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打知道了大姑娘的秘密后,白擢言便觉这天下的文官也不过如此了!
咱的主上可是仙人,你们又算个什么东西?说句难听的,也就是今上跑来投靠了大人,不然的话,他觉着大姑娘当这天下之主也没什么问题嘛!
至于牝鸡司晨啥的?呵呵,仙人能跟凡人一样吗?武则天区区一凡胎都能当天子,凭啥他家大姑娘不能当?!
所以面对着这个佥都御史白擢言那是一点都敬意都没有。不但没有,他还颇为蔑视王启年同志。他觉着,这家伙要识相点那就好吃好喝招待着,若是敢捣乱……
呵呵,他有的是法子让他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王启年蹙眉。
这姓白的整日强调规矩,可自己怎么这么没规矩?区区一百户竟是敢与自己同桌?
他刚要说话,可忽然瞥见了白擢言的餐盘,餐盘里的食物跟那些大头兵一模一样,红烧肉,蘑菇青菜以及一盘子饭和一小碗紫菜汤。
“你身为百户也吃这些?”
“这些还不好?”
白擢言夹起一块红烧肉,“这样的日子我不知盼了多少年呢!”
说着便是咧嘴一笑,道:“大人,县主有规定,官兵一体,不可搞特殊,当官的更要身先士卒,大头兵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出了问题我们这些人先要担责任,在这里,不许搞特殊化!也就是您来了,才给弄了条青鱼,不然平时食堂做什么大家便是吃什么!这点连县主都不例外!”
“嘶!”
王启年倒吸了一口凉气。
好厉害的手段!
这个江宁县主果是不简单啊!难怪陛下如此恩宠,看来封她为江宁县主也绝不是因为此人只是左大友的女儿那么简单!
再想想,此女居然敢带兵奔赴前线,又有如此心智,当真是有些了不起了!
想到这里,他脸色稍微好了点,点点头,“以身作则,县主果是陛下看重的人。”
“呵……”
白擢言笑了起来,“县主虽养在深闺里,可志向却不输男儿。她曾跟我们说过,这好的世道就该人人能吃饱饭,人人能穿暖衣,还有人人都能有书读,生命也不会受到威胁,国家强大,君王勤奋,朝臣清廉,这样的世界才称得上是大同。若仅仅让人吃饱饭那只能算是盛世,还算不上是圣人向往之大同!”
“人人吃饱饭……”
王启年苦笑了下,“这古往今来哪一个有识之士不是朝着这目标去的?可要人人吃得饱,穿得暖又谈何容易?老夫出身寒门,为了供我读书,我王家所有族人都扎紧了肚子,咬着牙才让我上了学堂。人人有书读,听着是王道乐土所在,可那终究是王道乐土,而非人间世俗。”
“有了神种就行了。”
白擢言笑了起来,“我们的杂交稻可亩产八百斤,而县主新培育的红薯她预估能收两三千斤一亩,还有土豆,南瓜……这些都是县主让道长想法弄来的,都是神种,只要有了这个,我大明就能人人都吃饱饭了。”
“荒唐!”
王启年斥责道:“做人要脚踏实地,怎可贪功虚报?”
“呵呵,我没必要跟大人撒谎。大人是刚刚调任南京,有些事可能大人还不知道,天子已接受了神种,此刻应该在各地推广了。”
白擢言将红烧肉吃下,砸了下嘴,回味了一会儿后又继续道:“亩产八百斤是江东门卫所所有人亲眼所见,这些种子就是他们种下去的,便是陛下也是亲眼得见的,所以这事千真万确,一点虚假都没有。只是这样好的东西却不能留种,所以年年都要道长送来,县主说过,只要国朝稳定下来,她就能将这门杂交技艺吃透,到时教给世人,我们大明人就再也不怕饥饿了!”
王启年低头忘了下自己餐盘,眼里闪过一丝叫人看不懂的情绪。他沉默良久,过了好一会儿才道:“老夫入镇子时,见这儿的百姓都在修建工事,等会儿本官想去看看。”
“这没问题,我给您安排车。”
“不必了。老夫年轻时也是吃过苦的,这点路程用不着坐车。”
王启年说罢便是低头吃起饭来。红烧肉的滋味很好,也不知是不是他的错觉,他竟觉这肉吃得特别鲜。还有那蘑菇青菜,也是如此,特别鲜美。
只是这米饭有点怪。卖相虽好,可吃着却没什么香味,甚至有些寡淡。要知道,像这样的精米,平日里他就是没菜也能吃上两大碗的,可今日这饭吃嘴里竟有种嚼蜡的感觉。
莫非是今日的菜太好了,所以才有这种感觉?
不管了,先吃饱了再说吧。
为官十分清廉的王大人平日显也是吃不到这么好的饭菜的,就大明那点俸禄,不靠灰色收入就拿死工资的话,便是当官的都要去卖身!
王启年显然就属于这种。所以面对着可口丰盛的饭菜他的表现也不比那些大头兵好哪去。无论是下筷的速度,还是咀嚼的模样,都堪称与难民无二,这让一群偷偷观察的士兵很纳闷。
他们吃相难看也就罢了,怎么一个堂堂佥都御史吃相也这么难看?他虽没吧唧嘴,可那鼓鼓的腮帮子也显示出了御史大人对食物的渴望,活似饿死鬼投胎一般,真是难看!
好吧,王大人不知自己已经被其他大头兵歧视了,他只知这菜太好吃了!味重油多,这样的饭菜要是天天吃一顿,便真是大福报了啊!
直将最后一口汤喝下,王启年才放下了碗筷,下意识地摸向了肚子,发出一声满足的叹息,然后看了看白擢言,竟是破天荒地笑了,“你说得对!这样的日子老夫也不敢想,若是天天有这样的饭菜吃,那才是真正的大同!”
第117章 王启年的见闻(五)
出了千户所,到了城墙边,王启年又看到了新鲜事。
这些百姓看着干劲十足,他们将一包包名为“水泥”的东西与黄沙搅拌,然后将一块块规整的红色砖头堆积起来,用这搅拌过的水泥做粘合,这等营造之法不曾见过,而所用之物也超出了他的理解。
他弯腰从篓筐里拿出几块红砖,对比了下后,惊异地发现这些红砖竟是大小一致,丝毫不差。
这是什么锻造手艺?
而在工地的不远处他还看见了成捆成捆的钢筋。这些民夫在砌好一处后,还要用水泥将这些钢筋再覆上,然后再覆盖上水泥。他走了几步,发现有些地方已经干了,上去敲了敲,竟意外的结实。而整面墙干了以后,就像一块巨石,若不是亲眼得见,他真不敢相信这世上还有这样的东西!
这玩意若是用来铺路,建墙的话,那速度简直不敢想象……
左弗从淘宝购来的95红砖一块合到6毛钱,算上这些水泥,钢筋以及人工费,折算下来也就百来万钱。听着很多,但想想,凭空建起一个城墙,便是后世也做不到好吗?
能这样便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工便宜。这些百姓都挺淳朴的,有口吃的就愿意干活。许多百姓也挺会算计。在工地干活包吃不说,还有点米盐拿,这可比种田好多了!
如今这年头,家里地没多少,但就是人多,能得这么个好活计,他们还觉这城墙建小了!起码也建个长宽几十里的,这样大家可以吃很久的免费饭菜呢!
所以,这时代的人工费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左弗所付出的也不过是一些材料费。像这样的建筑材料,淘宝很多,买得多还优惠,所以她也没多想,直接一下子就购买了一大堆,想着若是还有多余的,将路铺下也是好的。
既然不跑了,自然要好好经营,不将其打造成铜墙铁壁也丢穿越者的脸不是?
淘宝买上一些相关的书籍,在城里找了一些懂营造法的工匠,将基础的东西灌输进去后,这些工匠就发挥出了他们的本领来。有些事都不用左弗去思考,他们自然会想到。
京口的百姓不少,劳动力也充足。随着左大友大败清军的消息传出后,这些日子逃难的百姓也都慢慢回来了,这建设的速度自然也就快了起来。
王启年在工地上走了一圈,然后寻了个地方坐下,顶着个大太阳看这些民夫干活。
他观察了一下午,发现这些人干活都很起劲,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感觉。以往朝廷征召民役,哪一次不是搞得天怒人怨的?可这些人倒好,似乎十分享受在这儿干活。自己干也就罢了,居然还有招呼亲朋过来的。
就这一下去,王启年就见到了好几个人带着自家亲戚去工头那儿报道的。一旦被录用后,这些人就跟过年般一样高兴,牢牢地将那本与通行证颇为相似的用工证护在心口,好似捡了个大宝贝一般,稀罕得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