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觉得殿里有些闷,出来走走”只是想见你了,这句话却是怎么也不好说出口。
“曹哥哥,你刚刚吹的真好听”
“多谢公主夸赞,其实臣有一曲《清平乐》想为公主演奏,只为公主一人”只为徽柔一人
看着眼前曹哥哥温柔俊朗的脸庞,徽柔有些害羞“曹哥哥,我想听,我想听你为我演奏”
演奏完,徽柔不知为何有些伤感,有一种冲动,想和曹评合奏的冲动,那一定是很美好的事情。
“公主可想与臣泛舟同游”
“曹哥哥,我愿意”
只要是你,我都愿意。
☆、第六章
括号部分为原著内容,非本人所写
舟上的两个人,此时是无声胜有声,虽都未说话,但却又懂彼此,安静却也温馨。
这时,只听见徽柔肚子传来“咕咕”声,惹得徽柔有些脸红,‘早知道找曹哥哥之前先吃点儿点心垫垫肚子好了,也不会像现在这般在曹哥哥面前丢脸’。
见徽柔尴尬,我也只能憋住笑意,从腰间荷包中取出提早准备的糕点,“公主,臣这里有些点心,公主吃一些吧”
而徽柔听见曹评的话虽然有些心动,却也不想在心上人面前吃糕点破坏了形象“曹哥哥,我不饿,我吃过了,肚子可能是太饱了才叫的”,此时的徽柔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说完才发觉自己说了傻话,哪有吃饱了叫的。
听到徽柔说的话,我实在是忍不住了,便笑出了声,看着眼前羞愤的小姑娘,又忍了回去“公主,臣饿了,你可以陪臣吃一点儿吗,公主不吃,臣也不敢吃”
徽柔本就聪明,又怎会不知曹评的心意,心下感动,便笑着接过来,将一块糕点掰成两半,将其中一块递给曹评。两人看着对方,笑着吃了下去。
其实,糕点不止一块,两个人倒也不必如此,但此时的徽柔实在想不来那么多,少女的心思谁又知道呢,她现在只想和眼前人分享手中的糕点。
-------吃完糕点后的一段时间-------
此刻,因公主迟迟未归而担心寻来的怀吉,看见了眼前美好的画面,(池上清波动,一叶扁舟自荷莲垂杨处划出,激起的微澜揉碎了水中华灯金碧光影,轻悠悠地推那小舟游至水中央。
舟上有两人。舟头坐着一位少女,处于舟尾的则是名少年。那少年闲把木棹,一壁徐徐拨水,一壁扬声唱道:“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唱至这里,他轻俯身,自水中托起一盏宫人所放的莲花状小水灯,微笑着递给面前少女,然后接着上阕唱:“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月下烟敛澄波渺,那少年独倚兰棹,清歌缥缈,十四五岁光景,却已是剑眉星目,楚楚风流年少)。
而少女含羞带怯地接过花灯,看着眼前风姿绰约的少年郎,当灯光映在她的面容上,可以看到眼神里隐藏不住的情意,从前心里只有吃喝玩乐的公主心里也有了特别的人了,看着眼前美好的一幕,怀吉心里很欣慰,公主长大了。怀吉默默地守在这里,找借口将路过的人都调走了,以便小姑娘能和心上人多相处,多开心一会儿。
片刻之后,看到曹评将舟划到了岸边,扶着公主上岸,怀吉才现身,装作才找到公主的样子,道:“公主,该回去了。”看着公主不舍地与曹公子告别的样子,只觉得可爱有趣,曹公子怕也是如此。
与曹公子分别后沉默的公主停了下来,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认真的公主,“怀吉,我想学箜篌,我想和曹哥哥一起合奏”,在那一瞬间有些愣了,回过神后,便笑出了声(此刻的怀吉发出了鹅叫)
第一次如此认真的徽柔很不满意怀吉的表现“我是认真的,我想为曹哥哥,为我自己努力一下”看着眼前坚定的公主,我也认真了起来
“那公主便放手去做吧,我会向官家与娘娘传达公主的意思”
真好,当初的小公主长大了,有了想为之努力的人。公主若与曹公子那般的风流人物喜结连理,想来定会是大宋最快乐的姑娘。
☆、第七章
大朝会过后,征得爹爹和娘娘的同意,徽柔便开始学习箜篌,起初,所有人包括苗娘子都认为她像以前一样,是一时兴起,断定了她不会坚持下去。
可过了一段时日,众人发现了一向吃不得苦的徽柔不仅坚持了下去,还很是刻苦,连累都不曾喊过。这让官家和苗娘子连连称奇,感慨着徽柔长大了。
只有怀吉知道,公主其实很聪明,以前不是不能做,只是不想做,现在公主有了动力,心里念着能与曹公子合奏一曲,便也不觉得累了。
每年元旦契丹使者到阙,都会经历一套熟悉的流程,其中有一项便是两边各派人比骑射,往年大多是曹佾,如今曹佾年纪渐长,今年很有可能是曹评了。
得到小道消息的徽柔蠢蠢欲动,曹评毕竟是男子,不可能经常入宫,两人许久未见了,情窦初开的徽柔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个见面的机会,便央求爹爹带她见见世面,一番撒娇恳求后,也算得偿所愿了。
曹佾长子曹评性喜文史,书有楷法,尤善射,左右手如一,夜或灭烛能中(百度参考资料)宫中也有所耳闻,后宫女子多数不得官家宠爱,很是无聊,这些传进宫的趣事倒也成了后宫女子最爱讨论的事了。
燕射当日,徽柔便早早登上楼阁,探头找寻她心里的小郎君,两人虽未明说,但也是心意相通。须臾,契丹使者与大宋伴射之臣相继入场,最前面便是曹佾,身后的则是徽柔心心念念的曹哥哥。
只见曹评头裹青色头巾,身穿白色青缘窄衣,系束带,着乌靴。容颜显得更为白皙俊美,镇定自若的神态让人信赖,一身骑射装束竟被他穿出了文士衣冠的雅致。(此段为原著描写曹佾的,我就用来写曹评了),翩翩少年惹得在场女子都红了脸颊。
此时,被关注的少年好像不经意似的回过头,向楼阁望了一眼,这一眼引起了女子们又一轮的躁动,纷纷谈论他是在看谁。
而一旁默不作声的徽柔却是脸红了,她知道曹评是在看她,场内的曹评确信徽柔是明白的,两个人相处的时间很少,却像相守一生的夫妻那样默契。(都是闷声做大事的人)
☆、第八章
楼阁的女子们此刻是其乐融融了,而场内却是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个时代的人都知道大宋重文轻武,像欧阳修,范仲淹这样的文人雅士很多,但善骑射的武将确实不太好找,契丹却是与大宋相反。
两方实力并不对等,这是显而易见的。
任何一个识趣的人都不会特意提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识趣的,可能每个时代最不缺少的就是杠精吧。眼前的契(杠)丹(精)使者便是铁了心要让大宋难堪啊。
--------
如前世一般,契丹派出了萧桤,并点名了十三团练应战,看着眼前嚣张的契丹人,我依旧用契丹语为十三团练解围,并提出请缨代其应战。接下来我如前世一样赢了第一局比赛,并以蒙眼射雁结束了第二场比赛,看着眼前不甘心的契丹使者,只觉得好笑,“承让”。
虽然最终说是各胜一局,打成平手,但两方都知道是曹评占了上风。官家大悦,高兴之余竟许了曹评一个承诺,只要不过分的都可以。话音刚落,官家就有些后悔,但看见曹评已经谢恩,最终也没有说什么。心里也觉得曹评不会提出过分的要求,毕竟以曹家的地位,实力,应该不会缺什么。
他并不知道,曹评以前确实什么也不求,但现在倒是缺了一个娘子,心心念念的就是官家最宝贝的女儿。
☆、第九章
大出风采的曹评面对众人的欢呼称赞,也只是微笑,并没有骄傲。其他人看到也不禁在心里感叹着,好一个不骄不躁的翩翩公子,有女儿的大臣也起了一些别样的心思。
其实曹评并不是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是他想得到的是他心里人的称赞。
想到这里的曹评向楼阁里,小姑娘所在的位置望了一眼,而小姑娘此刻也在望着他,两人目光交汇的那一刻,心跳仿佛都慢了半拍。这一瞬间,真的是应了那句“确认过眼神,遇上了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