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山(20)

作者:刘宗凤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好的,不用客气,我会尽快写好后送给你的。”杨凡很有礼貌地从叶婉霞手中接过那张纸。也许是有些紧张的缘故,杨凡伸手去接纸时竟无意中握住了叶婉霞那双娇润的小手,心中不禁顿感一阵强烈的震撼,而叶婉霞也顿时满脸通红地用她那充满着万千柔情的双眼羞答答地瞟了杨凡一眼,脸上布满了愉悦的笑容。

杨凡不敢多想,赶紧展开那张纸认真地看了一遍。叶婉霞不愧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应当承认,她的钢笔字写得还是挺不错的,既娟秀流畅又遒劲有力。正所谓以其字可见其人,通过看字,杨凡心想这女子也是一名很有个性的人。杨凡见叶婉霞在纸上所写的内容是:“搞好卫生,人人有责;新人新事专栏;行为规范背诵考核成绩栏;晚上值班轮流表;仓里内务检查评比栏。”杨凡看完后,将其小心折好后放进自己的衣袋里。

杨凡与黄远昆向两名女士打了一声招呼后,每人抱起一箱香烟走出管教办公室,一个仓一个仓地照其订货清单将香烟从铁门中的小窗口里塞进仓里去,然后,要求该仓的辅导员按订货清单重复再清点一遍,当一切准确无误后再由该辅导员签上自己的姓名并退回给黄远昆。

这样,逐仓将香烟送进去以后,黄远昆和杨凡来到三排管教办公室隔壁的内务管教办公室杨管教那里,将三排在押人员本次所要全部香烟的订货清单交给杨管教销账。待一切做完之后,杨凡和黄远昆再次来到三排管教办公室,等候高警长的到来,以便由他将自己送进八号仓内。在杨凡与黄远昆给各仓送香烟的过程中,李霞和叶婉霞二人早已打扫完卫生并回到九号仓去了。

在管教办公室只剩下杨凡和黄远昆二人的时候,黄远昆想起先前与李霞所做之事,有些放心不下。他希望杨凡回仓以后千万不要同任何人说起,还说,这事要是让管教知道了的话,则今年年底的减刑计划很可能就泡汤、落空。杨凡已明白他的心思,于是,赶紧表态,说自己从今以后决不会向任何人泄露今天下午之事,要黄远昆尽管放一万个心。

黄远昆和杨凡回到仓里时,大伙儿正在吃晚饭。李国华见黄、杨二人回来了,就赶紧将先前准备好的饭菜全部端了出来,饭是看守所食堂提供的现成饭,菜则包括今天向看守所小吃部购买的一只烧鸭,一个自制的紫菜汤,一小碟四川榨菜和一小碗油炸花生米。由于仓内不允许用刀,整个烧鸭是经李国华用手撕成碎块的。今天的烧鸭没有熟透,每块烧鸭仍可见血迹斑斑,不过,由于已有好一段时间没有吃晕菜了,所以,大伙一见有烧鸭也就顾不得许多狼吞虎咽起来。四川榨菜和做汤用的紫菜都是利用每月一次的购物机会特别多买的,每小包榨菜的价格是三块五。一般地说,在押人员在看守所里购物其价格普遍要比外面贵一倍至两倍以上。因此,在看守所的管教人员中都以把担任内务管教看成是一份肥差,几乎所有管教都把能得到这份肥差当成为自己努力追求的头号目标。但是,看守所的内务管教都是由所长的真正亲信担任的,其他人往往只有望梅止渴的份。

今天的晚饭,杨凡与黄远昆、崔虎、李国华和李健等人都吃得很开心,各自面前的那盒饭全都下肚了。吃罢晚饭照例又是每人一支烟抽了起来,为此,黄远昆常将其自娱为:饭后一支烟,胜过小神仙。然而,仓里大多数人就没有这么惬意,他们中的多数人吃饭时就坐在先前做花时的位置上,晚饭一吃罢,马上就接着继续插花了。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睡觉时分,因而仓内整夜无事,没有需要特别一提的事。

【第四章】做城里人:竟然是一个农村孩子心中最大的侈望!

1

白天,杨凡由于要忙于收花检验,几乎无暇思考自己个人的事情,只有等到晚上躺上床上独自睡觉时,才有机会放飞思绪的翅膀任其无拘无束地翱翔。眼看还有两天就要正式开庭了,虽说杨凡已经预先知道法院对自己的判决结果,但一想到从今而后将独自面对的漫漫刑期,个中滋味实令他难以下咽。追溯自己大半人生之路,杨凡真有往事如梦的感觉。

杨凡作为一名地道的农村人的儿子,同千千万万其他农村人的儿子一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比较艰苦环境之中。杨凡出生的时间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晚期,真可谓生不逢时,刚来到人世间没多久,就赶上了□□。难怪后来母亲常对人含泪说:“凡儿这孩子命真大,虽然瘦得皮包骨头,但却能奇迹般地活下来。”

杨凡从六岁开始就帮着家里人每天外出放牛,八岁开始就承包了全家烧饭所需的薪柴。杨凡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八九岁与同村人爬上东南边六公里外海拔九百多米高的山上砍柴时的情景,由于当时年纪实在太小,有一次不小心柴刀砍到了自己的左手手背上,顿时鲜血直流,多愧同村的杨大叔及时寻找到能止血的树叶子放在他嘴中嚼碎后涂在伤口处并替杨凡包扎好,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杨凡仍记得,那时虽然吃不饱饭,但每天早晨都要空腹上山砍柴,以致挑着沉重的薪柴下山时两条腿总是颤抖不停。有一回下山时,由于坡陡路滑,加上肚子又饿,两条腿颤抖得更加厉害,杨凡一不留神连人带柴一道往山下滚去,幸好前面不远处有一棵树挡住了,否则小命难保。

杨凡共有兄妹六人,由于家里人多,父母无钱给孩子们买鞋穿,平时大部分劳动时间是打着赤脚干活的。有一天,杨凡同往日一样打着赤脚上山砍柴,不小心踩上竹刺,毕竟年少无知,不懂及时清理伤口,直到肩挑着薪柴下山没走多久,杨凡感到来自脚掌心的疼痛越来越厉害,以致瘦削的肩膀根本无法承受两捆薪柴的压力,杨凡不得不忍心将自己辛苦砍得的薪柴丢弃而一拐一拐步履艰难地空手往家走去。可是,好不容易回到家时,父亲却大骂杨凡没有用,砍了半天柴竟一根都拿不回家,于是,将杨凡重重地狠揍了一顿。幸好母亲及时出面制止,杨凡才终于脱离了困境。然而,由于父母的粗心加上贫穷,未能及时请医生对伤口进行有效处理,杨凡脚上的伤口很快发炎了,为此,他整整在床上躺了八个多月。不过,即使处于这样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下,病魔仍没有将小杨凡摧垮。第九个月后,杨凡的脚奇迹般地消肿了,伤口也在一天天地痊愈,终于有一天杨凡又可以在地面上自由地行走了。

这些事情,即使是今天想起来,杨凡还是深深地感到心有余悸。不过,杨凡仍不明白,当年家中尽管穷得叮当响,可却总有干不完的事要做。杨凡记得自己已九周岁了,邻居的孩子们一个个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而自己却仍待在家里不是上山去砍柴,就是外出去放牛。有一次,杨凡吵着要上学去,却给父亲痛骂了一顿。父亲说家中吃饭的人多,干活要紧,又说,反正扶犁种田,读不读书没有什么关系。杨凡明白跟父亲多说也没有用,于是,有一天他偷偷地跑到学校去给自己报名登记了。父亲知道这事后仍不同意让杨凡去读书,就这样僵持了好几天,是学校老师见杨凡已报名读书却迟迟未来上课,以为出了什么事情,便跑到杨凡家来做家访。老师当着杨凡父母的面称赞杨凡,说这孩子思路敏捷,是一块读书的好材料,劝杨凡的父母支持杨凡读书。杨凡母亲是农村里最典型的那种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她心地善良,勤劳能干,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花在这个家上。母亲听老师称赞杨凡,心中很是高兴,也不管父亲同意与否,便满口答应了老师,说:“凡儿,你明天早上就可以上学去了”。老师因为工作目的已经达到,也心情舒畅地回学校去了。

杨凡在四五岁的时候,那时奶奶仍健在,他曾多次听奶奶说过,多读书就能使自己有一个好前途,还有可能成为一名城里人。所以,杨凡从小就已经知道读书是很有用的。自从上学以后,杨凡一直发奋用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或“学习积极分子”。更为有趣的是,从读小学开始到博士生毕业近二十年,虽然其间曾就读于许多不同的学校,但是,杨凡一直担任着其所在班的班长,而且几乎未中断过。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