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清穿之皇长子(381)

作者:因果定律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汗阿玛的意思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利益群体?”弘晗沉吟着,慢慢说道:“就像耶律氏辽国,是从渤海国而来,而渤海国全部政体来自于李唐。从这个角度来看,能让周边各国自觉学习我们,这才是最重要的。”

“思路不错。”皇帝笑着,“剩下的就得你们自己想了,想出些什么给朕写封信回来说说。看看如今还有什么可以造成影响力的东西,将来是要你们自己用的。”

皇长子这次一起前往关外,跟随的还有纯王家的长子,雍王家的长子,恒王家的次子,还有一些宗室子弟。总之,大多数过去在京中都不太知名,朝野上下都不知道皇上怎么把这群年轻人给弄出来了。

已经有敏锐的人发现了皇帝的改变,过去他提拔近枝宗室子弟,给他们机会,如今他给近枝长者地位,但不给实权。如果要使用,皇帝开始提拔宗室中那些非嫡非长的孩子,或者是远支宗室。

但不管是哪一种,他们都失去了触碰兵权的机会,看来信郡王恐怕会成为宗室领兵的最后一人了。宗王们的式微必然造成他们门下的人很难得居高位,换言之,这意味着朝中会有一批人陆续成为填补空缺的人,旗下的都统副都统、参领、驻外八旗、京旗的各种空缺,更别说文官们了。

在旗官员在琢磨自己能不能水到渠成,小升一级。而汉官们在琢磨,他们是否可以比之前占据更多的位置,毕竟旗人天生就登记在册,等于生下来就预备当兵吃饷。朝廷的活儿,还是得他们来干。

但胤禔不会这么轻易就放任哪一方坐大,对于皇帝而言,最难掌握的就是平衡。他收拾了宗室、压制八旗显贵,也绝对不想让科举占据优势的地方势力充斥朝堂。

如果这种平衡没有意义,前朝又何必搞南北榜,大费周章呢?

地域、出身,都会让人主动寻找同类,慢慢地就变成了结党。什么君子群而不党,哪有那么多君子。而党争,是最无谓的消耗,皇帝在竭力避免这一点。

“明珠舅舅名望不低,成容若更是有名的才子,揆叙、揆方也颇有名声,所以纳兰家这一代的子弟,朕都属意他们走武官一路。而那些父辈在武官职务上建立功业的,朕就会让他们去做文官。”

皇帝对一双儿女殷切叮嘱:“这不止是避免尾大不掉,也是保全他们,若是重蹈先帝在位时的覆辙,朕又怎么全了君臣之义、骨肉之情呢。也不只是纳兰家,你们叔叔舅舅也一样照办,不过是为了大家好罢了。”

皇帝对他们说了很多东西,但对于弘晗来说,直接冲击总是不如他之后得到的消息,这一年的七月,鄂罗斯沙皇彼得鞭杀了自己的独生子,阿列克谢皇太子。

“……”弘晗久久的沉默,直到他身边的恩和礼小声道:“郡王爷?”

恩和礼是奉圣旨过来侍从端郡王前往关外的,临来的时候他阿玛恩绰还特地叮嘱他:“这是皇上的恩遇,赏识咱们家,你一定要好生伺候差事。”

“王爷?”旁边的杨玠也说话了,他当过皇孙们的师傅,这会也被皇帝派到儿子身边作为参赞。

弘晗这才回过神:“我无事,只是骤闻如此消息,有些诧异。”

“那等国家,毫无人伦道理,便是储君有错,也当明正典刑。何况,终究是一国储君,如此处置,颜面何存呢。”杨玠叹道:“与那等朝廷交往,真是羞辱我朝了。”

那倒也是不至于,弘晗没那么狭隘,世间千奇百怪,话也不必说的那么难听。他撑起个笑容,道:“本王只是有些好奇,这皇储死了,不知道将来鄂罗斯的皇位,要交给哪一个。”

“奴才听说那皇储已有皇孙,想必是交给皇孙罢。以奴才浅见,若是皇孙能平安长大,应该无甚问题。”恩和礼心道这个我熟啊,这都在北边和那帮毛子有过几次“小摩擦”了。

“倒也未必,皇父说过,彼国与我国不同,他们那里皇后可以登基。”弘晗笑着欣赏杨玠的震惊脸,心里藏下一句话,人家的公主还可以摄政呢。

说句僭越的话,弘晗倒是觉得,设身处地,将来若是他有个三长两短,他姐姐摄政可比别人可靠多了。

年轻人们北出山海关,弘晗比苏日格还关心大外甥苏德:“咱们小时候都在父母跟前长大,等苏德略大些,也该让他到姐姐膝下才好,等到读书的年纪回京不迟啊。”

“汗阿玛也是这么说的。”苏日格打量弟弟,“诶,我说你如今怎么和阿玛一样会操心了。对了,先别管你外甥,我倒是要问问,你什么时候生出个侄儿给我瞧瞧呀。”

“这……此事也不是小弟一个人能办到的。”弘晗左顾右盼,“姐姐也多关心关心弘昱嘛。”

苏日格盯着弟弟,却没有接茬,弘晗自然也准确感受到了姐姐的意思。姐弟俩默契的转移了话题,将带着侍从前前后后跑马的弘昱叫了过来。两个人一起堆起笑脸:“二弟,打算找个什么样的媳妇啊?”

京城里也的确在为即将到达年纪的宗室子弟择妻,当然了,还是皇帝看重的那种。一般二般的人,他们的婚姻大事已经不在皇帝关注范围内。

只是计划不如变化快,这一年的年末,太皇太后病重离世,无论如何近枝宗室分别在一年和三年内,都没法办喜事了。

太皇太后去世,宗室、蒙古藩王并周边属国都要来致意,大公主和端郡王也紧急回京,在停灵结束暂奉安殿之后,胤禔将政务交给了弘晗,在未来数月内,端郡王代为监国理政。

就此,胤禔终于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而朝野上下也因为这个信号而莫名的放松起来。本来嘛,皇长子出自中宫,既嫡且长。这样透露出明确的消息,也让大臣们安心不少。

天子春秋正盛,起码还能活个二三十年,至少如今在朝的诸公,可以安心的不必参与到皇子之间的烂事里。阿弥陀佛,皇上真是造福臣下。

端郡王弘晗,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监国生涯,这位监国郡王开始就被抛来一个大难题:之前决定要开始建立的那个统筹蒙古藩王进贡的钱粮机构,开始进入日程了。如何平衡各方关系,迫切的摆在了弘晗眼前。

第297章 :如何与你的邻居打交道(4)

蒙古藩王不懂经济, 但他们不是傻子,在皇帝之前表示出“朕想弄一个衙门来统一管理进贡事宜”的时候,各路王爷贝勒们就猜到了皇帝的意图。

用几百年后的话来说,这是皇上打算“不让中间商赚差价”, 但取消了“中间商”, 对朝廷自然是利好, 但对藩王们显然不是好事。

说句大实话, 过去晋商们负责藩王们进贡、贸易等事宜的时候, 双方是经济关系, 而且藩王们占据优势。他们银子不凑手的时候, 偶尔赖账, 还有朝廷兜底, 晋商们也不敢上门讨债,除非他们找死!

可一旦朝廷弄个衙门接管这些事,那他们怎么赖账, 朝廷兜底归兜底,也不会轻易饶了他们。他们还敢威胁吗?那不是自己找死……

更何况, 一个衙门必然会有人常驻草原,从日常庶务开始, 直到草原上各项事宜, 恐怕都会受到朝廷的影响。这么一来, 相当于自己的卵蛋被人捏在手里。

原本藩王们想的走后宫路线,和太皇太后提抗议, 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去了。不过新机会来了, 皇上要守孝, 将国政托付给了皇长子端郡王,端郡王年少脸皮薄, 说不定他们就能把事情给搅黄呢!

按理来说,太皇太后去世,皇帝不必彻底隔绝政务,胤禔身体镚儿棒,吃嘛嘛香,又不是哀毁过甚。可他为了给儿子一个体验机会,非常开明大度的表示他要带着皇后、侍奉太后前往暂奉安殿之处,而后回到畅春园为太皇太后祈福,中枢政务就交给端郡王了,除非军国大事—哪里造反、打仗了这种级别的大事,就不要来打扰他了。

胤禔倒是也考虑到了儿子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所以他把可靠的大臣留下,而京城布防还是皇帝一手控制。这样就能确保完全,至于其他问题,胤禔倒是没当回事,就算出事,就当经验包让儿子刷了,人总要经历些事情才能长大。

横竖他人在京城,天也塌不下来。

弘晗监国,最高兴的还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身边的人,包括不限于他媳妇、他小老婆以及她们的娘家,和围绕在弘晗身边的人。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