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淮脸上火辣辣的,他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种胜之不武的比赛,相较之下,作为科研人员和现役科学家的宋之深倒是挺坦然的,他还有空找了俩塑料蘑菇凳子的座位,顺便从旁边的免费零食水果区拿了两个橘子,剥了皮递给宋淮。
“小淮,吃橘子吗?”
“……”
宋淮沉重地接过沉甸甸的父爱,另一头,主持人咳嗽两声,带着笑容登上场,“大家好,欢迎各位家长和大朋友小朋友参加这次由市政府、市图书馆和……”
主持人说了一大堆客套的开场白,这才过渡到比赛规则上。
这次的亲子比赛和普通的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大不相同的是,父母和孩子是采取联合作战的方式,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或者让孩子自己做出一个机器人,同样父母也需要交出自己的作业,比赛持续三个小时,评比时评委将根据儿童和父母的机器人分别评分,最后进行分数综合,再选出比赛的前三名。
……说白了,这比赛更重视孩子的开放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顺便也培养一下亲子关系。在评比环节,评委也不会单一地根据孩子的作品难易来评判高低,也算是给大家在年龄上的不平等上掰回了一局。
主持人介绍完规则后,就进入了构思设计和零件挑选环节,等到别人家的爸妈都开始争先恐后地挑选零件电线和扳手了,宋之深和宋淮这一对父子还杵在空荡荡的工具桌前坐着。
“有想法了吗?”
宋之深问。
宋淮点点头,“大概有个雏形。”
“我也是。”宋之深打了个响指,“要不然咱们父子俩私底下来个比赛?我记得你上初中前去你叔叔的实验室,跟着他学过一些工程知识……没忘吧?”
宋淮闻言便笑了笑。
意思就是怎么可能。
“好样的,不愧是我儿子。”宋之深拍拍他的肩膀,“走吧,挑零件去,接下来可就是我们两个人的比赛了。”
宋之深受他父亲的影响,大学时辅修过机械工程类专业,这些丰富的动手经验也为他在南极的考察增添了许多便利。
他一个四十几岁、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和没成年的理科生儿子比赛,按常理来说,确实是有些欺负人了。
但……宋淮偏偏还真不是个普通人。
宋之深去倒了两杯茶,又买了包糖,东逛逛西逛逛,吃点东西再拍拍照,最后拿着大包小包东西回来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十分钟。
宋淮坐在工作桌前神情十分专注,正在用老虎钳搅铁丝,宋之深定睛一看,好家伙,旁边还用磁铁做了个□□式的简易发电装置,旁边还装了个试运行的小灯泡,圆滚滚地发着亮光。
宋淮还在捣鼓主体,看不出来他要做什么,只是这架势,要不是材料不充足,估计他还能把木板和电锯拉出来锯个底座。
时间还有近两个小时,宋之深撸起袖子,也打算动工了,开始前他又瞄了一眼宋淮手里的长柄,总觉得中间镶嵌的黑色小圆点十分眼熟。
看了大半天,他终于忍不住问了。
“那个是什么?”
宋淮顿了顿,从专注的工作中回过神来,顺着宋之深的目光看过去,哦了一声,解释说:“那个是摄像头。”
“……微摄?”
宋之深回忆了一下,“我刚才在零件区没看到摄像头?”
“也不算。”宋淮拿起手机,露出背面被卸掉的小正方形,自然地说,“我把手机后摄给拆了,刚才试了一下,调一调估计还能搞个超广角摄影,虽然达不到专业相机的分辨率和全画幅标准,但是也够用了。”
宋之深:“…………”
“嗯?”
宋淮一脸无辜。
“你这……”
宋之深哭笑不得,但看看儿子手里的半成品,又觉得一阵好笑和隐隐的自豪。
“行!”他干脆地把自己的手机也拍在桌上了,“不就是个手机摄像头吗,咱缺啥都不缺钱,正好旁边就有手机店,等会儿咱们直接换个最新款!对了,要是双摄不够用,我手机的你也可以拆了。”
三摄和双摄确实是有挺多差别的,在摄影里有句话叫底大一级压死人,感光面积越大,相同时间内相机能感受到的外界光越多,拍出来的照片就更加清晰、也能减少噪点。[1]
当然专业三摄和宋淮现在手头随便捣鼓出的三摄肯定不能放在一起比,宋淮能做到的也只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于是他就拆了宋之深的一个摄像头。
两部用旧的水果手机顶着两个空荡荡的壳,委委屈屈地挤在了一起,像极了两个被薅光了头发的毛孩子。
三个小时结束,有些孩子饿了,吵着闹着要吃饭,家长做不出像样的成品,干脆抱着孩子退赛了。
留下了的大多都是初中生,也有几个纯粹就是感兴趣、为了好玩的小学生家长。
助手把每个人的作品都编好号码,根据顺序放到评委席评比,之后就是上台演讲环节。
大概讲了二十分钟后,就排上了宋淮。
四个评委手里拿着他的作品小声地讨论着,嘴角还挂着笑容,等到宋淮一上来,原先含在嘴里的那句‘小朋友你好’也喊不出来了。
摸摸良心,这孩子真不小了。
评委老师只能换了个词,“同学你好,这次是和爸爸一起来的啊?你们两个的作品都很优秀,但是我们对你这个装置还是有一点点的疑惑,这个……也不是机器人呀。”
他露出手中的作品,深蓝色的机械底座,上空的组成部分原本是一只只机械手,被他用隔壁美甲店两块钱买的速干指甲油涂改成了蓝白配色,此时正有规律地顺时针旋转着。
底座的尾部连着一个□□式的自动发电装置,就是由它来为整个装置供上了最核心的能源。
评委把宋淮的作品往外推了推,神情和蔼,等待着来自眼前这个孩子的解释。
“这个确实不能算机器人。”
宋淮看了一眼,斟酌着解释,“其实我也不清楚要怎么定义它。非要给个名词的话,那应该是……风力感应装置?”
“风、风力感应?这、这是风力感应?”
评委老师们都有些意外,说实话他们拿到这个作品时都是有些惊艳的,本来以为是个小孩子做出来的风扇,没想到是个高中生,期待就降低了许多,现在他吐出这么高大上的名词,和大家想象的风扇相距甚远,好奇感一下子就被拉了起来。
“可以给我们具体解释一下吗?”有个评委老师还挺感兴趣,“可以和我们说说你的灵感来源,你创作过程中是怎么思考的吗?”
“没怎么思考,风力发电,需要一个底座,一个发电机,一个叶片装置,再画好线路图就行。至于灵感来源……”
宋淮下意识地回过头,宋之深正坐在蘑菇凳子上看着他,他内敛地收回了目光。
“来源于我父亲。”
宋淮道。
宋之深微微一怔。
评委们顿时眼前一亮。
“我父亲是一名科学家,现在正从事在南极勘察、考研和开发的工作,在我还年幼的时候,他带我冒险去过一次南极。”
“当时的我穿着加厚版的加拿大鹅,依旧冻得瑟瑟发抖,每天都窝在帐篷里不敢出来,有次给我送餐的叔叔因为工作延误了时间,我饿得受不住,打开帐篷往外看,看到的第一眼就是云。”
“无望无际的云,还有望不到边界的冰。”
“南极是世界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那里年平均风速19.4m/s。法国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到100m/s的飓风,是12级台风的3倍,是迄今世界上能记录到的最大风速。考察队里有句话很流行,‘南极的风能杀人’,说的一点都没错。”
“每秒19.4米的风,可以在一次眨眼的时间内就让一片云从视线范围内消失。每小时360千米的风速,可以让云层迅速经历地球表面几百万年的变迁。”
“由于材料限制的原因,这台风力感应设置最高可以感受到15米每秒的风速,并且能根据不同的风速等级拍下天空中云层流动的情景。”
“我喜欢南极的冰,喜欢南极的雪,喜欢极光,也喜欢南极的风和云。”宋淮轻声解释,“这是风的严谨,也是云的浪漫,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