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路[科举](135)

作者:沈桑榆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从金大人家出来,府衙的周围开了几家茶馆,天气热了起来,大家爱喝凉茶。

“话说那孙公子虽得了姑娘的芳心,奈何家境贫寒……”

沈陵忍不住笑了起来,这说的书也太老套了,但看了看,那茶楼人气还挺旺的,看来古人也爱听狗血剧。

诶,他们不就是爱听这些狗血故事吗,那他何不把法律知识融入进话本里头,这话本还有现成的!

第111章

古代百姓接触律法的机会很少, 很多人提到官府就变色,大多数人是不敢犯什么严重案件的, 更多的是不知法而犯和一些令人头大的民事纠纷。

比如说,某家的牛和某家的牛配上了, 母牛生了两头牛, 公牛家觉得自家牛也出力了,也该分到一头牛。母牛家觉得这是他家牛生的,吃他家的饲料。

沈陵判这个案子的时候也是一阵无语,因为律法里不会规定这种事情, 完全是根据伦理道德来判断。

所以古代社会, 很多时候伦理道德是凌驾于律法之上的。

还好他来的时候把严清辉写的话本给带上了, 他在京城发的, 如今信息不发达,交通又不便,地方还没有他的话本,但也有可能会有人直接拿严清辉的仿印, 不给版权费的那种。

沈陵挑了几个比较经典也比较跌宕起伏的情节,再自己改编了一下, 一定要加入一些浅显的法律知识,让老百姓一听就明白。

沈陵让人找了几家茶楼的东家来, 东家们也都有些战战兢兢,等听到这位据说很严格的通判大人说的事情后, 几个人都有些不敢相信。

可把他们吓一跳, 原来就是个说书的事情, 这有什么难的。

沈陵怕他们过往矫正,一个劲说这些律法的话本,道:“你们的茶楼只要没有说一个这种话本就成,不必每天都是这种。本官主要为教化百姓,不过,除官府首肯的这些话本,其他牵扯到律法、诉讼的皆不准随意说。”

许多茶楼为了上座,会编造一些狗血的故事,百姓辨别能力差,只觉得这故事吸引人。那些狗血剧情也就罢了,但涉及到法律知识,不能随意编造,会给百姓误解。

几位茶楼东家忙应道:“大人心系百姓,能为大人分忧,是我等荣幸。”

沈陵把茶楼的说书先生都找过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把话本该得更通俗易懂一些,为了避免竞争,每个茶楼分个两三个不同的话本说一说。

不日,淮南府的几家大的茶楼里就开始说起了断案录,那跌宕起伏的情节立即就吸引了不少百姓,里头的人命官司更是瞠目结舌,据说都是真实发生的呢!

百姓们的娱乐生活其实是很少的,平日里谁家因什么事闹上了公堂,都会被人议论个半个月一个月的,更别说这些真实的命案了,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一时间那几家茶楼都是人满为患,不管喝不喝茶,都进去挤个位置听说书。

“今天林家茶楼讲偷情案,咱快点去占个位置!”

“哎,本来今天想去兴昌茶馆,昨天听了一半,还没听完。那偷情案是不是香艳的很?”

“走走走,一起去听听不就知道了。”

忽然之间,淮南府掀起来去茶楼的风气,尤其是得到沈陵话本的那几家茶楼,都乐开了花,能和新任通判讨个好,还能多赚钱。

老百姓的谈资也多了,都是围绕着那些话本,从话本中都知道不少以前不晓得的。沈陵为了更贴近生活,加了不少生活里的一些小案件,毕竟大的案件不常有,主要是威慑。

百姓不知背后意味,但读书人、官绅氏族们却明白,读书人们都称赞官府有作为,官绅氏族们就知道得更多了,这新任通判下放到现在,可做了不少事情,之前改革官务的时候他们不觉如何,没想到后面圣上赞誉有加。

到如今开支流、管教化,官绅氏族们都对这位新任通判正视了起来,尤其知府大人和通判关系还很好,说实话,作为地头蛇,他们并不希望地方官这样团结,对他们并不利,但目前为止两位父母官都并没有为难过他们,官绅氏族们对他们印象也不错。

沈陵上任后做的事情不多,最主要就是改革官务以及治理淮河,但目前进行得都很顺畅,甚至有些漂亮。氏族们刚开始对他的不满是他们怎么拉拢他都无动于衷,送钱送人都不要,但也好在他不动他们的利益,时间久了,其实也有好处,至少他不贪。

金大人也收获了一波赞誉,官府的名声这段时日非常不错。金大人预备往下面的县城也推行这个模式,沈陵命名为普法教化,命师爷整理这些年比较典型的案件,写成话本,到时候整理成册,给茶楼就行。

这样的教化成本几乎为0,还是一场双赢,茶楼迎来了生意,百姓得到了教化。

金大人如今对他很是信任,让他放开了去做,沈陵亦是备受鼓舞。

试验养鱼也养了两个月,如今以及有了成效,鱼塘中的鱼越来越多了,养鱼人说看到小鱼苗了,说明鱼的确是能被养殖的。

沈陵整理了一下养鱼的经验,等这一批鱼都长成了,说明混合养殖的确是可以的,到时候再慢慢把这个消息散出去。

马上江淮地区就要进入梅雨季了,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淮河的水位,朝廷也下达了指令,根据近日的天象,据说今年雨水比较充沛,充沛这个词如果恰到好处,就是好。如果太过了,就是泛滥。

金大人命人去上游查探消息,如果上游不好,下游也难保。

如今也必须令挖支流的加快速度,增派徭役,官府贴出告示,愿挖河道的,可有一顿餐补和六文钱,六文钱是不多,但还能吃到一顿饭,也是有不少人乐意的。

沈陵和金大人也日日在外视察,金大人年纪大,身子骨没有沈陵好,走几步路就喘得慌,沈陵主动担负起各项事务。

梅雨季汹汹而来,他们站在堤岸上观测下面的水位,官府每年都会定时划水位线,这样方便他们每年判断,捆着绳子的善水者从水中钻出来,冲着上面喊:“大人,这边水位比往年高了一寸!”

堤岸上的人神色凝重,给他们打着伞的官吏手忍不住一抖,金大人叹息一声道:“孝原,咱们得早点做好准备,今年天象异常。”

沈陵道:“大人,我们必须再增派徭役,堤岸再加高一些,支流必须加快速度,湖泊蓄水,把通往湖泊的支流都加宽,流经我们这一片的水分流分得多,流速便会减缓。比起流离失所,相信大家都更乐意守住咱们淮南府。”

没有人愿意出去逃荒,如果淮南府被淹,今年的收成也不用想了,逃荒必将引起更大的动乱动。

这是沈陵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灾荒对于百姓来说,基本上就是毁灭性的。更大一点可能会造成王朝的动荡,每一次起义从来不是平白无故的,都是走投无路才会走上这条道路。

金大人紧急招下面县令官吏商讨此事,不仅事关整个淮南府,更是他们的官途,如果淮南失守,大家谁也别想好过。

“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如果这场雨一直下下去,淮河决堤极有可能。在此之前,我们还能补救,能做的还很多。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快一些动作起来。第一件事,征徭役,此事关乎一整个府城的安危,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第二件事,把船只都收好,这些时日多搜集一些船只,这是以防万一……”

沈陵说事情从来是言简意赅,如今这样的情况,节约时间多办事。县令们也都担心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如何敢不听从,纷纷回去筹备事情。

官府加征徭役必定是会受到百姓的哀怨,但此时也顾不了那么多,氏族们收到的消息最快,很快,沈陵就知道了不少氏族已经收拾好了东西准备去避难了。

这些氏族们盘踞淮南多年,相信不是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们不会丢下这边,因为他们的根基在这儿,等灾难过去,他们还会回来。他们有钱有存粮,可以熬得过去,百姓却不行。

氏族们逃跑没关系,毕竟他们不会服劳役,也不会帮忙,但带来连锁反应就是府城内人心动荡,消息是锁不住的,谁都怕死,人人都想逃灾,再加上官府最近的动向,一时间府城也是人心惶惶。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