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凤朝阳+番外(26)

谢知淡定的让他抱着亲,她自顾自的玩着腰间的玉佩,这是阿翁刚送给她的玩具。从小亲自己的人太多了,反正幼儿就是靠大眼和胖来卖萌,引起别人的爱怜。

崔太后、陈留和谢简却微微吃惊,他们从来没见拓跋曜这么喜欢过一个孩子,他又不缺妹妹。崔太后托腮看了谢知半晌,也不觉得这孩子除了生得可爱些、性子乖巧外,有什么奇特之处。不过崔太后素来宠爱拓跋曜,他难得喜欢一个孩子,就让他多玩几天。

她笑着对陈留说:“我看太子很喜欢阿菀,以后有空多带她进宫玩。”谢知还是吃奶的小娃娃,崔太后素来不喜孩子,也不会留一个奶娃娃在宫里住。

“是。”陈留恭敬的应了。

崔太后叫来太妃陪陈留闲话,她同谢简去书房议事,拓跋曜也要去书房上课,他从腰间取下一块玉佩塞在谢知手里,“阿蕤这个给你,明天我再来找你玩。”他嘴上虽征求谢简同意,但实际已定下谢知的小字。

谢知完全不知道他一个四岁的孩子怎么跟奶娃娃玩,不过他还挺大方的,谢知满意的看着他送给自己的羊脂玉佩,用来磨牙不错,省得自己整天不可控制的咬手指。

太子的书房离太后议事书房不远,崔太后这些天只要有空都会送拓跋曜上课,她跟太子走在前面,谢简跟在两人身后,崔太后漫不经心的问拓跋曜:“曜儿很喜欢谢家孙女?”

“喜欢。”拓跋曜点头。

“为何?”

“因为阿蕤漂亮。”拓跋曜理所当然的说,“还很乖巧,不会哭。”

“宁馨也不丑,性子也很乖巧。”崔太后说,谢宁馨容貌酷似陈留,也是个小美人。崔太后倒不是想让拓跋曜多亲近宁馨,她只是好奇为何拓跋曜对阿菀格外偏爱。

“不一样。”拓跋曜摇头,“她又不是我阿妹。”

崔太后啼笑皆非,“宁馨是你阿姊,阿菀跟你才没关系。”怎么说宁馨也是他表姊。

拓跋曜说:“宁馨怎么可能是我阿姊?我阿耶是圣人,阿娘是皇后,她爹娘不过是臣子和公主。只有阿蕤才是我阿妹,她爹也是皇帝,阿娘亦是皇后。”

第23章 书房议事

崔太后:“……”饶她机智过人,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回应太子这话,听着似乎没错,但实际问题大了,两人的父母虽同为帝后,都不是一个国家的,哪来的兄妹关系?“那怎么没见你叫摩利阿妹?”

摩利是现任柔然汗王的女儿郁久闾摩利,是柔然汗王和大可敦之女,只比拓跋曜小了几个月,一年前随柔然质子入魏,目前由大郁久闾妃抚养,大郁久闾妃是柔然汗王的大妹,因天和帝没有给几个柔然公主份位,宫中只含糊叫几位公主为郁久闾妃,前面加上大字是为了区别她们不同。

拓跋曜鄙夷道:“区区蠕蠕之女,何以配称公主?”

蠕蠕就是柔然,太武皇帝认为柔然智力低下,打仗只靠武力,不用计谋,败多胜少,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故称呼他们为蠕蠕。拓跋曜是正统的拓跋家皇子,当然也看不上柔然公主。

虽然梁国和魏国相互有蔑称,魏国称梁国为岛夷、梁国称魏国为索虏,但不可否认,两国也只承认双方是地位等同的敌人,别的都是僻远小国。所谓皇帝、皇后,顶多他们一个分封王,父亲都不是皇帝,女儿又何称呼公主?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女人只有泄欲和繁衍两种作用,汗王一夫多妻,每个可敦都地位相同,无论是可敦还是皇女地位都不高,大部分皇女还需要跟奴隶、可敦一起干活,这种公主还比上寻常鲜卑贵女。

且那几位柔然公主入京后不学华言,拒绝汉化,迄今还说蠕蠕语言、穿蠕蠕服饰,自己把自己关起来。蠢成这样,哪里能入阅遍人间极品的天和帝和拓跋曜的眼?拓跋曜很庆幸父亲对她们无宠,不然给自己生几个蠢弟妹怎么办?太武皇帝就是有远见,蠕蠕这一词对他们来说再贴切不过。

崔太后莞尔,她也不喜欢那些柔然公主。魏国鲜卑掌权,汉人为臣,矛盾由来已久。崔太后身为掌权者,早已脱离了寻常的民族偏见,可因为她是汉人缘故,自她亲政后就再也无人敢当着她的面蔑视汉人。

可那几位柔然公主却敢公然嘲讽她是小家子气的汉女,一点都比不上她们柔然女大气爽朗。也幸好她们无宠,让崔太后留了她们一条命,不然她一定让这几个没脑子的蠢货知道,在绝对权力面前一切都是虚幻,她们再爽朗大气都救不了她们。崔太后冷笑,爽朗大气?什么时候爽朗大气成了愚蠢鲁莽的同义词?真会给自己贴金,不知所谓!

崔太后送拓跋曜进书房,叮嘱他好好随太傅念书,再同谢简去书房叙话,同在书房的还有崔太后另外两名近臣崔宏远和王甫。

崔远是崔太后的内侄孙,王甫号称为太原王氏弟子,实则其父只是一寻常寒吏,因容貌俊美、精明能干而被崔太后所看重。这两人都刚过弱冠之年,比谢简小了十余岁,官职也比谢简低。两人见崔太后入内,连忙上前行礼。

“你都知道了?”崔太后坐在胡床上问谢简。胡床是胡人的家具,可以让人坐着的时候双腿垂下,不用跪坐。虽然大部分士族认为双腿垂下的坐姿不雅,但崔太后已是太后,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当然尽可能让自己舒服,不强求礼仪。

谢简道:“自古主少国疑,圣人正值壮年,为何禅位?”天和帝禅位的原因谢简在回来的路上早已想明白,他只能说这主意愚蠢之极。

“是啊,为什么要禅位呢?”崔太后含笑问,“你们认为圣人为何要禅位?”

崔远拱手道:“臣不知。”

大家都是千年成精的老狐狸,圣人为何禅位,他们虽不能彻底肯定,但心里多少有些数,只是谢简和崔远,一个已经身居高位、一个是太后侄孙,自持身份,不愿擅体圣意,免得引火烧身。

而王甫不同,他自称太原王后裔,实际他跟太原王的关系就是他祖籍是太原,他出身低微,寒门想要晋升,比士族弟子不知艰难多少倍,他主动说:“臣虽不知圣人禅位之意,但臣觉得此未尝不是太后的机会。”

崔太后问:“此话怎讲?”

“自古只有干政的太后、皇帝,没有干政的太上皇。”王甫道。

那是因为大部分太上皇的皇位都是儿子给的。崔远、谢简同时腹诽,上观中华数千年历史,史书明载只有三位太上皇。第一位太上皇是始皇之父——秦庄襄王,始皇登基时庄襄王已逝,他是被始皇追封为太上皇。

第二位太上皇是汉高帝(刘邦)之父刘太公,他同样也是高帝登基后被册封为太上皇。最后一位太上皇是前晋惠帝,此人昏庸无能,以一句“何不食肉糜”名扬天下。这三位太上皇,一位是死后追封、一位父以子贵,最后一位乃权臣傀儡,当然不可能干政。

所以这三位太上皇绝不是天和帝效仿对象,他效仿的是历史上第一位名义上太上皇——赵武灵王,他传位于赵惠文王后自称“主父”,虽号主父但实际地位就是太上皇。武灵王禅位后依然把握军政大权,不似后三位是摆设。

天和帝是想自己成为太上皇,崔太后便是太皇太后,他年富力强,崔太后是女流之辈,一旦拓跋曜登基,崔太后再无执政的理由,他可以理所当然的掌管朝政。可是他怎么不想,一旦成为太上皇就不再是皇帝了。

臣子忠于的是新居而不是他,当年武灵王一代明主,威名赫赫,赵国七雄地位为他奠定,可一旦禅位,任他威名再大,照样被亲子饿死于沙丘。而天和帝尚未掌权,就急着退位,就不怕自己重蹈武灵王覆辙?

所以这些外族终究不是汉人,学汉武帝也好、学赵武灵王也罢,都不过是牵强附会,没能真正读懂史书。王甫跟谢简、崔远想到了一处,不过谢简、崔远不说,他不能不说,他今天要是避让了,明日就再无被崔太后私下召见的资格。所以他才主动说出关键点。

崔太后闻言面露笑意问:“诸卿认为朕应支持圣人禅位?”

三人同时道:“太后圣明。”

商议完圣人禅位之事,崔太后又同三人商议起别的国政。谢简为妥善安置女儿,丢下数天事务,书案上已堆满文件,幸好他向来一目数行、过目不忘,身边又有长史官辅佐,还算游刃有余,还有闲心派人给孙女做新衣。

看泉听风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