而是煮茶或煎茶。

因为他们用的多是“饼团茶”,先把生茶叶蒸青、捣碎,做成茶饼烘干,然后存放在茶笼里,茶笼四周镂空,便于通风。

有时候还要给茶笼加热,烘焙茶饼。吃茶时,先用茶碾器将茶饼碾碎,将碎末放入筛箩中,筛去杂质,留下茶粉,然后煎制。

煎茶时将茶粉和各种作料放在一起煮。作料有啥呢?一般是葱、姜、盐等,还有的放橘皮、茱萸、薄荷、桂皮等。

煮出来的茶是黏稠状的,所以叫作茶汤。这样的茶,最佳用法是吃,而不是喝。

法门寺茶具所还原的唐朝吃茶方法,和陆羽《茶经》中描述的吃茶方法基本契合。

可以将其简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步骤:焙炙;碾碎;筛箩;煮水加盐;加茶末;品茶。

而我们那边至今保留下来的传统品茶方式和这个就有些类似。主要是云南大理的“三道茶“。

他们那边的主要是沱茶,其目的也是为了便于保存。

而且,还有一点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到时真的可能没听说过。

唐朝的茶是碾成粉后饮用,这种饮用茶粉的习惯后来传到了日本,慢慢就演化出了抹茶,今天仍受大家欢迎。

当下,一提到抹茶,大家会觉得它来自日本,其实抹茶的起源是中国的唐朝,只是日本保留了唐朝的古风。”

说到这里,楚丽华居然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还忍不住吞了吞口水。因为她一想到抹茶冰淇淋那滋味儿就实在忍不住了。

——“哈哈,看来,小楚姑娘是个味觉性主导人格的人啊!”

楚丽华正在尴尬之际,那个好像是从事什么心理咨询的罗文海这么评价了一句。

——“味觉性主导人格?”

一直没有说话的青云飞好奇地问。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主导性的感官。根据统计,绝大部分人是视觉主导型的,大概占了人群比例的百分之七十,此外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是触觉主导型,另有百分之五左右是听觉主导型。

味觉和嗅觉主导型的人则非常稀少,他们通常可以从事一些特殊的行业,比如说品酒师或者香水设计师之类的。”

——“原来还有这种说法?那请问罗总,作为心理学专家,你可以看出我属于哪类型吗?”

青云飞的语气,楚丽华听不出情绪。

——“这还需要做个测试才知道。假设在一个社交场合,别人给你介绍了一个新朋友。

在此之前你从没见过这个人,也没有听说过。等你回家之后,你再想起这个陌生朋友的时候,你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相貌、名字,还是声音?”

青云飞认真地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应该是相貌。”

罗文海点头道:“和我的判断一致,你是视觉主导型的。”

——“你的判断?”

青云飞略显诧异,“难道你早就知道了?”

罗文海笑道:“也没有太早,就是在我提问之后,你回答之前。”

第519章 今日是何意

青云飞眨了眨眼睛,愈发听不明白。

罗文海解释说:“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你的目光下意识地往上方看,好像在找什么东西似的。这个动作会刺激到在我们大脑后部的视觉神经。这就证明了:当你遇到难题时,你本能的反应是去视觉系统里寻找答案。”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