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铮妍(81)

作者:就爱嗑瓜子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原本只盼望弟子能够拖住太史慈和他的兵,掩护甘宁偷袭建昌。没想到弟子居然这么猛,直接围杀了太史慈!这样一来周瑜岂不是要急疯了!孙权可能对太史慈没什么感觉,出于对老将的尊重给他安排养老,但周瑜和他的感情可太深了。这一记闷棍打得周瑜眼冒金星了。

寇封回到营中,向老师汇报了这一战的经过。徐庶大大地夸奖了弟子。并给记了大功。对于太史慈的尸体的处置,徐庶动了一番脑筋。最终决定将他送进长沙城,一来可以帮寇严稳定民心,鼓舞士气。二来也能断了周瑜将尸体抢回去的心思。

于是,太史慈的遗体没在军中耽搁,当天就被送进了城中。寇严得到消息,亲自验看了一下。立即吩咐准备上好的棺材,将老将军入殓。并在太守府边上僻出一块空地,专门用来停放棺椁,派人十二小时看守。

发布告宣布这一重大的消息,全城散播。民众们争相涌来参观太史慈的棺材。个个脸上喜笑颜开。寇严能够感觉到,长沙城里的民心正向着自己和自己的领导班子迅速靠拢。

果然打胜仗是最直接的能够收拢民心的方式,当年父亲带着全家逃入荆州。靠老师的妙计,一战胜曹仁。之后新野民心归附,部队马上就拉起来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现在,老师又帮她一战胜了周瑜,稳定了长沙的民心,有老师在的感觉真好。寇严想着想着,忽然一拍大腿。不好!老师要惹祸了!

她火速提笔写了一封书信命士卒送往徐庶营中。太史慈死了,周瑜如果来抢还好,正好可以彻底打击他,将他的本部人马全部留下。但如果,他选择隐忍,暂时撤兵呢?

他的身后就是海昏,海昏的身后就是建昌。他撤兵的速度一定比甘宁开船绕行的速度快。这万一要是周瑜退进海昏或者退进建昌了,甘宁刚刚杀到。那咱们可就吃大亏了。

然而,甘宁已经出发很久了,现在追也已经追不上了。只能盼望他的脑子能机灵一些,懂得审时度势了。

这封信很快到了徐庶手中,正好黄忠和寇封都在。黄忠得到太史慈战死的消息,紧赶慢赶过来想要看看老对手遗容却被告知尸体已经送进城里去了。正巧徐庶想让他收拢部队,回营布防,以防周瑜有可能的复仇。

三人正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听寇封重复演讲那场战事的惊心动魄,寇严的书信到了。

第114章 拼死战 3

徐庶接过书信,当着二人的面展开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露出了笑容:“妍儿能想到这一层,着实不一般。哎,只因她是女孩儿,命运如此多舛。”

“老师,师妹写的什么?让您如此感概?”寇封好奇道。徐庶嘴上回答寇封的问题,手里的书信却是递给了黄忠:“太守大人担心周瑜此时退兵,撞上甘司马,甘司马会因此吃亏。”

“这个……也不是没可能的……不知先生对此可有预见?”黄忠的眉头皱了起来。“呵呵,老将军还是不了解像甘宁这一类辞别旧主另投他人的外将的想法。“徐庶淡然一笑。

”这……老夫的确不了解。”黄忠点头承认:“请先生赐教。”

“我听封儿介绍兴霸(甘宁字)的时候说过,兴霸原先想的是黄祖战败,他便投吴。加上他本是蜀人,对荆州的归属感并不强烈。

因此这种人比别人更谨慎,更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他发现事不可为,定然第一时间撤回,即便周瑜现在撤军,他们也不会相遇。

当然,长沙给了甘宁足够的资源支持和尊重,相信他也是个勇于表现自己能力的人,能够独立处理这次事件,这也是对他的一次考验。”徐庶慢条斯理地分析着,表明自己的立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黄忠佩服地一拱手:“先生睿智,老夫自叹弗如。”徐庶回礼:“老将军过谦了,徐某只是对兴霸的一些想法感同身受罢了。”

对面寇封闻言,对自己的老师更是钦佩不已。自己与甘大哥兄弟相称,洞庭湖上相处日久,竟还不如老师与他数面之缘了解得更深,能得到如此能师提携,是寇封现在唯一感谢刘备的事情。如果不是刘备带他入新野,他怎么会有机会认识徐庶,拜他为师呢?

这边厢按兵不动,等着周瑜的反应。那边连吃了两次败仗,心气难平却又无可奈何的周瑜正在面临进退两难的窘境。

战事发展到这个地步,他的败局议定,应该是要退兵了。可是太史慈的尸首在敌人手中,他怎么能就此灰溜溜地离开呢?建昌的将士们会怎么看待他?回去之后孙权又会怎么看待他?

周瑜觉得自己一世英名都毁在这次冲动的挑衅上了。现在他是进也不对,退也不对,僵在那里了。军营里为太史将军复仇的呼声和伤病们喊疼的声音一样高,让他既下不了进攻的指令也下不了撤退的决心。

于是,他下令就地休整三天,派使者去徐庶营中,找徐庶谈判,如果对方不肯将尸首交还,他将看情况再度兴兵。

这种表态当然是用来安抚士卒并试探敌方反应的,周瑜拍了自己身边的一个能言善辩的幕僚去见徐庶。徐庶和他扯了老半天,最后很抱歉地拒绝了他的要求。

周瑜心中愤恨,奈何武力强不过人家,只能默默忍耐。就在他和徐庶拉锯的这三天里,甘宁以最快的速度从水路抵近建昌城。建昌和海昏大部分的士卒都被抽去前线了,守城的士卒少得可怜,甘宁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登陆成功,率士卒到了建昌城下。

这次,为了提高速度,增加隐蔽性。甘宁带了三十艘小型战船伪装成商船,带了八百士卒,和一些必要的兵器,箭矢云梯等攻城装备。一路上他都在盘算徐庶给他的任务有多少可操作性。

谨慎的他一开始的想法是佯攻,到了地方竖起旗号绕着建昌城兜一圈,喊喊口号就算完事了。但一路行来,洞庭湖上一片祥和宁静,他们一路顺风顺水到达建昌,渡口无人值守排查,他们很轻易地就登岸了。

这让甘宁的心思活络了起来。看起来建昌的防御基本丧失殆尽,这样的话,攻克它的可能性大大地增加了。

于是,他登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散布斥候直奔建昌城下探听虚实,而他们则继续扮作商队,忙着卸货,搬运。周围渔村的百姓竟都没有对他们产生怀疑。

建昌和海昏一直都是太史慈镇守的,自打建安二年,孙策平定江东之后,数年时间里,这两处和其他沿海城市不同,几乎没有遇见什么战事,也没有山越的困扰,一直都太平无事。

再加上这里的人们深信太史慈带领的士卒足够有能力保护他们。因此,民众对于战争没什么警惕性,让甘宁和将士们很顺利地溜了过去。进了建昌腹地,甘宁真正感受了一把祥和安乐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感觉。

虽然海昏前方在打仗,虽然建昌大部分的士卒都是本地人,都有家眷亲属,但这里的人们一点都看不出为前方战事担忧的样子,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祥和让甘宁这个入侵者一度有些不适应。

不过,他没有多想,很就带着人来到了建昌城下。这里的城池和其他内陆的城池一样高大,城墙一样厚实。护城河上的吊桥因为常年放下,一直都不收起,铁索多处断裂,没断的也是锈迹斑斑。

抬头看看城楼上面,醒目的吴字大旗飘飞。甘宁死死地盯着那面旗帜,好半天之后,吐出四个字:“准备攻城!”

身后的士卒轻声应诺之后,几组人扛着云梯就过去了。军中自有那些身量小巧,体重轻便的士卒,适合做斥候的同时攻城的时候也兼任先锋。

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便攀上了城头,而城内外进进出出的民众在茫然地抬头观望了好一会儿之后才意识到敌袭了。慌乱之下完全无法组织有效防御。城门官完全无法想象这些人是哪儿来的,怎么过来的。

八百士卒上城头的上城头,等开门的等开门,顷刻之间就冲进了城门。等守城的校尉检点兵马杀过来的时候,人已经进来了。

从小到大被各种各样的三国故事围绕,最爱那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以及表面文质彬彬,实际勇冠三军的小将军。现在终于可以亲手将他们编织进故事里,有种莫名的幸福感。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