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农妇[年代]+番外(46)

作者:九色锦/锦瑟未弦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至少别个生产队艰难度日的时候老门山大家有红薯又有陈粮撑着,也没哪个有饿到了。

去年开起大食堂,那么多猪都养下了,虽然搭不上县城肉联厂的关系没有好好脱手,但是,这反而是好事了,那么些腌肉熏肉,不管是自家吃还是转卖给了公社,这都比之前真的卖出去了要好。

听说,现在买猪肉都很难买的到了,隔壁县沙河镇的肉摊子前每天天没亮就排了老长的队,但是不一定买的到肉。

外头的纷纷扰扰直衬得老门山有如世外桃源一般美好。

朱娇娇家在周边的生产队没有亲戚,但是也听说了那些艰难。

受浮夸风的影响,有些不了解详情的城镇人家甚至都以为农村真的是满山遍野的粮食。

“这些好事情追根究底其实是来源于你。”朱立勤知道女儿老是担心自己引发坏事,“没有你咱们老门山这边就跟石棉大队,老田大队,青云大队一样了。”

朱娇娇这都是桥湾公社过得最惨的几个村子,因为不靠近桥湾公社镇上,没有分到罗科长的订单,周边又没有山脉,靠不上吃山,也没法吃水,过得确实是不好。

罗科长的订单是被优先分派但桥湾公社镇公所周围的几个生产大队去了,由于干旱,收益自然没法跟老门山的曾经相比较,但相比较而言,其他的生产大队更不好过。

朱娇娇接受了父亲的好意,没再老是想着自己会不会造孽,放了些心思在外头。

这天她注意到那堆青砖少了很多,差不多只剩下一个底子了。问了才知道,原来好些人不想赶夜路回家,都是住在老门山。

跟老门山沾亲带故的自然就住亲戚家,那些沾亲带故的就住了老门山在养殖场清理出来的屋子。

都是些眼里的有活的人,听说那些青砖都可以随便用,就在工具房和仓房搭起大通铺来了。

据看过的人说,每个屋子除了门口的位置,四周都沿墙边砌了大通铺,有手巧的还拿了木材做了柜子,间间屋子都住满了,挤是挤了点,反正是好好的住下了。

还有些人挤不进去的就相中了那些空着的猪圈,大队长也没有二话,大家想住的就住,大不了这些猪又赶回各家各户。

朱娇娇家还是接收了那批专家们住下了,住是住一起,但平时大家都是各自开火,借用了灶台而已。

之所以说老门山有如世外桃源也是朱娇娇从这几位专家身上看出来呢。

公社那边给几位专家还是分派了大米的,而且还不是一个人六两米,作为专家还有一些福利,七七八八的每个月约摸有二十八斤,大米是一个月发一次,平时还会送一些菜。

这几位专家的主食却并不是全部吃的白米饭,反而跟朱娇娇家换了红薯,一斤大米能换六七斤的红薯,这几位专家都是拿出来二十斤大米兑换成红薯,平时煮饭也都是红薯饭,七八分红薯一两分米饭。

朱娇娇家也是这样只放两三分米饭的主食,有时候是配红薯,有时候是配蘑菇,有时候还配些土豆玉米蘑菇萝卜之类的。

自从五/八年开春之后就没下过雨,年关前后甚至都没有下过雪,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井,早就没办法有收成了。

今年也是一样的没有雨,更为难的是水井的水位也下降了太多了,水田恐怕是没法种了。

因此这次搞双抢的时候老门山的水稻没敢种太多,只把产量高耐干旱的的红薯、土豆、玉米种了许多。

真正缺粮食的时候就顾不得米饭才是吃惯的主食了。

几位专家换来的这些红薯也并不都是给自己吃的,大多还是送回了家里。

朱立勤翁婿两个就好几次趁着夜里赶着牛车帮他们把粮食送回家里。

眼看着县城里个个都是饿得面黄肌瘦,朱娇娇家也给县城里几户关系还好的人家送了东西。

家里别的都不多,但红薯、蘑菇跟萝卜干是不少的,偶尔还能匀出来几块腊肉,或者几只肉鸽。

不管是朱立勤那几位知交,还是罗科长家里,都没有拒绝这些东西,有送上门的都接了。

罗科长家还经常会回给朱娇娇家一些在农村里不怎么好买的东西,朱立勤那几位知交能回的就少了,只能给钱,那边给钱了朱立勤也收,只下回多带一点过去,不过这些钱还是记的暗账。

所以哪怕朱家藏的粮食不少,还是慢慢的消耗了许多。

家里屋前屋后的空地是没有再种些别的东西了,除了平日里要吃的菜,种的都是红薯、土豆、玉米。

排水渠已经干得见底了,连鸭跟鹅都不养了,只还养着鸡,平时也不喂什么粮食,直接在屋后屋左屋右几个菜地里放养着。

朱娇娇也听说过用蛆虫或者蚯蚓养鸡的说法,据说这样养的鸡既长得肥还下蛋下的勤快。

蚯蚓这种东西除了在土里挖出来她也不知道要怎么人工饲养,真要天天挖蚯蚓她们家里也忙不过来,现在老门山可是叫娃娃队伍都当劳力用上了。

挖水库的时候挖出来的蚯蚓不少,可也不能老是在大家忙的时候把蚯蚓特意挑出来。

蛆虫倒是粪池里就有许多,只管打捞就是了,她也试过几次喂蛆虫,效果还行,到底太恶心了,反正在菜地里放养的鸡长得也不差太多,最后还是放弃了。

第44章 :穷则思变 ...

一九五九年下半年, 各处的坏消息都传了出来, 朱娇娇家住的几位专家带来了外面许多的消息。

县城里的口粮逐渐减少,一个成人的口粮最多也只有二十八斤,小孩子的更少。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赵专家几次问起能不能跟生产队的社员们买一点粮食。

要说粮食, 稻谷大米自然是大家都不敢给出去的, 这天眼见着的不好,收成那么差,谁也不敢出手。

但是像红薯、土豆、玉米这些大家但是有不少的库存,毕竟这几样的的产量很高, 就是朱娇娇家屋前屋后种的那些也有好几千斤的量。

还有自家那些边边角角的菜地种的量, 又有生产队里分的量,家家户户存的量不少。

赵专家也不挑,能填肚子的都行, “红薯、土豆、玉米都要, 还有别的菜干什么都可以。”

县城里买什么都是上头的配量,超出了买不到只能想办法,还有些人饿得狠了也敢跑黑市。

朱娇娇家是不大想卖存粮了,但是其他家的估计是不嫌弃卖些红薯土豆玉米的。

朱立勤先上门找的亲两个同父同母的兄弟,也没敢叫他们卖太多, 毕竟还得保住自家的口粮。

事情一开了口子就撕大了, 朱立勤只找了自家两个嫡亲的兄弟,可嫡亲的兄弟还有亲戚呢。

朱立勤不得不还是找上了大队长把事情给说了,他担心有人为了钱死命卖存粮就不要自家的命了。

“你这事。”大队长听了也有些恼怒, “开了口子了他们那里忍得住?”

朱立勤也只好苦笑,“想着红薯这些的东西大家都存的不少,好歹能换点钱。”

“收成不好大家都慌着呢,以为红薯产量大,哼,再大没有水也长不出来啊,我看他们想的太好了。”

大队长还是压的住事情的,硬逼着社员们把卖出的数量往下压低了,“就死想着只做着一锤子买卖?有了关系还怕以后卖不成?要钱你们也得把自己的口盘到了先。”

诸如蘑菇这些东西大队长则没有压数了,毕竟家家户户的蘑菇房都一直开着呢,这个用水量少得很,产量还不错的,就不用压着了。

赵专家买的数量大了也就没让生产队的牛车去送货了,反而是叫了大卡车进了村把东西给拉走了,虽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进来拉走的,但这事也瞒不住太多人,大家只不提这事罢了。

反而这件事情让大家尝到了甜头,只把家里的边边角角一个都没有落掉,全部都种满了红薯,就是朱娇娇家的前院也只留下了水井周边及旁边的一条小道直通堂屋,其他的地全部都给挖了种红薯。

这前院多多少少也有几分地,侍弄的好的话也能有个一两千的产量。

然后屋后的坡地上还是在果林里套种了一些花生黄豆,黄豆不管是发豆芽还是做豆腐都是极好的。

秋季搞双抢的时候队里种的那点水稻再怎么精心侍弄,顶着烈日当空一勺一勺的浇水,最后那收成还不够交公粮的数,只有红薯等一些耐旱的东西收成还有点。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