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番外(98)

小公主了然地点头,“我明白了,那我以后也要做个坏人,这样就没人敢欺负我了。”

李煦“……”不,我不是这个意思。

******

下午时分,一场雷阵雨突然降临,面试者中已经有人交了答案,李煦一一验过,只有两个学子写的文章不错,至少有理有据,观点明确,其余的都是作糊的。

“去将雷大人请来。”李煦吩咐吴进。

他左右手边各放着一篇文章,虽然文言文读不通畅,但大体的意思他还是能看明白的。

左边这篇文章中提出,要将农税的计算方式改一改,原本是征收收成的三成作为税收,上缴国库,作者建议改为按人头收税,其中老人和孩子只收取成年人的一半,也就是说,家家户户以人口来定税粮的量,人多多交,人少少交。

而右边这篇也是提到税粮的计算方式,但不是按人头交,而是按土地的多少交,比如,一户农家有十亩上等水田,每亩需上交税粮五十斤,如果是中等水田,需上交税粮三十斤,下等水田二十斤,这么一看,也挺有理有据的。

雷鸣来的很快,他一直关注着李煦的动向,知道他今日带着面试者来了山庄,自己也找了借口到附近的农田视察民情。

李煦把两份文章摆到他面前,“雷大人也看一看吧,您觉得那种方案更合适些。”

雷鸣看起这些文章是没有压力的,一目十行地看完,眉头紧蹙,怒斥道:“荒唐,太荒唐了!若如此改,遇到丰年,官府收不到更多的粮食,囤积不了粮,遇到灾荒时连赈灾的粮食都拿不出来,若遇到灾年,粮食减产或颗粒无收,让百姓们拿什么交粮?如此刻板不知变通,非能吏也。”

李煦能理解他的思维,按收成的比例交税粮,收成好的时候官府能收到充足的粮食,屯着以备不时之需,收成差的时候,也能给百姓留下七成作为口粮,不至于饿死太多人,加上寇骁下令,税粮减免一半,要上交的粮食就很少了。

李煦套用企业的所得税制度,也觉得按收成比例来交税比较合适,但有个非常直观的问题:该怎么确定每户人家的收成。难不成让官员家家户户去查验粮仓,称重确定吗?万一人家藏起了大部分的粮食呢,万一人家粮仓里有去年的陈粮呢,怎么分?

这收成是一个变动很大的数字,它可以是一百,也可以是零,也就是说,要如何确定他的纳税额呢?

但用这两篇文章中的提议就省事多了,要么按人口算,要么按土地算,都是可计量的东西。

但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比如某个大地主,拥有土地无数,但家中人口简单,如果只按人头算税收,那他无疑赚翻了,这不符合税收的本质。

李煦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雷鸣,“粮食大于天,粮税过重,百姓吃不饱怨气重,过轻,粮库囤不下粮食,军粮无以为继也不行。雷大人,此事你回去与众大人商议商议,若有好的方案,也告知本王一声。”

雷鸣听了许久,也大致知道顺王的意思了,他起初是担心顺王想多征税才反驳的激烈些,既然他出发点是好的,那此事就还有商榷的余地。

******

小剧场:

老攻:“我媳妇儿说喜欢我彪悍的样子,那是不是我平时对他太温柔了也许我该改变策略,用我豪迈的心胸、魁梧的身躯、旺盛的精力以及下流的思想征服他。”

李煦:“脸呢?”

第105章 术业有专攻

雷鸣放松身体,坐下来享用了一杯茶,这茶叶是前几天摘下来的,简单炒干了再泡水的,味道青涩,不过雷鸣喝惯了也不觉得难喝,但他觉得,外地人怕是不会买这种又苦又涩的茶叶喝的,王爷大张旗鼓地采茶制茶,最后八成要亏。

不过以他和王爷的关系肯定是不会提醒他的,让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也好,否则他真以为钱是那么好挣的。

雷鸣放下茶杯,看着李煦说:“这粮税一事,也得寇将军点头了才行,王爷您看……”

“不急,改革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只是刚好看到了这两篇文章才找雷大人来谈一谈,顺便让你看一看这批学子,总要你认可了才行。”

雷鸣重新把两份文章读一遍,撇开观点不同,这两篇文章写的还是不错的,条理清晰,用词妥帖,看得出是有文采的人,这样的人平时被他瞧见肯定是愿意录用的,但想到这是顺王招来的人,他就有些不得意了。

“王爷是想重用他们二人吗?”

李煦点头,“这两位都是自小读书的,还曾出过南越游学,见识和阅历都不错,就先从县丞做起吧,正好,雷家不是有两个年轻人在县令的位置上吗?一个是剑州县,一个是建阳县,是吧?”

雷鸣心下一紧,硬着头皮点头,“正是。”

李煦回来后,寇骁那边收集的资料也到手了,总体评价,雷家人当官大多数都属于胡涂官,得过且过,贪倒是贪的不多,毕竟百姓们都穷,刮不出几两肉来,这剑州县和简阳县都在西北,更是穷困潦倒,会被分配到那里的肯定在族里不受重视。

“那就取代他二人吧。”

“王爷!”雷鸣想再为家族子弟争取一番,但对上李煦那双深邃的能看透一切的眼睛,他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李煦起身,拍着他的肩膀说:“老雷啊,别计较这一时得失,雷家有更广阔的天地,何必把子孙都把绑在官场上,何况还是那样的穷地方。当个县令有什么好的?有本王引路,雷家的生意能做遍天下,就是西域南洋也去得,等积累了阅历再让他们为官,相信他们会做的更好。”

“真能如此?”雷鸣听到最后一句激动地问。

李煦给了他一颗定心丸,“你放心,若五年后,他们当中还有人想当官,只要能通过本王的考核,一定重用之。”

“多谢王爷。”雷鸣感动的老泪纵横,有这句话,他也就能和家族交代了,族中长老肯定也不会反对,只是这么一来,他们雷家就彻底攀附顺王了,也不知是福是祸。

陆陆续续有人交卷,除了识文断字的学子,其余人的答案都是由文吏代写,再交给李煦审阅。

这些人中,一大半都是匠人,这部分人的答案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工具做出来的。

第一个来交成品的是一名篾制品的匠人,他做了一款竹帘,水稻收割后脱粒时围在木桶上,可以防止谷粒飞溅,是非常有用的东西。

李煦之前看过这时代的农具,知道稻子脱粒靠的是人力拍打,谷粒受力后掉落下来,落在木桶里,就是一颗颗谷子了,再晒干过筛,筛去空壳,剩下的就是饱满的谷子了。

从耕种到收割,这一系列全靠人力,如果换上现代化的机器,速度会快无数倍,但这显然不可能。

李煦要做的是,激发这些古代匠人的创造力,尽量创造出更便捷更省力的工具,他能的仅仅是一些参考。

“很好,东西实用,但只能评为中等,你可愿意去茶园当个管理器具的管事?茶园里需要大量的竹筛竹篓。”

那匠人欣喜不已,他都以为自己要落选了,毕竟这东西太简单了,没有技术含量,没想到还能挣得一个管事,“多谢王爷,小人愿意。”

李煦从不小看古人的智慧,这些工匠们自小就学手艺,有的专攻一门手艺几十年,已经算是专家了,他们缺的是相互点拨和开阔眼界,思想的局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但在第二天,李煦见到了一个令他意想不到的成品,一个名叫朔的年轻人做出了水车,虽然只是一个小型水车,但已经耀眼的令人无法忽视。

李煦原本还在想,等招到足够的工匠,他也要把水车做出来,图纸他都准备好了,这样一来,在坡地上开垦出来的梯田就不愁灌溉问题了,能增加多少良田。

“你叫朔?有姓吗?”李煦端详着那名年轻人,他大约也就二十几岁,长相普通,丢进人群也没人注意的那种。

年轻人跪趴在地上,拘谨地回答:“奴小人无姓,曾是一户张姓人家的家奴,自小跟着木匠学手艺,后来主家落魄,供养不起我们,就将家奴遣散了。”

“这个水车是你想出来的吗?”

“是的,小人恢复自由身后做过两年佃农,给雇主家种田种果树,那果树长在山坡上,无水灌溉,小人就想做个东西将水送到坡上。”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