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处境,纵然他没有耳闻,却也能猜测一二,目前应该有很多人对他避之唯恐不及,大家都害怕恐惧他。但现在他却现身大兴村,是大兴村这个村子比较包容呢还是他们之间有某种联系?他可没忘记韩惠竹钟树鸿倒霉,也挺符合大兴村某些人的利益的。
临走前,他不着痕迹地朝周徽嵐高煦魏教授的方向看了一眼。
这小小的大兴村真是卧虎藏龙啊,有周徽嵐这样的人在,何愁不兴?不仅自己有本事,还能吸引朋友来帮助自己,这是他们周氏之幸,大兴村之幸。
杨天的目光再次落到黄绪宁身上,思忖着他与大兴村的关系,他仿佛看到了某种雏形,这就有意思了。
黄绪宁在一旁奋笔疾书,他努力地将他刚才所见所闻完整地记下来。他全副心神都放在上面,对周遭来人充耳不闻漠不关心。
等改革开放之后,九零年特别是新世纪初人们下海挣到钱了,读书无用论真正盛行。
当时的黄绪宁忆起今天这一幕,心中很有触动,他引用了周徽嵐的话,写下了一篇警世名篇。
因为这篇文章观点独到新颖,如同一股清流,和时下主流对冲,迅速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更主要的一点是,文章中提到了周徽嵐,那时的周徽嵐已经是中科院的院士了,并在生物基因以及农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很受世人尊敬。
周院士做事高低,为人低调,除了早期她成名时因为她的经历轰动一时,后来一直都很低调。
黄绪宁引用了她的话,让大家对她的了解又多了几分,他们没想到周徽嵐那时就已经那么重视教育了。并且因为黄绪宁详细地描述了当年她劝学的经过,大家这才了解到当时还未上大学的她文化底蕴已经很高了,因为那样一番话,没有一定的学识和认知是说不出来的。
还有就是,那篇文章也证实了她的正确性,读书是有用的。因为文章中提到的周双已经在名牌大学中毕业多年,并在周徽嵐的实验室中,担任着要职,带领团队攻克着重大项目,并取得了相关的成就。
那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共鸣,有理有据,因果循环,当为警世名篇。
而黄绪宁本人也因此受益匪浅。
周双的事解决了,大家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周家,毕竟周家明明有客至,他们也不至于那么没眼色。
很快,人就走得差不多了。
至于黄绪宁,他还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状态中,周徽嵐没让上前打扰,而是领着高煦和魏教授去了别处。
第90章
农村人爱凑热闹,从周徽嵐家离开的人中不仅仅有周氏一族的人,还有吴氏一族和王氏等小姓氏的人。那么热闹的事,他们虽然进不去她家,但他们可以趴在院墙上看或者站在外面听啊。
这一听就不得了,这些人回去之后分别趁着众人都在开了个小会。
“今天周惠兰和另外两个金陵大学的教授说的话你们都听见了吧?”王氏族长说,“俗话说上屋教子下屋精,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是不会教孩子,但周氏那边有人会,我们只能蹭着听了。周惠兰的话连金陵大学的教授都赞同,就说明人家说得有道理。你们回去都和孩子说说!”
“族长,不是我们不想说,而是我们脑子笨,她说的话和那两位教授的话我们压根就没记住多少。”
这话可说到了大家伙的心坎里了,不是他们不愿意和孩子说,而是说不来。这时就有人羡慕今天有孩子去听了现场的人了。
王氏族长挥挥,“记不住也没事,多叮嘱家里的孩子念书,让孩子们看看周双他们是怎么做的。”说完就让大家伙都散了。
吴氏那边也是同样的情形,不过相对而言,吴氏这回来凑热闹的人数要相对少一些,而且气氛也要沉重一些。
“我想念以前的时候。”
以前什么时候?当然是周氏吴氏没有闹得这么僵的时候了。
“如果能生在周氏,那该有多好。”
领导决策层高瞻远瞩,能力强悍,他们这些做族人的只需听话,然后紧跟着他们的步伐就行了。
说了两句,大家哀声叹气了一番,都没了讨论的兴致,最后各自散去了。
那厢周徽嵐完全不知道王氏和吴氏那些人的想法,此时她正领着魏教授和高煦在院子里漫步。
这天气也不热,春光明媚的,在院子里比呆在屋里舒服。
“魏教授,你怎么知道我需要推荐信的?”周徽嵐在前面引道,魏教授和高煦跟在后面。
魏教授问她,“你认识姚禄吗?”
周徽嵐疑惑,“姚禄?”周思恬的信中有提起过姚教授主动提及愿意为她提供推荐信的事,会是他吗?
“京城大学生物工程学博士导师。”
“你是说姚教授?”
“咱们说的应该是同一个人,不过,你们真的认识啊?”魏教授想不通啊,他师兄近年来都不怎么出京,周惠兰的情况他也了解一些,他不明白两人怎么就有了交集了?天知道他家师兄给他打电话让他帮忙,当他得知要帮的人是周惠兰时,他有多吃惊。
周徽嵐笑笑,“不过是神交已久罢了。”多了没说。
魏教授感叹,“这世界真小,我是昨天才知道你们认识的。”
因周徽嵐走在前面,后面高煦是坐在轮椅上的,所以一路上高煦轮椅的必经之路的石子被她有意无意地踢开。
注意到这个小细节,魏教授认真地道,“小周是个文化人。”
去年,她在这一片墙根下栽种了一行蔷薇花,如今它们已经爬满了整片墙壁了。
她随手摘下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笑道,“你们才是文化人呢。我只有高中文凭,哪算什么文化人?”
“不,你错了。”魏教授很认真地说道,“真正有文化的人,都有着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而非仅仅单指学历高低。”
魏教授这时不忘扯上高煦,“高教授,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他现在是越看越觉得两人登对。
周徽嵐跟着看了过去,眼泪流转,目光潋滟。
两人目光相对,高煦忍不住先垂下眼睑,脑海里控制不住地生起一念,她的眼睛真美……
“你说的是对的。”他认识周徽嵐日久,比魏老头更清楚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周徽嵐微微一笑,“魏教授是来给我送推荐信的,那么你呢,高教授?”
那上场的尾音,高煦只觉得她的声音如羽毛一般,丝丝缠缠,入耳之后,挠得人心痒痒,他轻了轻嗓子,“我来是有件事要和你说。”其实就是西北军区那边需要提供大棚蔬菜一事,其实他当时可以在火车上和她说的,但那次摔倒事件之后,两人在同一车厢,总让他心烦意乱,就没想起这事来。
周徽嵐一脸微讶,“昨天在车上你怎么不说?”
“当时我忘了。”高煦努力地绷紧了自己。
他说这话时,周徽嵐莫名像是看到了他的狼狈,忍不住眉眼含笑,“那好吧,你有事就说吧。”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和宠溺。
魏教授在一旁,是越看他俩越有戏。
周徽嵐注意到太阳有点大了,加上要谈事情,于是就邀请他们移步客厅,在客厅商谈。
近日,所有的报社都很应景地报道了以春耕为重点的时事轶事。
治化市第三报社也不例外,这一期的主版标题就是:春耕忙,打田机显神威逞能。
这是黄绪宁在大兴村发现打田机后,对此做了一篇跟踪报道。
文章详细阐述了笔者在仪水县大兴村的所见所闻,既赞美了大兴村这些农民朋友的勤劳朴实,还赞美了他们与时俱进,懂得利用打田机这样先进的机械辅助种地,又突出了打田机这样的机械种地的优点。甚至他还拿到了打田机工作效率的详细数据,与往年耕牛整地做了对比,发现无论是在效率还是效果上,打田机都优越于耕牛。并且文章里还配了一张已经打过的田和没打过的田的对比图,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
黄绪宁这篇最新的报道不仅被第三报社所录用,并且还被省报转载。
一时间,省内省外都知道了苏省农业的蓬勃发展,知道苏省有个名叫打田机的先进的种地机械,并且苏省的农村都已经有人用上了打田机来整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