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我虽与她有师徒之谊,然而她的性子要强。她决定的事,只怕是劝不动的。”徐庶叹气,与弟子相处越久,越觉得这兄妹两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子。
寇封平日里老实稳重没什么脾气,非要等到外力把他逼到岸上了,他发起狠来才会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寇严完全不一样,这女娃外表四平八稳,内心却如藏着一座火山一般,说爆发就爆发了。戳她痛处的事情,只要有一点预兆,她就爆发了。别的事情,再怎么十万火急,到她这儿只能是八十度的水,远不到沸腾的程度。
然而,外人又怎么会知道,什么事是戳她心的事呢?就算他是她的老师,也只知道一个大概。徐庶以前没有收女弟子的经验,对于弟子的脾气,徐庶本能地摇头。
黄忠不以为然:“你劝她,她总能听进去的。”徐庶点头:“好吧,我试试。”两人一路到寇严的书房门口停下,侍卫见二人远远的来,早就隔着门汇报给了寇严,待二人走近既弯腰做邀请状:“太守大人正等着二位。”
门开,黄忠与徐庶一同进入书房,迎面看见寇严端坐在那儿。等两人脱去鞋子登堂入室,寇严才站起身来打招呼:“老师,黄将军。”
三人在矮桌前席地而坐,寇严开门见山:“黄将军,太史慈的落葬仪式越来越近了,那太史享打算如何?”
“额……他……属下派人日夜看守那栋宅子,一切正常。”黄忠没料到寇严第一个问的是太史享,愣了一下作答道。“没有动静就说明没死,哼,都说虎父无犬子,这太史慈怎么偏偏就得了一个。”
黄忠只能苦笑,你怎么那么想看他自杀呢?他要是这档口自杀了,外人一定会把屎盆子扣你头上,真的到了仪式那一天,你还怎么出门啊?
想到这里,黄忠猛然抬头:“属下有一言相劝,葬礼当日,为了确保安全,你就不要去现场了。”
“老将军放心,我会谨慎一些,不会出事的。我来建昌,最大的事情就是参加太史慈的葬礼,多少双眼睛等着看到我,我怎么能临阵退缩了呢?这次的葬礼,江东那边肯定也来了人,我躲在都尉府里,岂不让他们耻笑了去?”
“如今建昌城内危机四伏,老将军是担心你受到袭击,防不胜防啊!”徐庶忍不住帮腔。“老师,您就别劝我了,太史慈的葬礼,我是一定要去的。我请您来,是想问,宾客中,有无老师的朋友,或是我的师兄?”寇严堵住了徐庶想要劝说的话,将话题岔了开去。
徐庶就知道她会这样,无奈只得顺着她的意思:“为师这几日正在留心,你想在这里见他们?”“葬礼结束之后吧,一直都没有机会以我自己的名义设宴。这次机会正好,也算是借了太史慈的光。”寇严如是说。
“也对,以前你在襄阳,都是德操照拂你。如今你是长沙太守了。应当以新的身份与他们相见。”徐庶点头表示赞同。“这也是弟子执意建昌作建昌行的因由之一。”寇严承认道。
“老师您是知道的,荆州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引得各方势力垂涎不已。北方曹操势大,他有意招揽或有意投他的只是一部分。
有些如甘兴霸一般,本意投江东的。剩下的一些则如诸葛师兄,被我那父亲打着兴复汉室的名号招揽了去。
弟子估摸着,这次来建昌吊唁太史慈的人中,会有想投江东的。但还有一些人,是来观望的。”
“太守大人所虑甚是。”徐庶欣慰地点头。能为了这样虚无飘渺的可能性,冒着生命危险来建昌,寇严的胆识和对人才的渴望符合她现在的身份,同时也揭示了她内心真正的渴望。
绝不是依附刘表或将来依附曹操,不是依附任何人,而是要自己创造一番天地。只要有机会,就豁出去争取,这性子若是生在男儿身上,便是枭雄。生在女孩儿身上,则需要更大的机缘,才能发挥作用。
寇严遇到了机缘,并牢牢抓紧了它。作为一郡太守,她所掌握的资源,以及对未来的选择比刘备更多。所以她比刘备更有底气去接触那些摇摆的士人。若非年纪实在太小,她完全可以自己来,不需要请徐庶。
徐庶从寇严的身上,隐隐地看到了除倔强,要强,敏感外的另一种特质。这种特质叫做说坚若磐石,说一不二,对事不对人。如果这种特质能随着年龄的增持续发光发热,也许有一天,能形成领袖气质也说不定。
大小姐骨子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大人你真的好想知道么?
第120章 孙少主
事情商议停当,黄忠非但没有达到目的,临走还被派了一堆的任务。其中的一条就是对仪式现场的布控,主要以安抚为主。仪式现场不允许带兵器甚至锐器。
另外一个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太史慈家眷居住地的看守,以防有人企图营救他们。如有必要,在仪式开始前三天,停止对里面的人提供食物,让他们已古法为太史慈守孝。
当然,还有许多葬礼的细节,黄忠也不是很清楚,需要回去问专门的负责人,再做更详细的安排。总之,这几天建昌城内所有“公务员”的工作重心都在这场葬礼上。
徐庶回去后,根据黄忠提供的四城门登记的明确表示来参加葬礼的人员名单中,摘取了一些与他熟识或他认识的士人名单,交到了寇严的手中。
寇严从头至尾看了一遍,笑着对老师说:“咦,庞师兄也来了,他没有去拜访老师您么?”“没有,我也是整理名单的时候,看到了他的名字。”“嗯……如此看来,弟子得以长沙太守的身份下帖子,才请得动师兄了。”
“官场与别处不同,士元(庞统字)会回避我,也在情理之中。”徐庶叹道。“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也说不定。”寇严目光一闪:“我只是想见见他们,初见时,我是寇氏无名小辈,再见时我已是长沙太守。没有其他的意思。”
徐庶点头,并改了自称:“属下明白。”这一次,寇严没有再阻止他,而是怅然地叹了一口气:“太史慈的老根基在江东,这名单上没有的人,是不愿留下姓名呢?还是小吏识浅,不予记录呢?”
徐庶愣,一时间不知道怎么接茬。难不成寇严还指望她能请江东人士进她的太守府吃饭吗?这怎么可能?
不过,寇严似乎是在自言自语,没得到回应也不在意,嘀咕了一会儿就回过神来:“老师辛苦了,将名单留下,一会儿我就按照这名单,亲自写请帖,您先回去休息吧。”
徐庶离开,寇严松了一口气,刚才那一刹那,她的确是想多了。江东的人来,不请她吃刀子,算他们保持克制,又怎么可能进她的府邸,吃她的酒席?
不过,徐庶的话还是提醒了她,士人与百姓不同,他们清高惯了,如司马徽这样的,宁愿做个教习先生,也不愿入仕为官的多了去了。现在,她做了长沙太守,师兄妹这个由头,对这部分人,却是不好用了。
也不知道这些请柬送出去,最终来的会有几个?罢了,原本自己就不奢望许多。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之后,结束手头上的工作,请柬写完之后立刻差人送出去。自己则平心静气,等待罗葬仪式正式开始。
话说,建昌城内,有一个人从太史慈离开建昌驻扎海昏的时候就一直在城内,就连周瑜到建昌补充军队和补给,都不知道这个人居然在城内。
这个人,名叫孙绍,时年九岁。别看他人小,他的来头可不小。他是吴主孙权的侄儿,小霸王孙策的独子。孙策死后,唯恐主少国移,没有将位子传给孙绍,而是采取了兄终弟及的方式,传给了弟弟孙权。
孙权奉命成为吴主,奉养长嫂与侄儿。孙绍年幼失父,与大乔寄居在祖母吴氏府中。吴氏怜他,对他百般宠爱,超过了其他孙儿,孙权便以此为由将他母子二人软禁在吴县,除了侍奉祖母,不允许接触其他人,去其他地方。
孙绍不懂其中厉害,其母大乔却心知肚明。知道是孙权忌惮孙绍的存在,生怕他长大之后要来夺权。故而限制儿子的人身自由。大乔因此忧心不已,生怕儿子在吴县呆久了,孙权随时随地都能把他害了。
因此,她一直都在想办法把孙绍送出吴县,她这辈子算是完了,要替孙策守寡,但儿子还小,只要有一丝机会,她就不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