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无忘告乃翁(252)

不知道的以为他抱的是什么稀世珍宝呢,袁安看得瞠目,因为不仅钟寒,其他人俱差不多的表情,或咬牙切齿的与枯木搏斗,或兴奋的炫耀显摆。

“先找熊监丞问问情况吧。”

骂了半个多时辰的熊监丞此时口干舌燥,学生们说来山里早课,结果像得了失心疯似的,书没背多少,劈柴倒是极为用心,简直丢国子监的脸,堂堂官家子弟,沦落成樵夫,真真是世风日下啊,看到谭盛礼的熊监丞差点没哭出来,“祭酒大人哪,你总算来了,快瞧瞧他们……”

熊监丞惩罚学生们去田野干农活是受谭盛礼所托,谭盛礼说学生们自幼锦衣玉食不知民间疾苦,想鞭策他们发愤图强,罚他们做苦力活是最好的,这个办法很管用,刚出城还有人闹脾气,知道没用后就老实了,在村里住几天后愈发没了脾气,性格沉稳不说,为人处事也温和许多,在百姓们面前不会嚣张跋扈以强凌弱,遇着那别有用心想攀高枝的,他们亦表现得可圈可点,经过这次,熊监丞很赞成谭盛礼教书育人的方式,可望着面前近乎疯魔的学生……

熊监丞不知说什么得好。

“有没有人受伤?”谭盛礼扫了圈,担忧地问道。

熊监丞摇头,“不知道。”都是些没吃过苦的少爷,受了伤自己会说的,“祭酒大人,要不要阻止他们?”

“他们既是感兴趣就由他们去吧,怎么没看到几位先生?”

“他们赏景去了。”学生们找到乐子,先生们也不例外,甚至还将琴箫都拿来了,极有雅兴,恐怕就他不知趣了吧,说实话,对此熊监丞颇有微词,学生们贪玩就算了,作为教书先生也贪玩,委实丢脸,因此说起几位教书先生,熊监丞语气不太好。

“熊监丞辛苦了,我先去找他们,难得出来,今日就在山里授课吧。”说着,谭盛礼抬头,与在场的学生道,“该学的功课不能落下,既是对砍柴感兴趣,我就给你们出道算数题吧,今有张李两名樵夫,张樵夫有刀,半个时辰砍柴两捆,李樵夫无刀,只能以手脚代替,但经验不足,初始两刻钟能得半捆柴,随后没刻钟增加半捆,何时得的柴与张樵夫相同。”

各自忙碌着的少爷们:“……”

丢下这道题谭盛礼就朝更里走去,留下不明所以的少爷们面面相觑,“磨刀不误砍柴工,张樵夫中途会不会磨刀啊。”

有人怼他,“想那么多作甚,照你的说法,李樵夫体力不支倒下怎么办?”

有人附和,“是啊,就算不倒下,那么多柴怎么弄回家啊。”

七嘴八舌的,听得熊监丞火大,扯着疼痛的嗓门怒吼道,“胡思乱想些什么呢,好好答题不就行了?”

少爷们瞬间安静了,绞尽脑汁的想破题方法……四周跟着安静了,熊监丞顺了顺胸口,深吸口气,总算感觉到了夏日山里的凉爽,连小鸟叽叽叽的声音也能听见了,熊监丞重重舒了口气,因材施教,还是谭盛礼有法子。

随着谭盛礼的到来,闹哄哄的山里恢复了寂静,除去算数,谭盛礼还布置了道题:历史上秦为什么能灭六国?

这道题乍听复杂,实则不难,尤其最近在藏书阁恶补功课的学生们闭着眼睛就能回答,先站起来的是钟寒,顺了顺鬓角的头发,意气风发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此出自苏轼《六国论》详细阐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钟寒自认回答得准确,眉眼几分得意,亏他机灵,知道谭盛礼饱读诗书,《论语》《中庸》之类的入不了他的眼,故而每每读到篇文章就恨不得背下来,防的就是谭盛礼突然考察他们功课。

总算没有白背。

待他背完这篇文章,谭盛礼问他,“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何又以土地贿赂秦国呢?”

钟寒:“……”

是啊,既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的缘故,为什么还会拿土地贿赂秦国呢?不战而败有辱君王脸面,哪个帝王会将城池土地拱手相让,六国破灭的原因很多,钟寒不敢贸然品头论足,心虚的拱手,“学生不知。”

“可有人知晓?”

这道题涉及那段历史,几乎所有人都读过,但要从各方面论述缘由,无人有这个自信,因此低着头,不敢与谭盛礼对视。

“这题意在讨论,用不着想太多,知道多少就说多少吧。”谭盛礼降低了要求。

仍然没有人站起来,熊监丞又想骂人了,平日叽叽喳喳的像只鸟,关键时刻就成了哑巴,他气势汹汹道,“很难吗?六国以土地贿赂秦国的根本不在帝王而在人臣也!”这帮人日后是要为官的,熊监丞自是要教他们为官之道,他眼里六国以土地贿赂秦国的根本不在帝王而在人臣!

“人臣奸逆狡诈,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正直善良的人受到打压,朝堂乌烟瘴气,外敌来侵,轻而易举就能攻下城池,唯以土地贿赂秦国获得苟延残喘的机会罢了,很难吗?”

难是不难的,就是熊监丞这话听着这话不舒服呢?众人动了动唇,异口同声地回答,“熊监丞说的是。”

不是武器不好,不是武将不好,是文官祸国殃民,熊监丞是这么个意思吧?

第165章

朝廷重文轻武,文官地位超然,在场的多数学生都出身文官世家,明知熊监丞在含沙射影的骂他们,却不敢开口反驳他,七国争霸局面混乱,比起各诸侯间的纷争交锋,他们更关注的诸子百家间的争芳斗艳,要他们谈论七国政事,还真理不清思绪。

一时之间,无人答话。

熊监丞瞅了眼谭盛礼,见其脸上没什么情绪,板着脸往下说,“以楚国为例,曾与齐晋越三国有四分天下之势,势力庞大,就因奸臣得势,为非作歹致使楚国吏治败坏,国疲民贫,怎么会不灭亡啊?屈大夫何等忠良,结果投江含恨而终,何其悲凉啊。”

熊监丞语气微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道尽他忧民的心,可奸臣不容他施展才华再三迫害,爱国爱民之心无处寄啊。”

几乎所有人都读过屈原的《离骚》《九歌》,风格迥异,但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屈原的抱负以及朴实的生活气息,创造了千古难超越的楚辞文体,提到他,没人不心生敬畏,只是与熊监丞微红的眼眶比起来,他们的情绪不够浓烈,熊监丞算得上楚辞流派的人,可想而知有多敬重这位开山鼻祖了。

“这般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人落得孤身毅然决然投江的地步,你们不觉得遗憾吗?”他昂起头,看向稀稀疏疏洒落的光,字字顿道,“旧人已逝,忠魂难慰,哀怨无处寄只愿汩水长流也!”他情绪略微激动地告诫道,“生而为人,想想何为良善,何为忠贞,莫让自己沦为汩罗江那浑浊的水!”

“是!”学生们齐齐回答,眼神坚定,贤臣名流千古,奸臣遗臭万年,没有人愿意背负千古骂名,他们就不懂了,明明探讨秦灭六国的原因,怎么就引到他们身上来了,他们虽不是什么忧国忧民之人,还不至于跑去做个奸臣吧,熊监丞是不是想多了?

“防微杜渐,莫以为我在危言耸听,没人生下来就长了副奸臣面孔。人之初性本善,心底的贪婪自私都是成长中慢慢滋生出来的……”熊监丞在国子监很多年了,见过形形色色的学生,遵循初心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祉的人并不多,明明每次功课里都极尽词句彰显自己体恤百姓愿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的抱负,入仕为官后就变了,做人不能从一而终何尝不是种悲凉呢。

因为这群人,就愈发显得屈原投江何其无畏和果敢!

“唯愿你们能成长为百姓能依靠,帝王能信任的栋梁。”

熊监丞的话铿锵有力,学生们或心情激荡或懵懵懂懂亦或昏昏欲睡,熊监丞朝谭盛礼扬手,示意功课的事儿还得谭盛礼来讲,他则退到后边,折了根树枝,重重地抽打那些打瞌睡的学生,好几个人被打得嗷嗷大叫,谭盛礼看了他们眼,接着熊监丞的话往下说,“六国破灭,确实与朝廷腐化堕落有关,,杜牧有诗云,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君王穷奢极欲贪图享乐,文武百官贪污受贿党同伐异,致使国运衰弱民心涣散……”他从晋国内乱开始慢慢的讲,昏庸无能被小人蒙蔽的君王,嫉贤贿官的奸贼,水深火热的百姓,从晋国到越国……到秦国时,谭盛礼顿了顿,所有人都抬起头来,目不转睛等着他往下说。

上一篇:反派混进神殿之后下一篇:云上青梅

芒鞋女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