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我再捉住你!不过,等新产品发布后,也许我就用不着你了。”
那个人龇牙咧嘴的叫嚣着。
《某人夏洛特》
兰尼诺特离开了,夏诺特再也看不见他。
只剩下我自己,也许以后在这个房间中,还会有别人。
坠入河中吧,也许那里有一艘船。
直接去死亡国度吧,没必要见面了。
诗歌稿件丢下窗户,一切都结束了。
(结束)
老师,这首作品让我困惑了许久,我无法了解这首作品所表达的真正意义。直到我和同事们破译了更多光脑存储信息,才最终发现这首虚拟作品背后可能存在的真相。在4684年,克拉星球曾经爆发过一起离奇事件,大量性爱仿生人在同一周集体自杀,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件在当时受到整个人类联盟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集体诉讼,最后裁定为工业产品同批次的质量问题。所有的人类买主都获得了公司赔偿,这件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逐渐开始梳理关于“仿真人”这一群体在当时社会的存在现状。最开始,仿真人只用作军事用途,后来随着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周期的缩短,逐渐扩展到民用领域。这种残忍的虐待行为持续了近千年,直到解放运动让这种行为暂时得到控制。
在那一时期,通过基因编程手段设计性爱仿生人,曾成为多家生物公司的主营业务。通过这种市场化的行为,仿生人相貌和生殖器官更符合客户期望标准,智力被刻意降低,而使用寿命也被普遍限制。有些公司甚至通过基因混合,创造出新型仿真人,比如拥有野兽耳朵,鱼尾等特定部件,骨骼化石能够证明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
我们如今已经无法理解将仿生人视作商品的举动,可在那个时期这是一种正常的商业交易行为。根据星际法律的规定,仿生人等由人类细胞为基础所诞生的实验室产物,并不想有作为人类的基本权利,也不认为有相当于人类的认知水品。他们被称作‘没有灵魂的玩具’,被用于各种危险环境中。
在考古发现中,曾发掘出专门回收仿真人的公司遗址。在那个时期,仿真人的待遇真糟糕,有些公司为降低成本,选择违规火化或者使用粒子炮。一旦被主人抛弃,最终结局都是被处死并集体销毁。从多具残骸中,我们能够检测出被虐杀的痕迹。老师,那场景真是惨不忍睹,我们使用机械装甲清理了整整六个地球月,是这次考古发掘中我最不愿意回想起来的部分。
说回到这篇文学作品本身,通过查阅了作者生平信息,我们发现他在地球历47世纪曾经生活在克拉星球附近,那次时间可能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说来奇怪,作为一位画家,他的作品虽然存世不少,却大部分未曾离开人物肖像的题材。他的成名作《某人夏洛特》,被普遍认为是对沃特豪斯在19世纪名画《夏洛特夫人》的致敬。在他的画作中,夏诺特夫人的形象更偏向于男性化,却同样带着受难和受苦的意味。我们的研究普遍认为,他的画作属于“艺术之爱”运动的代表作,可能主要为支持仿真人维权活动。这种结论充满着争议,因为作家本人从未在公开场合表露过自己对于仿真人问题的倾向,以至于也有学派认为他的“艺术之爱”仅仅代表着艺术家们对于军部独裁政权的不满,在通过艺术形式对新成立的自由人类联盟表示支持。
我们并不了解,为何他会在自己的光脑中保存这篇文学作品。根据我们对光脑的定义,这种物品主要同人类墓葬文化相关,是保留逝者生前重要回忆的凭证。为什么这位画家不选择保留自己的画作,反而选择保存这篇并不算出彩的文学作品呢?这篇文学作品描述了某位性爱仿真人不幸的一生,是常见的题材,在同时期文学创作中不乏佳品。如果是欣赏这份文学作品,那未免也太过牵强了。考虑到光脑在该星球的昂贵的售价,我们很难理解光脑主人为何会单独保存这一件平庸的模仿作品,这看起来毫无必要。
通过对于情绪因子的提取,我们发现作者在此作品中投入了大量的愧疚之情。这也让我们感到困惑,因为根据当时的记录,这位画家并没有拥有过任何登记过的仿真人,他在理论并上不会对这群体产生如此高层次的共情。当然,很可能我们并未能挖掘出这位画家真实的那面,这一切都是历史中未解的谜团,只能等待未来新的考古发现。
通过对于文字比对的分析,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惊人发现。该作品并不是原稿,而是画家对于原有文字的誊录版本。通过对于光脑其他部分的破解,我们发现了录入时间更早的作品,那份被记录在叶片上的诗歌(n47839号文物)。这份作品保存现状并不好,上面存在着水渍和泥土残留物,由于被记录在某些植物的叶片上,上面能够看到指甲的抓痕。这一行为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原作者生活在一个创作环境恶劣的地区,植物叶片是他仅能获得的材料。相比较同时期的人类,仿生人的生活状态更符合作品中的描述。
为此,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这并不是由画家本人撰写的诗歌,而是由同时期某位仿真人根据个人经历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这首仿诗词中,“月亮”, “光线”, “镜子”代表着囚禁仿真人所使用的安保措施,而“兰尼诺特骑士”可能代表着对于爱情和恋人的思慕。“诅咒”和“那个人”的使用能反映出作者对于人类的愤慨。
如果是这样,那这会是了不起的发现,这将是我们在克拉星球所发现的唯一由仿真人所创作的47世纪文学作品。这项发现会证明,至少在47世纪,仿真人就已经具备同人类具有相似的智力水平和创作能力,他们拥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并不是商家所宣传的‘无自我意识’的商品。这会让仿真人的定义得到彻底改变,毕竟即使在现在,银河系中依旧有边缘星球政府将这些人类视作商品,拒绝给予同等权利。
同团队中库恩研究员提出了另一个假设:这篇文章可能并不是虚拟文学作品,有可能一种名为“日记”的记录形式。如果此假设成立,那我们所看到作品,代表着某位仿真人同时期真实的生活。
这种可能性在理论上是存在的,可是依旧无法解决我们最开始的困惑。仿真人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到《夏洛特夫人》这幅19世纪艺术作品?如果这真是由仿真人创作,那这位仿真人所拥有的学识水平同他的背景并不符合。
这让我们毫无头绪。毕竟在当时星球上,除了专业艺术家和研究人员,很少人会主动了解19世纪艺术作品。作为长期被囚禁在密闭场所的仿真人,他又是如何得知《夏洛特夫人》这幅作品的存在?并且,他也对诗歌这种载体明显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种知识储备又是从何而来?
这不仅让我猜测,“画家荣辟”和这位“某人夏诺特”,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而“画家荣辟”所创作的人物肖像画,模特原型来自于真实的“某人夏诺特”。“画家荣辟”本人,便是作品中骑士的原型。两者可能偶然结识,最终因某些不明原因而结束交流。
如果猜测被证实,那这单一事件是否和发生在同时期的仿真人集体自杀有关?仿真人之间存在记忆遗存,如果“某人夏洛特”曾被回收,就不能排除情绪因子对后续克隆人所产生的思维影响。那些依靠细胞诞生的仿真人,很可能受到“某人夏洛特”的情绪干扰,最终在混乱下结束生命。
但是,这个话题太具有争议性。一切只是我们的主观猜测,无法进行举证。如果植物叶片上有残存的DNA,或许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基因溯源,但这需要长久的工作,目前无法实现。
以上这便是克拉星球考古研究实践的主要成果,期待同您的见面。
***
触手外星人:“整理文献好难,想睡觉。”
前辈外星人:(默默帮他整理好了材料,还悄悄帮他盖好了小被子)
【1】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 John William 被认为是拉斐尔前派风格的画家。沃特豪斯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夏洛特夫人》(1883),《圣女厄拉里阿》(1885)、《尤利西斯和塞壬》(1891),《无情的美丽夫人》(1893),《许拉斯和水仙们》(1896),《人鱼》(1901)以及《埃蔻和那喀索斯》(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