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珍点头说可以:“可以!”
汤姆听她这么说,绽开了大大的笑容。他是公司北美区的运营副总裁,主管美国和加拿大的七家工厂的运营。他在自上而下推进这种源自于日本车企的改进模式,在他的两本著作中也可以见到成果。
巧珍和林伟一起跟着汤姆去了培训室,里面坐着四五十个人。讲台前的一喂四十多岁的东方人过来,听汤姆介绍说:“这位是岩西先生,是我们北美区的卓越经营经理,之前是TY的制造经理。”
TY是一家日本车企,精益思想就是起源于日本车企。日本员工很难挖,尤其是这一块的专家。
简单打了招呼,林伟边上找了个位子坐下。巧珍站在汤姆身边,听汤姆向参加培训的管理人员介绍:“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Jane Lin,我的企业管理研究的项目的合作伙伴之一。《XXX》中文版的翻译人之一,LS江城的副总经理,是她改变了我对中国刻板的印象,那个地方是如此地生机勃勃,而且有很多的理念被他们同步引进,让她给大家来讲述,他们在中国进行的一系列改变。你会发现,他们上管理改进上做得并不比我们少!”
“岩西桑,麻烦放一下录像!”
录像出来是江城的景象,然后镜头切换到江城CW,江超出现了,他在里面介绍一些情况,巧珍环视一帮子金发碧眼的老外里,还有另外一张东方面孔,那位号称要教她的洪哲,巧珍的眼光停留在了他脸上。
洪哲看到林巧珍夫妻被汤姆带进来的时候,脸色已经很不好了,刚开始他不知道林巧珍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不过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可笑的是之前自己还妄图要教她那本书。
录像停下,巧珍开始开口:“今天我是来找Tom帮我解释一个问题点的。没想到他邀请我来给各位讲一下中国这里的一些实践。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Tom和Jefferson教授的作品,作为一个行业从业者,被这部作品给吸引,我冒昧地给两位发邮件……”
巧珍在初步介绍了自己怎么认识两位作者的历程,开始根据刚才播放的录像,拿起了白板笔在白板上,把自己怎么解决困惑,怎么形成思路,做了什么样的改进,一边讲一边罗列出来。
林巧珍的英语带着伦敦腔:“持续改进这块不能进入误区。不能为了改进而改进。比如说,你家到公司只有一英里的距离,你想要买一辆自行车代步。然后你想自行车不够有气派,还是汽车更好。所以你去买了汽车。当然汽车比自行车要气派,但是自行车比汽车更经济,更合适。我们始终要记住,我们的改进是为了减少浪费,而不是为了心里看上去更好……”
她的一手漂亮的书写体,加上清晰的思路,讲课还挺有趣,让很多人听得有些入迷,说完之后问:“我讲完了,有什么问题吗?”
“听上去,好像很不错!我想问,你们生产的车子,能往前开吗?会不会两个轮子掉下来?”一个白人男人问她。
汤姆脸色立马变了,他站起来,巧珍手肘靠在讲台上:“你从事汽车行业多少年?”
“十二年!”
“什么部门的?具体职位!”
“质量部经理。”那个人笑地很不以为然。
巧珍低头笑了笑:“非常好,螺栓是车轮紧固的重要部件,对车轮会不会掉下来,起决定性作用。美国的标准是SAEJ1102,我们来聊聊这个标准?”
哪个人会把一个细类的质量标准,里面的细节能如数家珍?偏偏CW江城的质量文件是她翻译的,后来国内标准起草的时候,她又被公司推荐去参与乘用车质量标准的研讨会,参考了德国,美国,日本的标准进行了讨论,她来了这里对于自己行业的标准,尤其是在参观了FE的第一工厂之后,她更是去查找了这些文件,细细梳理过,加上记忆力又好,所以即便是车轮紧固件的标准阐述起来比这位质量经理跟清楚地多。
这位质量经理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当然不可能记住那么多的细节,巧珍问他:“要不你去拿一份标准来?”
等他让人拿了标准过来,巧珍圈起一个数据,对他说:“你核对一下,我有没有说错?”
自然不可能出错,七八个数据完全一致,巧珍指着白板:“你看,我作为一个中德合资公司的综合管理人员,对你们美国的质量标准都清清楚楚。而你作为一个美国车企的质量经理,居然对美国质量标准一知半解,让我很替你们工厂出产的车子的车轮担心!”
巧珍盯着他看,那位经理脸一阵红一阵白,转头看向那位洪哲:“是你们中国人自己说的!”
“嘿!”巧珍过去敲敲他身边的桌子,“哥们,那你问问他,到美国之前是从事什么行业的吗?来美国之后从事这个行业多少年?”
那位质量经理盯着洪哲看,巧珍走过去低头问洪哲:“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洪哲身上,洪哲低着头:“化工!六年。”
巧珍微微一笑,退回了讲台那里,看向那位质量经理:“我八三年开始接触德国CW的人,我经历过……巧珍简略的叙述一下自己的经历,“你愿意相信一个中国的行内人,还是一个在出国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汽车制造的人跟你说的中国汽车的现状?”
“你知道中国的产品质量真的很差……”
巧珍抱起手臂:“我不了解其他行业,不予置评。对于我们这个行业,合资工厂的产品,我们严格执行标准。我曾经跟我的德国的同事争论过,德国制造曾经是令人屈辱的字眼,但是现在成为工艺卓越的代表,日本的汽车跑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上。质量是有标准可以参考的,如果你怀疑,请你拿出证据和你专业能力来!谢谢!”
在汤姆面前丝毫不给这位质量经理面子,巧珍环视一周:“还有其他问题吗?”
因为巧珍的这一出,其他人的问题温和地多了。后面的一个人站在来提问:“江城汽车的管理人员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年轻漂亮的女性吗?”
听到这样的话,巧珍看向这个提问的人:“听到这样的赞美,我很开心。不过汽车行业不是拍电影的,漂亮不是必要条件,我只能中国汽车行业不会以貌取人。我们公司有很多女性管理者,她们很出色。”
回答完这个问题,巧珍看了看表:“如果有机会,以后还可以聊聊,今天可能不行了,Tom。你说呢?”
汤姆对巧珍算是熟悉了,依然惊讶于她的控场能力。他走过来说:“是的!”
汤姆站在场中央:“一九九二年,我听杰弗逊教授说他接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的信件,想要翻译我们的书。我觉得很有趣,跟Jefferson教授一起联系了Jane,令我意外的是,这位年轻的女士,很多管理理念很新潮。后来她来美国跟我们见面,除了让她和她的伙伴John一起翻译这本书之外,Jefferson决定把中国的合资工厂加入我们的研究中。看看这样的工厂在实行了精益管理之后,会有什么变化?这是我们认为保守固执的一片土地。然而,事实与我们想象的恰恰相反,他们愿意接受新的理念,推行的时候遇到的阻力小得多……不要小看这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同行。今天就到这里了,我还需要跟Jane一起去探讨一个问题。岩西桑,你继续!”
林伟站起来,汤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一起往外走。换上防护用品,跟着汤姆去他们的车间。巧珍对汤姆说:“带着David一起去参观一下流水线,没有问题吧?”
“没有问题,我们不也参观你们的流水线吗?按照规定不允许照相。”汤姆指了指图片,带着两人进车间。
之前项目一直在FE的一厂进行研究,巧珍也是第一次来这里,哪怕是同一个集团也不可能是完全的翻版,里面总有不同。边上是这家工厂的工厂经理,放在国内就叫厂长了,他跟在边上陪同参观。毕竟汤姆是他的直接上司。
林伟的参观很慢,生产线看似大同小异,但是因为理念不同,所以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外行人看热闹,他就是在看里面的区别,每一家的生产线都有优缺点,他时不时提出问题,那个工厂经理已经快招架不住了。让汤姆很意外,他只是跟林伟见过面,没想到他在这方面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