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时候考,卫舟和郑蕴是早就商量好的,卫舟是无论如何都想这一次先试试,不管成不成总是经验,若是考过了,便能同郑蕴一道去参加省试。
万家村都看中郑蕴这一次科考,袁先生也说郑蕴火候到了很可以下场一搏,而卫舟是看过‘未来’的人,不止知道郑蕴必定会中,还会是状元。
一旦郑蕴中试,必然会授官,若能留在京都那自然是好事,但时下世家林立,寒门学子中考后多是被派往别处做官,而这些官员大多不能派遣返乡的。
所以卫舟想着,若是这一次他能一道参加省试,最是便宜,若是等到下一科,到时候郑蕴还不知道到哪里去做官,他作为家眷必定也陪同的,到时候考试就麻烦许多了。
在这件事上,郑蕴是随卫舟自己做主的,他固然也是希望卫舟能和自己一道考试一道授官一道上任,但又怕说出来给卫舟太大压力,因而只做出一副支持你任何决定的姿态。
但卫舟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这里的算术书他都看了,逐字逐句的请郑蕴给他翻译了,他还一一对比后世的数学,他相信凭自己还能将三角函数运用自如的水平,还是能应付现在考试的,毕竟在这时代,连鸡兔同笼这样小学生都会的算术题都是高手才会的。
袁先生虽然觉得卫舟底子薄,大可以在打磨两年,不是很赞同他这么着急下考场,但他一来体量这些寒门学子家境有限,想早早出人头地,不愿意下苦功夫研究学问,而来也觉得反正明算科想来不受重视,顶了天也是个不如品的小官,也是没什么必要再下功夫。
所以袁先生便道:“你既下定决心,那边早做准备,彭蠡原定考试是在十月,我已写信至江州府,现江州府内县考大部分都提前至八月了。”
咦?!
果然不愧是世家子,连考试这样的大事都能一封信就这么决定了,卫舟不免对原先投以敬仰的目光。
袁先生生气了,愤怒了:“你那是什么眼神,我是那种因私废公之人么,即便因公废私那也不会为了你?我只是跟州府考官说起明年省试时间罢了,他们自己决定提前县考的,若提前县考,这批才子便能参加这一次省试,不然又得拖一科,若是考中了,这些有出息的才子,也有彭蠡教化之功。”
卫舟不太懂现在的科考具体操作情况,因科举制度才推行不到百年,制度还不完善,考试时间也是不定期的,基本全凭主考官和圣上心意来定。
好在卫舟这段时间已琢磨清楚袁先生隐藏在清高之下的傲娇本性,因为顺毛捧了几句,果然将原先的怒气平息了。
袁先生便接着道:“东都在河南道,离江南道确实有些远,所以你县考后我们尽快报名,启程前往东都。”
“含章的进士科都有前例可考,无非是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你这明算科我还真要去打听一番,我这十几年来还没遇到过想去考明算的学生呢。”
卫舟还能怎么办,在这个不能联网的时代,他所有的信息也都只能来源于袁先生,自然是好脾气的任嘲了。
七月间,原本是农忙的收稻时间,卫舟被袁先生和郑蕴带着一道去县考。
现如今,虽然家里也有了牛,但农事已不需要卫舟忙活了。
一方面因造纸技法毕竟是他免费提供的,二方面卫家因着他进来日子好了,卫家大郎有正经的工作,卫父母养着鸭子拿着月钱还能给家里带些鸭货肉食,卫家早已脱离茅草屋,建了土堆房。还有卫舟白送出去的水果种子和一些他没当回事的技术,到底还是改变了本地人的经济条件。
所以一到农忙时期,卫家兄弟和村里其他人家,都会抽出劳动力过来帮忙。
可见人都是眼前利益更为重要,原先郑蕴虽然因为读书,名声地位看似高,但大家也就是口头敬着,顶多偶尔送些小菜,只当结个善缘,日后能有靠山,但现在大家立刻得到利益,便也愿意付出些劳力了。
所以农忙时间,卫舟也不慌忙,可以轻松抽身。阿茂自然是寄住在三婶家里的,三婶对自己孩子还是好的,阿茂同郑茗也玩的来,郑蕴嘱咐他功课不可落下,卫舟反而怕小孩子失落,保证了自己考完立刻回来接阿茂,还允诺要给他带礼物,这么一来,阿茂的失落之情果然消去了些。
卫舟又给前来帮忙农事的人家道谢,还请为父母给他们做些饭菜,自来帮农的人,主家都是要准备饭菜的。
一切妥当他们才去彭蠡,住的是袁先生当初没住的别院,袁先生提前带卫舟去拜见主考官,拜见县令,拜见博士助教,郑蕴带他拜见自己的同年,拜见认识生员和乡贡。
反正是务必保证,卫舟不会因为没有后台被莫名其妙的刷下去,这种种摆放,搞得卫舟几乎要错觉自己在作 弊了。
好在一番拜访后,袁先生还给他十来天的时间沉淀学问,说是乡下郑家人来人往,人心浮躁。
☆、37
事实也确实如卫舟所想,县考顺利又稳当。
入考前,有郑蕴的经验,所有的东西都准备的妥妥当当,比郑蕴当初自己去考试安排的还要周全。
入考场时,也有袁先生亲自打招呼,没有人因为他身份可以刁难,要知道郑蕴当年都没有这样的待遇,他当初还是考上乡贡后才入了袁先生的眼。入考后,运气也不错,考场位置还算好,不靠前不靠后,重要的是离茅厕很远,考试时天气也好,没下雨。
待卫舟拿到试卷,下笔如有神,顺顺当当的便考完了。
明算县考只是从诸如《九章》《五经》《夏侯阳》等书上各抽考几条,考试题型和原书如出一辙,连给出的案例数字变化都不大,唯一麻烦的是,卫舟不能用简单的设艾克斯解题,只能是哪本书的考题必要用哪本书的解题方式。
卫舟也是经历社会磨练的人,也没在这时候硬秀数学知识,真想宣传后代数学知识,以后有的是机会么,当然不会在考试这么关键的时刻造作,老老实实是按照书本的格式来答题。
唯一的问题还是理解能力,人家看题一分钟,解题一刻钟,卫舟是看题一刻钟解题一分钟。
考试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他这一科考的人少么。
根据袁先生所说,若不是因为卫舟字迹太差,凭他满分的试卷,他能拿个县考第一回来。
卫舟先还不以为耻,毕竟他原本用的是硬笔,才拿毛笔多久啊,比不得这些人很正常,插播,他硬笔书法也是一般般,可见人而已。
哪想,所有过考考生聚集一堂,卫舟才知道,参加明算科的统共不足二十人,过了十五人,满分卷子有五个,他排名第五,剩下其他人也就是错一两个小点而已,离满分只差些许。
卫舟恍然,题型不改、数据不改,这是生生把数学考试变成了背书默写啊。
这事给卫舟的打击很大,他一个在现代也不过混迹于中小学生家里补补课的人,竟在古代如此漠视数学这门基础科学的背景下,犹然升起一股要推动数学发展的豪情。
此后卫舟再不是以往那般为了利益和应考读书,而是发自真心的开始学习,知己知彼,待他彻底理解经义,他必能写出新九章,将区区多边形面积计算从好几页纸的计算简化成三四行。
袁先生打击也很大,虽然没有正式拜师,但事实他确实教导指点了卫舟,深觉自己名声要被败坏的先生,一回家就把卫舟关书房里,练字,什么都不干,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是练字。
卫舟都没来的及把自己亲自在县城买的礼物分发出去,就在阿茂望眼欲穿的目光中被迫闭关。
这回先生下了狠心,连郑蕴开导说话都不管用啦。
当然郑蕴虽有些许心疼,但卫舟的字确实该练练,不然日后步入仕途,难免遭人嘲讽,这时代那些世家总讲究字如其人,他们不会去想贫寒学子能有多少资源可供读书练字。
他们一众人回来的时候,在万家村引起了轰动,万家村其他人,尤其是卫家,可高兴了,他们这地面竟然又出一个乡贡了。
虽然其他科目的考生看不上明算科学子,但是万家村的人不大懂这个啊,他们只知道,他们这里做官的人才又多了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