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您好歹知会我一声,我给您上些粉,这样才会显得脸色苍白。”容歆“助纣为虐”道。
太子下意识地抗拒,但随后想到什么似的,又好奇地问:“装病的话,只要上粉就可以了吗?”
“当然不是。”容·表情管理王者·歆解说道,“还可以穿宽大些的衣服,显得人瘦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眼神。”
“眼神?”
容歆点头,“生病的人,眼神都带着病气,越是严重的病,眼神越没有光彩,有些长期生病的人,气质也会有些阴郁。”
太子摩挲手里的匕首,若有所思。
……
八月,塞外开始转凉,干燥和大风,使得容歆常常咳嗽,康熙便在此时打道回京。
太子和大阿哥的商船再次检修完成,准备购置完货物后,在年底出海,而此次因为九阿哥胤禟的加入,太子又添入一艘船。
这一艘船,太子刻意放纵,船上货物的主人,有五阿哥胤祺,还有胤禟不知道的康熙。
康熙之所以会如此,全赖于皇长孙。
皇长孙想要尝试,可他的月钱没有多少,偶然之下透露给康熙,康熙自然要支持孙子。
于是太子劝说无解后,便勉为其难地接受。
而船刚一出海,正在宫中还在为年节忙碌时,云南地震的折子快马加鞭送入京中。
这些年,大清各地天灾人祸不断,年初时刚赈济过山东等地的灾民,云南又有大灾,朝中宫中过节的气氛,顿时一跌。
康熙当夜便在懋勤殿召集大臣,准备点钦差前往云南赈灾,太子初时沉默,待考虑清楚后,便躬身请示道:“皇阿玛,儿臣愿亲往赈灾,代皇阿玛安抚民心。”
“太子殿下不可啊……”
康熙还只是稍稍皱眉,大臣们便纷纷劝阻,这个说“长途跋涉,辛苦不已”,这个说“民风彪悍,恐有不妥”。
在某一哥大臣说“震情未止,太子亲往实在危险”后,康熙反对道:“太子乃是大清储君,身份紧要,不可涉险。”
康熙依旧决定派钦差前往。
太子想做什么事,从来便不会轻易放弃,他回毓庆宫后,连夜赶出一份折子,历数他,一国储君,亲自前往灾区,对大清的好处。
不一定会发生的危险和已知的好处,太子全都罗列的清清楚楚,无一遗漏,第二日一早便亲自呈给康熙。
康熙只匆匆扫一眼,便明白此折的内容,没有继续看下去,而是严肃道:“太子,你理应以安危为重,怎可如此莽撞?”
“皇阿玛,请您听儿臣一言。”
太子躬身,从四十一年苗民之乱往前,到四十年广东瑶民起义,再到三十八年的琼州黎民被逼起事,一桩桩一件件,皆摆出来。
大清入关以来,内乱未曾消过,这些年经过康熙和太子的努力,百姓的生活已比从前好上许多,可天灾人祸无法避免。
而且南边儿实在有些地方,朝廷无法企及,很多消息滞后,管理也不得力,有些官员到那边任职之后,仗着天高皇帝远,便横行霸道,中饱私囊,苛待百姓……
甚至可以说,朝廷和当地百姓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那些贪官酷吏造成的,如若不想办法解决,想必日后这样的民乱不会断绝。
太子有根有据地将事实摆明,最后道:“皇阿玛,儿臣以为,皇阿玛南巡之意义,与儿臣今日所言之意义,异曲同工。”
康熙南巡,不只是巡河道,亦会惩处贪官污吏,为百姓张目,太子的名声极佳,代天巡狩,收拢民心的效果定会非同凡响。
此时,康熙并未想到太子民心所向带来的威胁,只是一颗父亲的心,担忧他的安危。
最终,康熙也未能立即答应太子的请求,只教太子先行回去。
太子却是知道,他一定会去的,他所说之事,除非皇阿玛亲至,否则换任何一个人,效果都不会好。
无论他们父子之间如何,事关江山社稷,两人都是以大局为重。
而太子一回到毓庆宫,容歆立即便迎上去,一边请他用晚膳后早些歇下,一边关心道;“殿下,皇上准您的折子了?”
太子摇头,“并未。”
“您写了一夜,连我看了都觉着您不去才不对,皇上因何不同意?”
太子嘴角微微上扬,声音中隐含笑意道:“皇阿玛担心我。”
容歆微讶,但这又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康熙一直以来,对太子便比旁人都要更重视几分,生出的一点隔阂,不足以抹杀掉两人的父子之情。
随后,太子笃定道:“姑姑,您和太子妃说,悄悄为我准备起来吧。”
容歆点头,“您放心,必不会耽误您的行程。”
太子深觉过几日恐怕会没有时间过多交流,便又交代道:“姑姑,我此行恐怕会耗时许久,且如若有何意外,也不必慌张,以我的信件为准。”
容歆心头一跳,问道:“你此次出京,可是有何打算?”
“出门在外,难免有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我只是担心万一有人夸大其词,再惹得您和太子妃担忧。”
太子稍一停顿,又补充道:“不过,我确实也有些念头,还需得随机应变,此时便不与姑姑说明了。”
容歆闻言,心里有底,便保证道:“我会照看好毓庆宫。”
太子却道:“毓庆宫自有太子妃照看,您只管养好身体便是。”
今年一入冬,容歆的咳症比前两年都要重,人也因为不适,消瘦许多,太子等人一直不放心她。
这样小小的后遗症,以及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弱,是不可抗力,容歆已经很努力地锻炼保养,但并不是努力便能够对抗成功的。
容歆很坦然,可其他人无法平淡视之。
好意要心领,容歆便笑着保证道:“我前两年都未犯过,便有些放纵,以后再不会了。”
“我会监督您,便是我不在您身边,也会教别人看着您的。”
容歆眼睛笑眯眯地几乎弯成一条缝,越发慈祥道:“您这般说,我是再不敢偷懒的。”
太子神情满意,复又说起旁的事情。
朝中还要准备赈灾银和物资,是以钦差并不能立时出发,而就在前一日,康熙忽然下旨,命太子代他前往云南,赈灾的同时安抚百姓,并且代天巡狩。
第232章
旨意一下, 满朝皆是劝阻之声,康熙却再未有更改之意。
于是画风一转,诸位皇子和朝臣们开始请求与太子同往, 康熙除先前点的钦差, 并未为太子点随行人员,一切有他自己亲自决定。
为行事方便,必定要带自己的人, 因此太子毫不掩饰地选了经希和一些亲卫, 其余人皆按照太子出行的仪仗正常安排。
至于皇子们, 除大阿哥以外,几乎所有的成年皇子都提出要一同前往赈灾、巡狩,太子并不在意他们中有多少是自愿,有多少是随大流, 他早已有打算。
皇弟们,他一个都不带。
而太子一说完,四阿哥率先不甘心地张口:“太子二哥……”
“尔等不必多言。”太子抬手制止, 随后便向康熙拱手道,“皇阿玛, 儿臣此行一路向南, 顺遂与否尚且未知, 多带些精兵足矣。”
方才太子点名的人, 皆是素来与太子亲近之人, 能力出众,可堪大用,是否有其他皇子同往, 并无太大差别。
因而, 康熙颔首, 表示认同太子的决定。
及至太子和钦差出发那一日,康熙率众皇子和朝臣相送。
容歆和太子妃以及毓庆宫的孩子们亦在送行之列,太子有一点时间得以和他们话别,当众,轻轻拥抱太子妃,道:“颂宜,等我回来,我陪你回门。”
“只望殿下平安归来。”
太子含笑答应下来,松开她后,一一看过容歆和孩子们,便向皇阿玛拜别。
太子妃看着太子的仪仗渐行渐远,方才轻声道:“姑姑,不知为何,我竟觉得,殿下不是赈灾,而是出征……”
“斩破旧局,说是出征,也未尝不可。”
于太子来说,此时最为紧要的便是云南赈灾,他亲去,起码没有人敢在他眼皮子底下贪污赈灾银,或许还能有余钱为百姓做些旁的事。
是以一路快马加鞭,不敢耽搁一分。
随行人苦不堪言,可养尊处优的太子都不叫苦,他们自然不敢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