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凤啸也带着自己的海盗船出门了……
大量的军队外出意味着大量财物的消耗,又带走了不少人才,这使得大清内部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人才荒,六部纷纷告急,都说没人干活了。
高皇帝听取六仆的意见,破格在十月时加开一科取士,在全国范围之内的大小专业学校里招收外交、政治、时事等方面的人才,名为时政科。
此次取士由太子主持,因此所有人才都算是太子门生,等于是给太子提前打下了日后登基的班底,这在大清历朝甚至历代所有皇朝之中是绝无仅有的事情。皇帝竟然对太子如此信任,朝中众臣侧目之余又都是为太子捏了一把汗啊。
康熙朝废太子之事还在眼前,乾隆皇帝如此信重太子,倒底是好还是坏呢?
大清朝会
此时北美的永琏正在统合军队,有了大清支持之后轻松了不少。
而所谓的英国联军,几大国之间为了利益向来明争暗斗,谁都想占便宜又都不愿意吃亏。德国与英国有仇,丹麦不服英国,被和宁所在的法国一挑拨很快就都反了水,站在永琏这一方与英国对立,法国又拉来了盟国意大利,荷兰就拉来了盟国奥匈帝国。北美海岸上军队越来越多,国家越来越多,颇有些再打一回世界大战的架势。
待到大清海军到达北美驻军建防之后,这些国家才反应过来但为时已晚。随后到来的凤啸又带着大批的海盗船队,会合了陈家珏的军队之后,永琏军力大盛,北美所有海岸线都被守得固若金汤。这些国家试着攻打几次都是损兵折将,到了后来也就不了了之。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吧。
海外之事虽说重要但与大清国内并无多大关系,现在高皇帝要烦心是新选进来的时政科人才们的归属问题。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满汉分列,文东武西,山呼万岁,是为清之大朝会也!
“平身!”高氏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跪拜的众臣,心中思潮如涌。自己一个女子竟然可以坐在龙椅上,享受皇帝的待遇,这是修仙之前的她做梦也想不到的。她高氏婉柔能有今日,景娴真是功不可没啊!
“朕宣众卿家今日上朝,是为了时政科的事。”高皇帝开口:“众卿可以说说,这些人才该用在何处啊?”
时政科共三门科目,选出政治科三人,时事科三人,外交科三人,也就是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各三人,余下进士及第各十人,次进士各二十人,也就是一下子选出了九十九个人之多。想来无论朝廷怎么缺人都够用了吧?
众臣互相看看,都把目光放在了吏部现任的尚书身上,等他说话。
吏部尚书道:“皇上,进士与次进士都已安排妥当,唯有三科头名尚未定,由皇上指派。”
高氏皱眉头,三科头名就是九个人,她哪里知道该放在何处?看来还是找景娴商量一下吧。
正在此时,本该等在一边拜见皇帝的人之中出来一个,跪下就说:“皇上,臣政治科状元李维忠有本要奏。”
众臣闻言侧目,还没当官就奏本,这人懂不懂规矩啊?
高皇帝心情不错的说:“准。”
李维忠,汉人出身,今年只有二十上下,长得一表人才,出身于赫赫有名的江南政法学院,大考时一篇《论政》震惊考官。太子永基看过之后拍案称奇,定为卷首。他虽说是头一次上朝面君,却是镇定自若:“皇上,臣以为大清现在国力强盛但在国际上声望不高。比之英国、法国、丹麦、荷兰相差甚远。臣认为大清也该进行工业革命,向外扩张领土,以扬我大清之威名。”
时事科状元陈九英不同意:“李壮元此言差矣,有道是一口吃不出个胖子来,大清内部尚有诸多问题,又如何向外扩张?攘外必先安内,还是先解决一下内部问题吧。”
外交科状元张明加塞:“没错,大清已有不少藩属国,但一直治理不好。嘴边的肉尚且吃不下,还怎么去咬别人?”
李维忠不服:“只要咱们强大了,这些问题都好解决。”
张明道:“您倒是想去打别人,就不怕那小日本和高丽棒子在门口咬咱们吗?”
陈九英说:“我认为还是先把制度改革好了最重要。”
眼看三个状元打嘴仗,满朝文武都呆了。这三人好厉害的牙口,当着皇上就敢吵架啊?
永瑜最先忍不住,出声呵斥:“尔等新进小臣,当廷奏对文体如此放肆,置皇上于何地?”大清朝会之中,对皇帝奏对时都是要说文言的,也就是“之乎者也”,否则是大不敬之罪,这三人要是在康熙朝早就拉出去砍了。
三个状元互相看看,刚才说的太嗨忘加之乎者也了!就全体请罪。
高氏倒是无所谓,永基听得有趣,闻言笑道:“皇阿玛,昔日儿臣顽皮曾偷听一些老臣奏对,总也听不明白。今日这几个人倒是说得有趣,孤看日后诸位奏本也这样说好不好?”
明眼人都听得出来,太子这是在和永瑜打擂台呢。
争锋相对
永瑜不服气:“太子此言差矣,大清朝会何等庄严,怎能说市井之语?众位大臣都是饱读诗书之辈,怎可如此自降身份?”
太子寸口不让:“大清自改革之后,百姓尽可自由言论,朝中如何奏对说白了也是为了大清好,说什么又何必在意。”
永瑜还是不服气:“朝堂之上,本是读书人聚集之地,言辞遣句当然要优雅。”
永璜突然开口:“恪贝勒,本王十七岁上战场打仗,这优雅的话就不用说了吧?您想让本王说本王也忘了啊。”他当然是站在太子一边的。
永瑜可惹不起这个未来族长,气得脸红,只看皇帝,等皇帝说话。
高氏笑笑:“还是年轻人的世界好啊,说话清楚明白,办事也必定干脆利落。好!今后就依太子所言,奏对不必拘泥文体,奏折也不用再说废话。说得好听也比不上真干实事嘛。”
几个老臣纷纷不服:“皇上……”
高氏摆手:“行了行了,不就是说话吗!朕听和亲王说,那大街上还有不少人骂朕占着茅坑不拉屎呢,得了得了,几位接着说吧。”
皇帝站在太子一边,众人只能听从,唯有永瑜气得咬牙切齿。
太子横了永瑜一眼,就问下面的几个人:“那你们就说说,大清内部有什么问题啊?”
张明想了一下道:“皇上,依臣之见,大清雍正朝四项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正该趁热打铁,进行下一步才是。想来当初提出四项基本国策的人应该也是这个意见吧?”
陈九英说:“没错,臣等都是四项国策的受益者。没有那个人提出此策,大清也不会有现在的景象。皇上应该问问那人接下来该如何做。”
大臣们都是暗暗心惊,他们都知道,四项国策是现在的皇后那拉氏提出来的,难道说接下来的改革也要由她来定吗?
听这些人的口气,民间对那拉氏的推崇可真是不低啊。
高氏用传音问六仆:“你们主子当初说没说过改革第二步怎么做?”
六仆一同回:“没有,主子提出此事是与我们商量过的,这些年再没提过。”
高氏虽说修仙,但倒底资历尚浅,六仆都不知道她当然也不知道了。想了半天只好说:“你们就说说看,我有空找她商量就是了。”
三个人互相看看,就开始说了。
“回皇上,臣以为大清内部光有六部和军机处南书房已经不够用了,应该增加一些部门。”
“臣以为,大清应在吏部之外增加教育部以统合天下学子。”
“臣以为,应在工部之内细分出农业局、水利局、环境保护部门及灾难处理部门,以应发展。”
“臣以为,大清应该立刻进行工业革命,加强钢铁生产,尽快规划,建立铁路,制造火车,将外国机械为国所用。”
“臣以为,应该另设工业建设局,城市规划局和交通局以应发展。”
“臣以为,大清应在各国建立大使馆,委派官员,一则与外国交往,二则保护海外国人,三则以规范出国流程。”
“臣以为,大清应在理藩院之外另设外务交涉部门,专门接待外国使节。”
“臣以为……”
……BALA……BALA……
满朝文武听得头晕眼花,唯有永基,饶有兴趣的边听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