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了内眷,家里头的事务就顺畅了,之前女主人不在,下人们又不能事事找沈陵,文以苓一回来,家里就像样了。
就是委屈了沈全和方氏,好不容易熟悉了京城,又到了淮南府,本来淮南府离建康府这么近,沈陵想让他们在建康府多待一待,想他的时候来看看他就行。
但沈全和方氏更想儿子和孙子,就算无聊寂寞他们也乐意。这回文以苓也是不知道该给他们找什么事情做了,通判府也没得种菜的地方,到底不是自己的宅子,也不能随意改动。
沈陵更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他已经大概熟悉了手里的事情,做地方官说难不难,说容易不容易,如果是个得过且过的,你可以万事不管,让下面的人不要烦你。只要地方不出大乱子,等你的任期一满,拍拍屁股走人。
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此时的官员没有什么民生指标、经济指标,政绩考察相对比较单一。许多时候百姓认为一个官员好不好,也很简单,他能不能断得一手清白好案,就成了百姓心中青天大老爷的标准。
在这样单薄的标准下,谁还会去关心民生,当地的经济。所以作为地方官,断案还真的很重要。
古代地方,军事、行政、司法权利都搅合在了一起,这个朝代地方军事权利稍弱,地方设立军事点,除了边防要地,地方根据城市规模,朝廷规定了军队人数,数量是不多的。、
但沈陵觉得这种职能的不清晰以及评定标准的不具体,最后这个体系腐败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社会变革也就开始了。
下了地方后,沈陵原本觉得自己跟着金大人就可以了,如今沈陵才发现,这远远不够。并非大人做得不好,而是沈陵觉得有太多事情可以做了。
先从自己身边的人开始,那两个文书沈陵要看一看可不可用,刚上任,沈陵也不敢把太机密的事情交给他们去做,把一些无关紧要让他们做一做,一是看他们的能力,二是多接触总归能看得出底细。
韩文书话虽不多,但每次交代下去的任务都会尽快完成,而且质量还可以。相反那个丁文书,话是一套一套,每次交代他的事情都很敷衍。
可能是这些年科举养成的,他对工作有些吹毛求疵,不是太能容忍丁文书这样的人,尤其还是自己的下属。
不过他新官上任,能派给他做文书,背后的关系错综复杂,沈陵打算先按兵不动,徐徐图之。但他也有了侧重,一些重要的事情他会选择交给韩文书。
他到的时候正好是秋季,赶上了秋收,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秋收过后要收田赋。按照本朝的制度,本朝的田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米麦等主要粮食,一部分就是钱银。
金大人把他招过去道:“孝原,本官年纪大了,到底不如你们年轻人灵快,这田赋之事,就全权交与你。不用担心,好好做,若是有何不懂,尽管来问本官。”
通判本身也是负责家田的,只不过如今他再多做一些罢了,沈陵领命:“下官遵命,谢大人器重。”
坐最高领导的好处就是一声令下,其实不用自己怎么费心思,都是下面的人在办理,归府城管的田地主要是郊外的村庄,其余的都是归府城下面的县,县收完税,再报上来。
沈陵只需要吩咐下面人去传话去做事,在规定的日期内,等结果就成。不过沈陵还是打算到村庄上去看一看,看一看今年的收成。
沈陵做平民的扮相,到郊外的村庄上去看一看,近郊都是大户人家的庄子,这也是土地兼并过来的,上面越来越有钱,贫民没有了土地,只能租或是做庄户,层层剥削之下,生活只会越来越困难。
他实在不愿多想这种事情,只能感觉到自己的无力。
到了远一些的村落,沈陵假装是来路过的商人,来这儿歇个脚,地里的麦子都已经收光了,老人小孩在地里捡着麦穗。
沈陵搭话道:“老人家,你们这儿今年收成怎么样?”
老人直起身把麦穗放兜兜里头,拖长了调调:“还能怎么样,饿不死,也活不好,没碰上灾年已经是万幸了,老天爷赏饭吃。”
沈陵最近学了点淮南话,淮南话和南京话都属于江淮方言,但还是有差别的,他特地学了一下的。如今会说官话的到底比较少,除了商人和读书人,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自己家乡。商人行商要四处走,读书人要科考。
老人道:“嘿,你不是我们这儿人吧?”
“口音明显是吧?我从外头回来,经过这儿,歇个脚。你们这儿的田赋高不高?”沈陵说道。
老人叹了口气:“就像我说的,饿不死人,可也活不好。交了田赋,一大家子紧一紧裤腰带,也就过去了。每回收田赋吧,年年还不一样,哎,今年还比去年多了。”
沈陵道:“那怎么不问问官差?”
“哪敢啊,小伙子,瞧着你就不是地里人,他们若是一个不高兴……”老人摇着头继续捡地上的麦子。
沈陵知道有些小官小吏会利用职权,小贪小污,但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朝廷和百姓的对接,就靠这些小官吏。
回到府衙,沈陵还在想着怎么才能减少“中间商”赚差价。中间商可不就是看在百姓不知情嘛,也就是信息不透明,百姓也不懂朝廷的制度,沈陵想了一下,可以提前公示出来,也让百姓提前做好准备,可惜今年怕是来不及了。
丁文书屁颠屁颠跑过来,笑着说道:“大人,您昨日交代下官整理,下官写好了。”
沈陵微微颔首,接过他整理的资料,忍不住皱眉,先不说这混乱的排版,这开头这么大一段都是废话,沈陵扫了几眼都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就有些头疼。
他忽然想到了现代的模板,此时此刻,沈陵觉得很有必要给他们规定好格式,他不禁联想到整个办公体系,是不是应该把不同类型的公文都安排一个格式,整齐不说,这样也方便阅览,从上到下都可以统一。
第106章
沈陵喜欢高效率, 公务又不是写文章, 何必讲究造词用句, 古人以文学修养来选定一个人是否适合当官本身就是有一定局限的, 其实许多文人根本不适合做地方官,所以下了地方也是专注于学问。
甚至不少官员都是嘴上功夫,写诗写得有多体贴民情, 实际上没做多少事情。但写出来可不就让世人看吗,在读书人中就有了好名声。
在他看来现在的官员已经是清闲至极了,和后世的相比,事情已经算是很少了,但办事的效率真是让他看着着急, 可能和古代缓慢的生活节奏也有关系。
沈陵想了想把韩文书招过来,韩文书一板一眼地行礼道:“大人有何吩咐?”
沈陵知他的性子,平时也是话语不多, 但沈陵和他交流还挺省心, 有事说事,做事情也干脆利落, 直接进入正题道:“韩文书, 本官想让你做几份样本。本官看呈上来文书样式五花八门,重要内容不够详细, 本官希望一眼就能看到本官想看的,就像这样的。”
沈陵把自己写的两份范本给他看, 这两份公文主要是下面县官递上来的案录, 沈陵规范了一下格式, 一个案件的诉本开头讲解事情经过,然后第一次开堂第二次开堂,各个县城的师爷各自习惯不一,沈陵看得费劲。
“大人希望下面呈上来的公文都统一?”
“这是其一,你看像这样,把最主要想知道的写在这儿,填入内容的时候只需在后面继续书写,但若是本官只想看这个审断,就直接找后面。你根据递上来这些公文,分门别类,每一种根据你的经验,做一个固定的样式……”
韩文书不停地点头,认真听闻后,又问了一些细节处。这沈大人来了也有月余了,对比上一任通判,韩文书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大人竟然能考虑到这么细致的东西,行事风格也很干练。
在地方其实比在中枢院宽裕,他想什么时候来府衙都可以,京城毕竟在皇上的眼皮底下,地方他们才是掌权者,金大人就不是每日都来府衙。沈陵来后,他基本上每日固定时间上值,中午回去用饭,下午小睡一会儿又会过来,他自己定了个做六休一的时间。
府衙的人确是叫苦不迭,前一个不管事儿,这个也太管事儿了,搞得他们下面的人也不好不勤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