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就过了理想化的年纪,都明白有足够的物质支撑,爱才能保险。
但,我却不太赞同她的观点。
我觉得吧所谓的AA,只是两个人基于当时各自的经济情况,达成的一种共识而已。
谈钱真的伤感情吗?同居AA就是对方抠门,不爱你的表现吗?
不见得。”
樱桃虽然很不认同榴莲的说法,但是她也不是一下子就开口反驳,而是先认同,再反驳的。
——“我闺蜜上一段感情这就是这么毁的。
两个人同居了一段时间,男友经济状况不错,月收入12k,女方刚毕业,月薪只有4k。
两人房租每月2k,所以男友很自然的包揽了房租水电等日常开销。
虽然这些钱对于男友来说并不是很大的负担,可闺蜜心里还是有点愧疚的。
所以日常家务活闺蜜全包,而且平时小心翼翼非常照顾男友的感受,但这段感情在我看来非常别扭……
总觉得两个人之间隔了层什么,也许是心理地位的不平等?
也许是金钱的滤镜太过厚重,时间久了一切都变了味。
两人感情崩塌,源于一场朋友聚会。
某个周末,男友的几个好哥们来家里玩,闺蜜忙前忙后的照顾,哥几个最开始有点不好意思,想要帮忙。
男友摆摆手“没事没事,咱们玩咱们的。”
闺蜜做了几道拿手好菜,还准备了瓜果零食伺候局。
男孩们风卷残云,玩到了凌晨才走。
闺蜜那天正巧生理期,痛经也挺严重。结束后,男朋友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玩手机,一桌子杯盘狼藉丝毫不放眼里。
闺蜜很难受,也只能叹了口气,起身准备收拾。
男朋友头也不抬说了句:“不就洗几个碗吗。”
……
所以你瞧,经济独立,才是人在感情中保持平衡的底气。”
西瓜也认同榴莲的观点。
——“情侣之间当然需要AA,不仅仅是指金钱,更是情感、责任、态度方面的AA。
你愿意体谅我情绪方面的需要,我愿意分担你经济方面的付出;生活上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再是一个人的专属义务。
两个人互相尊重、互相感激的搀扶下去,才是甜甜的感情应有的样子啊。
现在的姑娘有经济能力去支撑生活,有足够的物质去选择爱人,她们不会在意男生到底为她花了多少钱。
因为她们的注意力在于感情和精神上的交流——
而这些是钱买不来也替代不了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觉得“谈钱伤感情”的是偏激的言辞。在爱情里,钱虽然不是前提,却是走下去的基础。
会伤到感情的也不是钱,而是你们的感情中少了点“自在”。
两个人的相处的自在舒服,才不会认为提钱这件事儿是“难以启齿”的呢~
爱情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纠结的。
聪明的姑娘,才不会在珍惜的感情里舍本逐末。
你觉得呢?”
榴莲做了最后的总结。
——“我想,我知道怎么去说服我的父母了。我会告诉他们,所谓的“门当户对”不一定幸福,而我,要的不过是一个纯粹的爱情罢了。”
樱桃甜甜一笑。
——“对于“门当户对”来说,我想我或许会更有发言权一些。
我们都渴望纯粹的爱情,却下意识给每段感情设定好“触发条件”。
把“门当户对”设定成爱情的必要条件,从一开始你就在降低收获真爱的可能性。
我的每段恋情,结束的原因五花八门,开始的理由只有一个。
喜欢。
我和前任确定关系用了四个月,开始前就大致清楚彼此的家庭情况。说实话,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他爸妈一个公司高管,一个下海经商,实打实的中产阶级,我家就是个二三线城市里的普通家庭。
他是名校985,我是二本毕业的普通女孩子。
从世俗的角度看,我俩是典型的“门不当户不对”。
可真的喜欢上了,那些看似现实又遥远的“差距”,又没那么重要了。
那时候,我没去想俩个人有多少困难,面临多少难题,甚至没时间去想未来。
脑海里只有:
我现在好喜欢他啊。
在一起的时候,我从没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加一说门当户对才能缔造势均力敌的爱情,可我相信:相爱的人就是势均力敌的。
我不知道他的工资是我的多少倍,但我知道他最喜欢吃寿喜锅,喝苹果味的醒目,他会记得我爱看冷门电影,闻到芹菜就头晕。”
第481章 门当户对重要吗
西瓜这一次开口所说的,算是让大家比较震惊了。之前,她可是说的都是别人的故事啊!
这回,大家相当用心的竖起了耳朵。
——“他朋友曾私下说,你俩家庭收入差太多,各方面都有很多差距。
可他说:“罗马神话里尼普顿就是波塞冬,拿就能做甜品,除了猫薄荷还有啥能征服一只猫,这些都是她让我知道的。”
理由很无厘头,但他想说的是我们彼此互补,总能看到对方最好的一面。虽然有时候,消费上有些出入,他买的礼物我是真的送不起,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享受甜甜的爱情。
我俩书架上都有一本《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最让我向往的不是死生契阔,而是这一刻,是你,是你,就是你。
里面有一段话很经典的,
——荷西说:你是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
三毛说:如果我不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他是千万富翁我也嫁。
荷西说:说来说去你还是要嫁有钱人。
三毛说:也有例外的时候。
荷西说:如果跟我呢?
三毛说:那只要吃得饱的钱。
荷西思索了一下说:你吃得多吗?
三毛小心的回答说: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所以,别把“门当户对”完全等同于对方的思想和三观。这也许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无法直接画上等号。
彼此喜欢,思想同频,三观一致才等于般配,而喜欢才是般配的前提。
其实,我一直觉得成年人的恋爱,面包和玫瑰都是刚需。
但细分下来,面包和玫瑰是有出场顺序的。
面包是这段感情更进一步的基础,而玫瑰才是爱情的开始。
很多人认为“门当户对”是必要条件,是觉得如果差距太大,日后总会滋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分歧,风花雪月迟早会败给柴米油盐。
这也是为了不浪费彼此的青春,如果最后走不到一起,还不如从未开始过。
可我在想,难道一段恋情不能走到最后,它就不该开始吗?
我们太小看爱本身的力量了。
我和前任的分开,从未让我后悔曾经选择在一起。
他后来要出国深造,家里面也有移民的考虑。几年内是不会回国发展的,分开是我提的,其实这是我们都清楚的结局。毕竟之后的距离,可不仅仅是一班飞往澳大利亚的航班那么简单。
我们分开挺长一段时间了,现在想想都还有遗憾和难过。
我问过自己很多次,如果当初知道一定会分开,我还会和他在一起吗?
我的答案:我还是会答应他。
不只是他,我每一个“前任”,就算已知结局,即使有的分手并不体面,那些没走到开花结果的过去,都不该被否定。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
总有那么一个人,即使他没和你走到最后,
你还是不后悔曾牵过他的手。
在我看来,“门当户对”最多就是爱情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就像是微报读者耳东说的:“必要条件,在我看来太刺眼了。”
我觉得交往前考虑对方的物质条件,家庭条件这些实际问题。没有错。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我想要纯粹的爱情,你想要门当户对的对象,都是个人选择。
没有高下之分,无非左右之别。重点是得搞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对于信仰爱情的我,喜欢却临阵退缩,真的太怂了!
你可能会想这种“奋不顾身”的恋爱,充满了幼稚和不现实的危险。
可恋爱从来就不是一门稳赚不赔的买卖,区别只是你要规避得失还是孤注一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