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通判究竟是怎么察实的案情呀?”春归仍觉满头雾水。
“说是蒋氏不堪刑讯,自己招供了,且又有焦妻等人辅证,此案就这样‘确凿无疑’的审结,就连蒋氏变供之前,那套原来的供辞都被一笔勾销,不久,舒推官就调职离汾,要不是安世兄正好参与了此案的前期察勘,我甚至不知此案前后还存在这多歧差。”兰庭冷笑道。
春归也是蹙紧了眉头:“听着倒像是吴母的证供不清不楚,意图只是为了让吴二贵逃脱罪责,才把长子吴大贵的惨死归咎于指控次子的儿媳蒋氏,所以她起初的供辞,才说并没看清奸夫样貌,倒是这案子被胡通判接手之后,才把奸夫确凿为焦满势。”
“安世兄和当初参办此案的仵作也有交情,而他之所以对此案格外关注,正是听那仵作提起胡端曾经召他询问过案情。”
衙门里的诸多差役,要数仵作的地位最是低贱,那仵作被堂堂通判召见,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只道胡通判是尽职责,于是把那晚出值的事仔仔细细说了一遍,就提到他往吴家的途中,经过焦家门口时,刚好撞见了一个熟人,那人是家住东墟附近的郎中。
结果没过多久,吴家命案水落石出,凶犯竟是蒋氏和奸夫焦满势,仵作深觉讷罕,隐隐猜测不知自己提供的线索是否成为断案的关键,一回饮多了酒,就对孙宁提起,孙宁要比仵作敏锐不少,他根本不认为蒋氏就是真凶,更加相信舒推官一开始的直觉,蒋氏无辜,二贵弑兄!
不过孙宁只是怀疑,他没有能力察明事实更加不能赈救无辜,他只是一介吏员,且毫无入仕的希望,就算已经察觉不平,也只有悄悄的感慨和同情。
直到兰庭向他提起这桩旧案。
“如此说来,假设吴二贵是真凶,蒋氏和焦满势都乃无辜,那么必定是胡端这一州通判陷害二人,而为吴二贵开脱!”春归深觉诡异:“可胡端与吴二贵非亲非故,与蒋氏、焦满势也无仇无怨,他身为朝廷命官,为何行此违法乱纪的事?!”
这案件既是在胡端手中才水落石出,且还是他有意模糊档录卷宗,那么渠出先前假设诸如“下吏狡言”的原因就不存在了,一定是胡端故意把这桩命案断成如此结果,没有证据显明他和蒋氏、焦满势有仇,那只余一个动机,就是为了让吴二贵脱罪。
要么就是胡端受贿,但吴二贵并不具备让胡端枉法的贿资。
另一个可能就是吴二贵乃胡端的亲朋故交,但这显然也不存在。
见春归的眼神俨然“求知若渴”,兰庭却摊了摊手:“这回我也还是一头雾水,完全找不到线索。”
春归失望的长叹一声。
却是暗忖:无论如何,吴家母子也是极关键的,只要此案重审,他们必定会坐立难安,如让渠出前往窥望,不怕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有罪,说不定这回,我真能领先一步比迳勿更早察明案情。
------------
第91章 内庭彪悍
这晚兰庭回到卧房,仍为了东墟命案烦难,他提笔,就着砚中的余墨,把一张白纸上,一边思虑着一边写下了数行字。
胡端——包庇吴二贵——原因不明。
吴二贵——真凶——动机不明。
吴母——证人——包庇吴二贵——污陷蒋氏——长子已亡,不忍次子亦领斩决。
蒋氏——受陷——指控吴二贵。
焦满势——受陷——原因不明——行踪不明。
兰庭又想到春归的话,在焦满势这一行后,加上文字:其妻小全然不关心下落,疑似知悉行踪——命案当晚,家中曾有郎中出入。
又把“郎中”二字重重勾画出来。
然后兰庭就搁了笔,在灯火之下,长久的蹙眉沉思。
待再次提笔之时,先是往吴二贵那一行添加:为枣树争执——此动机太荒唐但仍不能忽视。而后又把胡端、吴二贵、焦满势三个人名,都勾画出来。
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没有动因,也就是说,胡端和吴二贵、焦满势之间必然有不为人知的联系,且那个在案发当晚出入焦家宅院的郎中,也许就是破解这一切的关键。
兰庭忽然有了想法,他这回仍要采用引蛇出洞之计,不过却先要打草惊蛇了!
因而在次日,通判胡端立时便觉焦头烂额起来。
先是他家下人来报,郎中郭广无端被书吏尹寄余登门质询,追究去年十月初七夜里,为何事往东墟焦家,郭广虽应付过去,心里却实在着慌,所以寻到家中去讨主意。
胡端正在惊疑不定,又听差役禀报,在押刑狱的蒋氏竟然被赵知州的长公子奉手令而提出,据说竟是把这待死的囚犯送到了州衙的内宅!!!
这下子胡端哪里还坐得住,直要闯见赵知州,却闯了个空——知州大人下昼时竟又生病症,回了内宅,请医看诊去了。
从前胡端可以不管此类托辞,并乐见上司的消极怠工,但今日情形却不一样,胡端万万不能善罢甘休,于是纠集了不少党从,气势汹汹就拥往内宅而去。
这时沈夫人正好与春归在商量宴请的事,听禀报,大发雷霆:“我道费氏怎么敢这样猖狂,原来在她身后,还站着个同样狂悖无礼的丈夫撑腰,胡端这厮,枉为朝廷命官,竟然目无法纪,老爷可是他的上官,他却全然不放在眼里,竟然纠集党徒私闯上官内宅,他是要造反吗?”
春归:……
冲撞上官怎么就成了谋逆大罪,夫人把老爷当谁了?这话要搁在太祖、成祖时期……春归打了个冷颤,暗忖着我什么都没听见。
说来太祖、成祖距今已经过去了二、三百年,春归自是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时的世道,不过她却听爹爹说过,“文字狱”这由头可就是太祖始创成祖发扬光大,话说太祖时,有个官员,给儿子取名“思元”,结果就被判了死罪,而且族诛……
皆因前朝国号为元,思元是想干什么?这样的人,必须谋逆必须族诛。
在“思元”一案后,有个大臣因为说了“承蒙厚爱”的话,紧跟着人头落地。
太祖的认知,那大臣也在怀念着“大蒙古国”的厚爱。
此类血案不仅仅只是两起,在太祖、成祖二朝,可谓司空见惯,后来在不怕死的多位数代礼部官员前赴后继下,终于确定了词句准则,规定什么字必须忌讳,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借口文字狱随意斩杀臣民的恐怖事件。
但像沈夫人这样的说法,仍然是会引来大祸临头的——倘若君主想要追究,这就是个确凿的罪名。
不过“君主追究”这个前提应当并不存在,所以春归虽然觉得沈夫人当真口无遮拦,却也没有杞人忧天到了劝止婆母小心言辞的地步。
万一沈夫人喝出“我姐是皇后不敬我不敬我夫家就是造反”的话,又要怎么办?
禀事的是郭妈妈,也全然不把沈夫人的话当作忌讳,并非郭妈妈没这意识,也实在当今天子确然不比他的先祖列宗,是个性情温和慈悲为怀的君上,尤其对待沈皇后,情分更加不一般——沈夫人嘴里无论说出什么话,即便叫嚷着要弑君,如果仅限于叫嚷的话,今上也不会追究惩罚。
其实也不要说今上慈悲为怀,当皇帝的,多数都做不到一视同仁,像先帝在位时,某位妃嫔做了首宫怨诗,就获“诽上”的罪名被处死,父兄连座处以斩决!然而宠妃刘氏毒杀皇嗣谋害朝臣,竟然被先帝“呵呵”一笑嗔斥“淘气”便不了了之。
所以“君主想要追究”是个必然的前提。
春归在打了个冷颤之后很快就淡定下来,听郭妈妈继续禀报——
“可不正应了夫人这话?老奴活了几十年,在京里什么达官显贵没见过,竟都不如区区的一州通判夫妻两威风八面!那位胡相公,带着一群属官,拥在二门外,信口栽污大爷霸奸罪妇,为美色所诱妄顾国法,他原话怎么说来着……对了,是说大爷行同狗豨!”
沈夫人冷笑道:“胡端这是急了,才成了狂犬胡乱攀咬呢,那罪妇蒋氏,跟庭哥儿的婶母年纪相仿,比我还要年长几岁,美色所诱?真不怕笑破人的肚皮,必定是胡端干了丧尽天良的坏事,眼见要被拆穿,就狗急跳墙。”
说着沈夫人就来了兴趣,一把拉了春归就往外走:“老爷称病,现下也不好出面,虽说兰庭的本事,自是不怕被胡端那起子下官给真刁难住,我就担心有个万一,胡端等以身压人,咱们一同去,要真兰庭顶不住,我也好及时出面镇镇场子,你也学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