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走前一天,杨蕾肖潇小淮3个人吃了顿饭。
肖潇说:“我们喝点酒吧,怎么也算是我们的散伙饭。蕾蕾能喝吗?”
“别让蕾蕾喝了,她半年前才做的手术。”
“小淮,你都说半年前了,现在喝点没事。”说着就要往自己杯子里倒酒。
肖潇抬手把酒瓶拿了过来,“对对我都忘了,你不仅做过手术,你还没满18岁,未成年人喝什么酒。”
这话似曾相识,2年前的“散伙饭”也有人这么说过。还有个人说可不可以不要走,最终还是要走。杨蕾拿过酒瓶,“还是喝一点吧。”杨蕾确实不太喝酒,就倒了一点点意思一下。
3个姑娘吃着饭聊着天,回忆着过去两年的点点滴滴,最后要走了,肖潇叮嘱小淮,“小淮,辛苦你替我送我们的蕾蕾一趟。到美国了告诉我一声。”
小淮和杨蕾回家,肖潇自己回了宿舍。回到宿舍看着杨蕾空荡荡的床位,真是不舍。
第二天杨蕾和小淮登上了飞往旧金山的飞机。肖潇找到了顾时遇,给了他一摞书,“这是她给你留的书,让我转交给你的。”
肖潇说完就要走,顾时遇追问:“她什么时候走的。”
肖潇看了看时间,“现在应该已经在飞机上了。”
顾时遇带着那些书回了宿舍,里面都是杨蕾读过且做了笔记的计算机相关书籍,包括之前给他看过的算法大全。顾时遇坐下,拿出最上面的一本网络安全,刚翻开里面就掉出一张卡片:
嗨顾时遇,我走啦!本来想好好说再见的,但是觉得见面会尴尬。很遗憾我们最后变成了这样,很可惜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朋友。如果我不要这么贪心,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做好朋友。谢谢你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那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书我相信对你非常有用,当做临别的礼物吧!
再见。
到美国后,杨爸爸杨妈妈对小淮也特别热情。一方面是觉得小淮很不容易,小小年纪就要承担如此重担,另一方面是很感激小淮在杨蕾最需要的时候一直陪着她。暑假杨蕾带着小淮到处游走,两个人一起散心。伤心难过的事和人谁都没提,静静地享受着暑假。
小淮走之前跟杨蕾聊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愿意分享过去也算是慢慢接受父母不在的事实。小淮对杨蕾说:“蕾蕾,不用太担心我。谢谢你为我做了这么多。我应该已经接受这个事实了,只是未来没有方向,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做什么,像是没有根的浮萍一样。我好像明白了那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其实大多数中国的大学生都不清楚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到了大四准备毕业了才开始迷茫。“蕾蕾,你真的很幸运,从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且很坚定。我跟潇都很欣赏和佩服你这点。”
“小淮,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吗?”
小淮摇摇头,“并没有。”
“那你喜欢自己的专业吗?”
小淮想了想,“还行吧,没有你那种热情,但是不排斥,也能学好。”小淮虽然没有顾时遇那么厉害,但也是能拿二等奖学金的人。
“如果什么偏好都没有,那就继续好好学。清华的计算机专业找工作肯定不成问题的。小淮,我说的现实一点,以后你只能靠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养活自己。以后有什么想法了再考虑。”
“蕾蕾,你年纪小,但思想太成熟了。是啊,我得先养活自己才行。”
“小淮,在学校的这几年有困难吗?”
“你别担心我了,我能申请助学金,学校还有那么多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妈妈走之前还给我留了不少。”
“小淮,想妈妈吗?”杨蕾问的非常直接。
“当然想,每天都在想,你呢?”
杨蕾知道小淮问的是谁,“其实我对他们一点印象都没有,偶尔想起来的时候会有遗憾,但是我很知足。”
“蕾蕾,你后悔吗?”
“嗯?”
“顾时遇”
“小淮,人不能什么都想要。以后要保持联系。”
送走小淮后,杨蕾打开了许久不用的校内网。其实杨蕾的校内几乎没什么东西,上次登陆也是半年前了。杨蕾也不矫情,更不会去删之前的那些记录。杨蕾在访客栏看到顾时遇在一个月前还访问过自己的校内网。杨蕾果断地在网页上敲出一行字,很快校内出现了一条新记录:以后应该不会再来了,再见!并附了一张在北京机场候机的照片,一个小书包放在候机椅上,背景是一架等候起飞的飞机。也算是对过去两年做一个正式的告别。
肖潇留言“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美少女!”
后来的我们
回美国后的杨蕾备受宠爱。因为平时都住学校很少能回家,假期回家就跟过年一样,每次柯家和杨家都要一起聚餐,准备特别多杨蕾爱吃的。柯妈妈一直想要个女儿,有时候开玩笑说让柯骁把杨蕾娶回家,这样自己就有女儿了,或者让杨蕾认她做干妈,最后杨蕾认下了这个干妈。
9月初杨蕾和哥哥一起去斯坦福。杨蕾不是第一次来斯坦福,甚至都不是第一次在斯坦福听课,却是第一次以一名正式的学生来到这里,心情非常激动。斯坦福的一切对杨蕾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和刺激感。
斯坦福校训:\"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让自由之风劲吹”)。在斯坦福没有必修课一说,学业课程选择上拥有非常大的自由度。斯坦福拥有自己独特的授课思路,交叉学科、交叉课程特别多,而恰恰是这些交叉课程造就了斯坦福毕业生的独特优势。
其实清华实验班已经非常好地融合了斯坦福这些思路,但斯坦福跟清华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群体的差异。斯坦福的学生大多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他们从小习惯了辩证思考,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教授在讲台上授课,同学们常常会提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还有一些小班课程,上课主要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完成,老师只起到一些辅助作用。有的课程需要分组完成不同的project,同学们的脑洞很大,各种奇思妙想,讨论也特别激烈,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想法都能被尊重。杨蕾非常享受这样的讨论,不同思想的碰撞让杨蕾的思维和格局开阔很多。
杨蕾在清华提前选修了大三、大四的很多课,拿到了很多额外的学分,大部分的学分斯坦福都认可,对于毕业要求来说杨蕾需要修的学分其实不多,只要杨蕾想,她再读一年就能从斯坦福毕业。但杨蕾非常享受和同学们的思想碰撞,她想在斯坦福多读一年,希望被这样的环境多熏陶。
斯坦福流传着一句话“Be like a duck, stay calm on the surface but paddle like hell underneath.”大意就是,斯坦福的学生表面看像一只悠闲地浮在水面上的鸭子,而脚底却在拼命地扑腾,仿佛脚下就是地狱。表面看岁月静好,其实背地里学成狗。在斯坦福,杨蕾见到了比自己优秀很多倍的人,从前的优越感不再,但却更踏实。曾经以为自己的履历很棒,到这里才发现自己的履历仍不够突出。
杨蕾在斯坦福认识了一位非常重要的朋友Maggie。Maggie是个热情大方的美国女生,她和杨蕾结识于一节讨论课。归功于过去的各种参赛经历和对算法的研究,杨蕾在算法这个领域的功力非常深厚,即便在斯坦福也算是佼佼者。杨蕾在讨论课上基于另外一个同学的算法提出了改进措施,结果将计算效率提升了50%,让大家都叹为观止,因此Maggie特别崇拜杨蕾这个东方小姑娘。杨蕾选的大部分课她都跟着选,两人一同完成了多个分组作业。当然两个人在学术上的观点也偶有冲突,两个人也会有很激烈的探讨,激烈的讨论迸发了非常多的灵感和好点子。
杨蕾毕业时几乎要与Maggie一起创业了,但最终杨蕾没有选择毕业马上创业,而是选择了Riot Games(拳头公司)。当时拳头公司有一款特别火的游戏“英雄联盟”,杨蕾非常喜欢这款游戏。杨蕾想去看看一家成功的大型游戏公司是如何运作的,想深入了解一款火爆的游戏从大框架到每个小细节是如何把控的,有太多想学的东西了。
早杨蕾一年毕业的杨宇去了Google,柯骁去了华尔街。杨蕾打趣柯骁说他去华尔街沾染了一身的铜臭味。柯骁还乐呵呵地说:“没事,哥哥一身铜臭味正好养你。哥哥挣钱给你打造一个童话王国,以后你想做什么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