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不知道剧情,但原主自己都说了,三个孩子都没有什么好结局。
想想,安妮就觉得可怜。
从小没了亲妈,亲爸也成了后爸,好不容易有对真心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也还早早去世了。
唉~
不过,这些都过去了,她安妮来了,这一世,她定会好好补偿三个孩子,让他们健健康康、和和美美的度过一生。
安妮整理完记忆,又清点了一下原主的财产。
不得不说,原主人品不行,能力却不差。
安家是祖传的厨艺,二百多年前,安家先祖就凭借一把菜刀被征召入了宫。
安大福学习不行,味觉却格外敏感。
用安爷爷的话来说,就是他天生有条当厨子的舌头。
没错,安大福是天生当厨子的料。
不过因为时代更迭,安家传下来的菜谱已经残缺不全。
尤其是特殊年代,安爷爷为了保住那本菜谱,更是想尽了办法,无奈之下也毁掉了一部分。
另外,安家的核心秘方,并不记录在菜谱上,而是当家人口口相传。
而百年前战乱的时候,安家的一位当家人英年早逝,他的儿子还小,哪怕死记硬背下了那些秘方,他也无法理解。
且做菜这种事,不单单靠菜谱、秘方,还需要天赋。
更悲哀的是,那位传承人天赋并不高,他就算熟背安家秘方,也做不出那种味道。
安家的传承几乎断掉。
还是安爷爷,他有天赋,又走南闯北,融合了很多别家的特色,重新修复了安家的秘方,总算没有让安家菜彻底消失。
安大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可惜生不逢时。
也就是安爷爷会筹谋,早早就散尽了家财,在定成分的时候,弄了个贫农。
既是贫农,那就不能搞资产主义享乐那一套。
所以,太过繁复、太过讲究的菜色不能做,只能做一些大锅菜。
大环境不允许,又没有充足的食材,安大福空有天赋也施展不出来。
等特殊时期过去,有了新政策,安大福也已经年近半百,早就没了什么重振安家菜的雄心壮志。
他就靠着几样拿手菜,在国营饭店的后厨等着退休,或是提前让儿子接班。
安大福自己都这样了,他也就没有像当年安爷爷教导他一样,从小教授长子厨艺。
要知道,安家的厨艺,讲究的就是从小练习刀工,掌握火候。
等大一些了,就要走出家门,天南海北的见世面,只有吃到各地不同的美食,才能对做菜有深刻的领悟。
而这些,安建国这个长子嫡孙统统没有经历过。
他就像普通人家的孩子,按部就班的上学。
他的脑子随了安大福,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勉强读到初中,就再也读不下去了。
安大福跟前有更出色的继子,对这个亲儿子更加看不上。
安爷爷倒是想亲自教孙子,可他到底上了年纪,精力不济。
再一个,刀工什么的也是需要苦练。安爷爷教儿子的时候,也没觉得怎样。
可一看到孙子乖巧的小脸,安爷爷就狠不下心来。
隔辈儿疼,真不是随口说说的。
就这样,安建国根本没有学习安家菜,熬到初中毕业,就让安大福托关系塞进了后厨。
这都好几年了,安建国还只是个洗菜、切菜的学徒,就这,他的刀工也不符合安家菜传承人的标准。
安妮看着残缺不全的安家菜普,摸了摸胖出三个褶子的肥下巴,有了主意……
第1285章 亲爸还是后爸(十二)
“爸?”
安建国听到外面门栓响动,却没有听到敲门或是叫门的声音,不禁有些担心,赶忙从屋里跑了出来。
结果,人刚走到院子里,就迎头碰到了自己的亲爸。
安建国愣住了,呆呆的问了句,“你怎么来了?”
这处位于城郊的三合院,是安爷爷留下来的。
房子是破旧的砖瓦房,红砖红瓦,年岁有些久远,瓦片都有些酥掉了。
一到下雨,房子就漏水。
尤其是客厅那间屋,北墙上被雨水泡出了一大块云彩,空气潮的时候,还会长出一层黑乎乎的霉菌。
房子是老房子,窗子并不大,且窗框是木头的,漆有些脱落,看起来笨重又破旧,大白天屋里的光线也不太好。
这处院落最大的好处,就是面积够大。
前面的院子足足有上百平方,三间北屋,两间西屋,还在院子里搭了一个小厨房加浴室。
过去安爷爷、安奶奶还活着的时候,老两口除了照看孙子孙女,闲暇之余,还会在院子里种些菜。
所以,院子并没有都铺了水泥地,或者铺花砖,而是被分割出一块块的菜地。
家里可以种菜,确实便利很多。
可麻烦也不少哇。
因为是泥土地,再怎么打扫,院子里也看着灰突突的。
一要是刮个风、下个雨,院子里更是一片泥泞。
平房没有厕所,只能去街上的公共厕所,夏天还好,要是大冬天,还真是有些要命。
而且吧,这年头开始流行住楼房,干净又明亮,还洋气。
能住上楼房,更是有钱、有本事的象征。
就是那些老年人,也喜欢往楼上搬,而不是住在处处不方便的平房。
且随着城市的建设,市区的老旧房子都被拆迁了。
繁华地段,已经很少看到平房。
也就是城郊,或是城外的农村,人们还住着平房。
这也就导致了一种社会风气,人人都觉得,没钱或是农村人才会住平房。
而城里人,有钱人,就该住楼房。
安家一共有两套房,一套就是这栋老房子,另一套则是安大福单位分的福利房。
福利房面积不大,也就是两室一厅。
但胜在是楼房,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
房子是这两年刚盖的,雪白的墙壁,大大的日光灯,阳台明亮,整个屋子看着都亮堂、舒适。
安大福拿到这套福利房的时候,安建国三兄妹已经被挤兑出了安家,他们也就没能住上新房子。
这是他们心底最大的一个结,也是三兄妹记恨安大福的一个原因明明是他们安家的楼房,结果他们这些正儿八经的安家人却没住一天,反倒便宜了常庆华那个拖油瓶!
每次去安家,看到常庆华一个人就占了一间屋,屋子里的床、大衣柜还有写字台什么的,也都是全新的。
而常庆华更是一副“主人”的架势,只把安建国三兄妹刺得眼睛疼!
再加上日常的很多小事,安建国三兄妹和安大福这个亲爹之间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多。
即便没有达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却也差不了多少。
比如,安建国三兄妹住的这套平房,安大福就很少踏足。
今天忽然上了门,安建国可不就有些傻眼吗。
“废话,我自己家的房子,我想来就来!”
安妮没好气的怼了一句,随意的扫视了一圈,问了句,“建芳和建军呢?”
安建国不知亲爸来干什么,心里总有种不好的预感,听到问话,赶忙回道,“建芳和建军都去上学了。我、我忘了点东西,特意回来拿。”
许是昨天亲爸破天荒的给了二百块钱,所以安建国对安妮的态度没有那么敌视。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多年生活在亲爸的威压之下,他内心深处对于亲爸有着本能的畏惧。
“嗯。”
安妮应了一声,目光略过院子里的菜地,她发现居然还有新鲜的黄瓜。
用竹竿搭的架子上,菜秧蜿蜒爬着,一根根黄瓜顶花带刺,看着就有食欲。
安妮走到近前,伸手摘了两根。
然后,她又转了一圈。
当初安爷爷为了浇水方便,家里有自来水,也还是请人在院子里挖了个水井。
水井口加了电泵,还连了水管,水泥砌的水池子边有拉绳,就像过去拉电灯的那种绳子。
轻轻一拉,电机启动,冰凉干净的井水就从水管里流了出来。
安妮来到水池边,发现家里应该是用这个水池子洗衣服、洗菜。
所以,水池边还堆放了脸盆、菜盆,搓衣板、切菜板等物品。
安家是做厨子的,厨房里用的家伙事儿都非常讲究。
就像切菜的菜板儿就由好几种。
有普通的菜板,有剁肉的木墩子,还有切熟食的小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