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阁案录+番外(103)

第140章 5.32决定

李枢接过瓷瓶,将瓶中的丸药倒了出来。唐无衣提醒道:“陛下,要不要让太医验一下?”

李枢想了想道:“不用了,他虽不信朕,朕却信他。”最初发现自己中毒的那一刻,李枢有深深的幻灭感,本以为天下尽在己手,竟被最亲近的人背叛。但是当杨吉声称自己是他生平第二敬重之人时,他其实是信的。他甚至对这个一直在自己身边小心妥帖服侍之人有了一丝感佩,若不是他,当年大哥的绝笔信无论如何也送不出来,而他对蒲启明竟能以命报恩,他扪心自问,即使是自己,也未必能做到。思及此处,他不再犹豫,仰头吞下丸药,片刻后,顿觉筋骨一松,是解药无疑。

此时殿上只有李枢,唐无衣和闻韬三人。李枢身体无恙后,望着闻韬道:“你叫闻韬?”

闻韬点了点头。

“朕的诏书已盖了玉玺,你从今日起便是大周皇太子了,从皇室李姓,赐名李韬。”

唐无衣跪在后面,望着闻韬的背影,他从来没有觉得闻韬像此时此刻一样离他那么遥远,远得仿佛天边的流云,他竟是皇室血脉,是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抓到的惊鸿,在他生命中短暂地明亮过一瞬,便要注定失去。唐无衣将自己的双拳紧握起来,撕裂之痛铺天盖地而来,但他什么也不能做,只能跪在原地。

闻韬跪下道:“草民不敢受命。望陛下成全。”

李枢眉头一皱道:“你是朕大哥的血脉,为皇室首嗣,何况蒲启明和杨吉为你思虑至此,就是为了将这一纸诏书送到你手,你若不受,岂不是辜负了他们的一片心意?”

闻韬答道:“陛下,这一纸诏书并非是给草民的,而是蒲先生和陛下想还与先太子的。”闻韬神色清明,“草民并非先太子,他是他,我是我。草民从小长于昆仑,出师后追随唐阁主,于皇太子之位,既无心,也无才,望陛下成全。”

李枢望着眼前的少年,他说的不错,他在诏书上盖下玉玺,更多的是出自对大哥李桓的亏欠。那是从他童年起就在他生命中投射下点点温情和温暖的大哥,那个曾经教他握剑,给他讲诗,在端午宴的麟德殿看他进球后笑着看着他的大哥。尽管后来他们关于政见常常有分歧,他也不止一次地觉得大哥过于仁懦,但他从未想过自己竟然才是那个害死大哥的人。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他虽然从未对大哥起过杀心,但是他的军功,他的威望让追随他的人将李桓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他原本以为登基后的太平盛世是自己一手缔造的,是完完全全出自自己的文韬武略,谁知在他看不到的暗处竟累着层层的黑幕和白骨,而其中压在最深处的就是大哥中箭后望着他,迷惑,悲痛,欲言又止的一瞥。

他想把这张诏书交给眼前的少年,似乎那些他亏欠给大哥的东西就有了一个补偿,似乎他大哥就会像这少年一样再次对他微笑。

可是,这终究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少年振振有词,他是他,我是我。如果大哥泉下有知,他若知道自己尚有一丝血脉留在人间,以他的性子,必是要给这少年一个他想要的人生……

“你想好了?”李枢盯着闻韬。

“是。”闻韬走到杨吉的尸首跟前,将他手中握着的诏书和阿朵里的画像都接过来。他将画像轻轻卷好,收在袖口之中,又将诏书双手呈给李枢道,“这份诏书,草民不敢受,望陛下收回。”

李枢伸出一只手,却停在了半空,不知要不要去接。

闻韬道:“陛下,如今四海归一,宗室安稳,草民出生之时未入宗室牒谱,如今年长日久,难以查明,若陛下一意坚持,恐引发宗室争议。望陛下收回成命,草民只愿回到东都阁,继续追随唐阁主。”说罢,闻韬回首望了一眼唐无衣,对着他粲然一笑。唐无衣像是被电击一般,他以为就要永远失去的东西竟在这一刻重新回来了,这种失而复得之感竟让他有想哭的感觉。他努力克制着自己,抿着嘴,用尽全身的的力气给闻韬回了一个微笑。

李枢这才收回诏书道:“如此,朕便也封你为东都阁阁主,朕听江湖人言东都阁有二圣,一善拷讯,一善断案,你们便共掌东都阁吧。若朕今后有用得上你们的地方,还望不要推辞。”

“谢陛下隆恩。”唐无衣和闻韬齐声道。

在李枢的目光中,唐无衣和闻韬一步一步走出观政殿外,他们的身影带着光晕,终于变成了两个小光点消失在远方。

殿外阳光正好,夏日的蝉鸣悠远绵长,朱红的宫墙映着碧绿的树荫,太液池的水静静漾着波澜,金红色的鲤鱼正在嬉戏游曳,一切都仿佛刚刚好。

唐无衣从出殿之后就一直牵着闻韬的手,十指相扣,没有再去避讳宫人的目光。闻韬紧紧跟在唐无衣身边,仲夏的日头晒得他有些头晕目眩。

终于走出了宫,唐无衣把闻韬带到一个无人的角落,将他拥入怀中。他的声音有些发颤道:“对不起,没忍住,我等不到回东都阁再抱你。”

闻韬将头埋进唐无衣肩上道:“我知道,唐岳。”

唐无衣觉得他拷讯无数,却从未像此刻这么词穷,明明有千言万语涌在胸口,却说不出来一个词,憋了半天道:“你真是……太好了。”

闻韬笑道:“唐阁主,要不是陛下圣明,我还不知道哪一天才能正式入东都阁呢,现在好了,唐阁主的阁主之位要分我一半了。”

唐无衣哈哈大笑道:“只要你一句话,别说什么阁主之位,整个东都阁都是你的。”

闻韬的声音轻轻传来:“我不要东都阁,我只要东都阁的唐阁主。”

二人的笑声在夏日的艳阳中,仿佛一首最动听的诗,从此便是少年鲜衣怒马,执手仗剑天涯。

第141章 5.33尾声

永安宫。

李枢照例来看望太后,母子二人坐在宫内,宫人在一旁侍立,摇着蒲扇,二人说了一阵子闲话。太后道:“唐将军的丧仪已经办妥了?”

“是。”李枢道,“景啸一生戎马,为大周建功无数,骤然病逝,着实让朕痛心。”

太后点点头,肃然道:“哀家听闻唐将军的夫人柳氏刚验出了身孕,你让皇后好好安抚柳氏,以后这个孩子便是唐氏家主了,唐氏也需要她好好操持。”

“是,母后思虑的是。”李枢深知唐无衣毕竟不是唐氏血脉,他和闻韬的身份都过于特殊,并不适合入朝为官,如今执掌东都阁是最合适的选择。而唐景啸的这个遗腹子则可延续唐氏的血脉,延续唐氏一门世代习武的传统,他日再上战场,建功立业。

太后闲闲地吃了一片西瓜,给卫嬷嬷一个眼色,让她屏退宫人,永安宫中便只剩下母子二人。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永安宫的水墨砖石上投下一片光影,李枢记得小时候他也常常在母后宫中和母亲撒娇,母亲的脸浸在阳光中,是他心底最柔软的一片回忆。

“你有什么想问的?”太后望着李枢道。

李枢像是下了一个决心,终于道:“母后,那个孩子是母后保下的吗?”

太后像是已经料到了这个问题,点了点头:“当年回鹘公主怀了身孕后,你父皇大怒。你皇兄是他的嫡长子,将来要继承国祚的,岂可因为一时心软和已经失势的亡国之女再有瓜葛?他下令让阿朵里服下打胎药,你皇兄也被幽禁于东宫之中。”

太后望着窗棂,思绪似乎回到了当年:“我虽答应了你父皇办妥此事,但我看到阿朵里那孩子时心中着实不忍。那是个好模样的孩子,又单纯,又孝顺,他和你皇兄在我这里常常见面,彼此有情,我实在下不去手……”

太后接着道:“我瞒着你父皇将阿朵里养在我宫里,对你父皇说胎已经打下了。你父皇从不疑我,便以为此事了了。阿朵里自从知道你皇兄被幽禁后一直牵肠挂肚,胎像也不好,未到足月就生了,自己因为思虑过度产后大出血去世了。我知他们的孩子在宫里留不得,便托付给了昆仑的季门主。我娘家和昆仑有些渊源,我让人将这孩子送入东都的善堂,季门主派他的弟子前来接应,这孩子便养在了昆仑。”

“母后是不是在端午宴上就认出了他?”李枢问。

上一篇:南岸边边角下一篇:没骨日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