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宁是德森中学派来支教的,说明这个小杨村中,肯定有需要被“特殊教导”的孩子。但竹宁很难确定这里的大人是否知晓鬼怪,便没有说尸体抓人的事。
“刚才我想穿过花生地去小学,不小心踩到了小孩子的手。”竹宁避重就轻地说道,“我以为这里发生了什么不好的案件,就……”
村长脸色很不好,周围村民的目光更是有些凶。
村长:“孙家的娃儿十几天前摔到沟里头,脑壳磕在石头上死了,你把尸体刨出来做啥子?”
从花生地旁土屋里跑过来的两口子,看到这情景更是不干了,男人撸起袖子威胁着上前:
“还是城里来的老师,就这么没得规矩?晓得什么叫入土为安噻?”
竹宁:“在……花生地里入土为安?”
原本按照刚才的势头,竹宁要是怂了吧唧使劲道歉,他这个刨尸的外乡人非得被打一通扔出村。但这话一出,那男人的气势瞬间就矮了一大截:“少打胡乱说!这……这是……”
竹宁:“连墓碑也没有。”
村长连忙上来打圆场:“误会一场,竹老师也不是故意的,谁叫这几天下雨,冲了泥土,大家都散了,散了吧!”
村民们在村长的吆喝下,乌央乌央地散了,回家继续吃饭。
这时候,那小孩子的手无力地垂了下去,不再去抓竹宁的脚腕,天很黑又没人故意用手电去照小孩子的尸体,在场没人看到这一幕。--
经过村长的调节,虽然还是没说死孩子为什么埋花生地里,但是他带竹宁去刘家两口子的土屋中,翻出了十几天前,县医院的收费单和死亡证明。
孩子叫孙小磊,当时确实送医院了,但是出村的路难走,没坚持到,送到县医院走了个简单地抢救流程,就宣布死亡了。
这确实出乎竹宁意料,但事情也算已经解释清楚,没有人试图谋杀谁,孙家两口子悻悻地看着竹宁,碍于村长从中调解也没说什么。
竹宁将死亡证明和收费单地还给孙家两口子,同时开口问道:“小磊出事的时候,有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
--
孙家两口子神色变了变,男人的目光一下子变得非常不善,充满了怒火:“瞎说八道什么,我家娃儿在沟里摔死了,又不是其他什么的!”
竹宁静静看着孙家两口子:“那为什么我路过的时候,小磊会从土里伸手抓我?”
孙家男人的瞳孔骤然紧缩,而后彻底暴怒起来,抄起地上的暖瓶就要砸人,孙家女人也哭喊着发出一连串的咒骂!
村长一看大事不好,连忙连喊带骂在中间拦架,把竹宁推出了屋子。
“竹老师,你是来交娃儿识字的,不是来闹事的……”
村长絮絮叨叨一路,竹宁也敷衍地听了,他并没有错过孙家两口子眼中一闪而过的恐惧,他们方才的暴怒,是在掩盖着什么。
小杨村中的事,绝不简单。
而后,村长亲自把竹宁带到了缓坡上的小杨村小学,这里一共三间瓦房,老师的住所是依附在教室旁边的小屋,村长拿钥匙打开小屋屋门的时候,里面的床铺上睡过人的被子还没收拾,屋中有很多私人物品没有拿走。
村长十分不好意思:“这是之前徐老师留下的,他几天前晚上到峡谷那儿散步,不小心摔了一跤,人没了……我这几天忙忘了,东西没叫人收拾。”
又是摔死的?
没通知家属?
遗物随便摆在这里?
村长这话一听就有问题,但竹宁只是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表示他住在这里没有问题。
村长走后,竹宁绕着这几间瓦房组成的“小学”绕了一圈,从教室里的桌椅来看,这里的学生目测不超过20个,可能也不分年级。
这些孩子中至少有一个会与众不同,需要德森外派教师的特殊教育,但显然不包括刚刚爬上小学围墙的那群婴儿似的东西。
他是支教老师,不是胎教老师。
竹宁坐在小屋中想了半天,也没想出这奇怪的小杨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竹宁赶了两天路有些累,但是却一点点睡意也没有。这也正常,在一屋子遗物中能睡着就怪了。
他看了看表,现在是晚上12点,村内一片安静,所有人都睡了,这里没有空气污染,天空非常明澈,银白色的月光挥洒而下,照在低矮的围墙墙头……上面好几个婴儿似的东西,正手脚并用地攀爬翻过围墙。
竹宁一跃而起,踹门冲了出去,到围墙边一看,上面什么也没有,虽然围墙不高,只有一米八左右,但竹宁还是翻不过去,他能听到外面窸窸窣窣的响动,但只能朝相反方向的院门跑去。
等竹宁绕出围墙,外面也什么都没了。
竹宁垂头丧气回了屋子,搬了个小马扎坐在门后,时刻准备着。那花生地里的小孩不会动也就算了,但墙上的这些可是实打实在哪儿爬,竹宁不信他抓不住一只能动的!
“嘻嘻嘻……”
一阵熟悉的孩童的笑声从墙外传来,正式那十几天前在沟里摔死的小磊,竹宁紧张地屏息等待,几秒钟之后,两只惨白的小手真的扒上了墙头,
然而就在那脑袋缺了一大块的,笑嘻嘻的小男孩刚一露头的时候,他眼尖地看到了埋伏在门后的竹宁,松手的一下子不见了踪影。
竹宁就这么一边复习小学数学、英语和语文,一边和屋外的“孩子们”对峙着。
直到凌晨四点,精疲力尽的竹宁败下阵来,放弃了抓小孩的打算,撤了床上的床单被罩褥子,合衣躺下睡着了。
然而,外面隔三差五地就会传来孩子们咯咯的笑声,婴儿咿咿呀呀的低语,是不是还扔进来个小石头,砰的砸在玻璃上后,小孩子又嬉笑着跑开……
第二天,竹宁顶着巨大的黑眼圈,站在教室里,等着小杨村的孩子们来上课。
等到早上八点,陆陆续续来了二十个孩子,从5岁到11岁不等,15个男孩子,但只有5个女孩子。
孩子们很有礼貌,进门会鞠躬问老师好,而后睁着好奇的大眼睛打量着竹宁。
其中有几个孩子还背着装猪草的箩筐,应该是准备在上下学的路上,摘好猪草带回家。
看到这些听话可爱的孩子,竹宁的孩童恐惧症减轻了一大半,他先是做了自我介绍,而后按照年龄把孩子们分成了两组,分别坐在教室的左边和右边。
竹宁给大一些的孩子,发下了摸底测试的小卷子,都是些语数外基础知识,让他们先答题,而后开始教小一点的孩子们认字,等课堂过半后再换着边教。
就在竹宁在左边的黑板上写下“千里迢迢”几个字,小一点的孩子们开始稀稀拉拉地读“千里朝朝”的时候,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小心翼翼推开了教室,低着头往里走,但却望着分开了的座位不知道选哪边。
竹宁叫住小女孩:“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小红,”小女孩有些害怕,头更低了:“老师,对不起,我不应该迟到。”
“小红你抬起头来,别害怕。”竹宁轻声问道:“有人打你了?”
尽管这个小女孩低着头,但竹宁还是能隐约看到她脸上的青肿和血迹。小女孩不说话,也不抬头。
但底下小一点的孩子们坐不住了,叽叽喳喳地说道:“老师,红红的舅舅舅妈喝酒,还打人!”
“他们说红红是个坏娃子。”
“我爸爸妈妈不让我和红红玩。”
竹宁没办法,只好放下粉笔走下讲台,轻扶着红红的书包,把她带到了小班这边后面空着的座位上。
之后,竹宁放弃了继续教千里迢迢,准备活跃活跃气氛,和孩子们认识一下,他转身用板擦擦着黑板上写好的几个成语,“大班的同学继续写,小班的同学们,一会儿你们一人问老师一个问题好不好?”
小班的孩子们稚声稚气,拖长了声音:“好——”
有的孩子等不及,没等竹宁转过身就直接开始问了起来,无数问题吵吵嚷嚷混杂在一起,教室顿时欢闹起来。
“老师,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你知道徐老师到哪里去了么?”
“老师,你晚上为什么不睡觉,总要坐在门口呀?”
竹宁心里咯噔一下,猛然转身看向嘻嘻哈哈的孩子们:“刚刚是谁问的最后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