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出半信半疑:“那你鄙恶的人可是申姨娘?也是,如你这样的正室嫡妻,可最听不得姨娘两个字,更何况她还涉嫌举告丁娘子,你疑她表面蜜糖内里砒/霜,得陇望蜀贪婪阴狠,确也有你视为卑劣的理由,不过我跟你说,你若真这样想,可也误解了申姨娘这人。”
原来渠出在李家,跟着申姨娘的时候还有后半截,却是她辞了李济出来,身边的奴婢悄悄抱怨:“老爷真不知怎么想的,竟容得下太太这样一个淫妇!别说那偃青就该打死,丁氏也该落着一封休书,又该让老太爷、老太太好好看清楚,那些个大家闺秀表面贤良淑德,皮子下究竟多少的放荡无耻,怎么比得上姨娘?唯有姨娘才配得上主母正妻之位!”
紧跟着又出谋划策:“老爷心善不忍伤了人命,更不忍逼得太太走投无路,但老太爷、老太太是必不能容忍的,姨娘何不写信回去向老太爷、老太太禀明,请两位老祖宗主持公允维护家风。”
却是遭到申氏好一番喝斥:“你还不给我住口!正因你的自作主张,才把这事捅去了老爷跟前,要不是老爷通情达理,可连累到两条人命,你怎么能……这样铁石心肠!你还要争辩不成?今日看来我真要好生和你理论了!要不是太太点了头,我和老爷再是情深似海,今生恐怕也有缘无份,除非我真连父兄的丝毫颜面也不顾折辱,甘愿去做老爷的外室。太太和先头那位可不同,她是个直心肠的人,自允了我进门,可曾表面一套背里一套阴谋算计我?莫说对老爷在外为我置田置产的事不管不顾,自来了汾阳,干脆连家事也都交给我打理。还容我顺顺利利生下二哥儿和三哥儿,由得两个孩子让我教养,你看哪家正妻嫡母像太太这样宽容的?”
“她确然对老爷无情,可正因她对老爷无情,才有我的好日子过!”
“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勿再自作主张,就算你是一心为我打算,也该长个脑子!你以为没了太太,老爷就能将我扶正了?我告诉你,别说没了太太,就算上头老太爷、老太太都归天了,只要李家还有一个族老在,都不许老爷把妾室扶为正妻!”
据上,渠出做出结论——丁娘子固然凄凉不幸让人同情,申姨娘也并不是可恶的人,终归是命该如此,三人都有遗恨,各自都存可怜罢了。
春归缓缓地沿着池塘边儿往花榭里走,低声说着自己的看法:“申姨娘确也不可恶,但说她可怜,我却不认同。听她那话里的意思,她并非不能选择,但她为了爱慕之情宁可为妾……我也不是看不起宁肯折节的人,毕竟各人重视的气节不一样,如申姨娘吧,或许便把爱慕之情看得更重,宁愿终生屈人一等,也要争取和李同知长相厮守,那很好,她如愿了,又有什么好可怜的呢?”
说着还斜睨了一眼渠出:“这世上原本没有纯粹的公允,如尊卑贵贱主仆妻妾,所处的位置不同付出和回报也就不一样,既然已经成了妾室,早知是低人一等,那么对正妻谦恭敬畏也就成了本份,申姨娘是履行了本份,所以她不可恶,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说话间已经是到了花榭,春归便在美人靠上斜趴着,她身边儿也不知是谁落下的一碟子鱼食,拈了两指,还往鱼塘里掷下去,看一条又肥又壮的锦鲤,竟然为了抢食儿跃起老高来。
春归接着往下说:“再说申姨娘的本份还未必是因为品行,多半是因聪明,大丁氏把她抵制了这么些年,和李同知也算夫妻反目了,结果呢,还是丁娘子嫁入李家点头允许了,李同知和申姨娘这对有情人才能终成眷属,丁娘子如今万事不论,他们同在屋檐下,却几乎各不相干,申姨娘离正妻,差的也只是那个名头,她对那婢女说的是真话,李同知除非熬成李门宗族唯一的族老,否则绝不可能以妾为妻,正妻换成丁娘子外的任何一人,都容不下申姨娘这样恣意快活,那婢女若自作主张把丁娘子和偃青的事捅给了李同知的高堂……”
“死的反而是申姨娘!”渠出大彻大悟了:“李家二老就算痛恶丁娘子,但考虑到和丁家的联姻,也绝不会张扬家丑与丁家反目,一定会决断为申姨娘陷害主母,婢女自作主张,就是将申姨娘送上绝路。”
春归颔首,意兴消沉:“申姨娘未必无心一争,但她聪明,看出争则必败,丁娘子之所以不和申姨娘相争,也是智慧,早就看穿人心比名位还要争不得,她们之间又哪来的姐妹之情呢?说到底,是秋毫无犯罢了。正如申姨娘,她若真待丁娘子如表面所称那般敬爱,她的婢女打算不利丁娘子,且已经有所行为,怎能仅是喝斥而已?”
渠出沉默半晌,咬牙说道:“申姨娘这回意识到自己很有可能为那婢女所害,转身就和身边妈妈商量,要给那婢女寻个人家,让她嫁在汾阳。”
她已经承认了申姨娘对待丁娘子的未必真诚,可冲春归的怨气看上去仍未消减:“就算申姨娘为她自己打算,就值得你这样鄙恶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鄙恶的人是她了?”春归又捏了两指头的鱼食,惹得一潭的鱼都往这头争涌。
“难不成你鄙恶的不是她们,反而是李同知不成?”
“这可奇了,我为何就不能鄙恶李同知?”
“一来他对申姨娘深情厚意,也算不负前盟,再者又能包容丁娘子的过错,这已经算是世间男子少有的重情重义了,你现在别看着庭大爷对你千依百顺的,日后未必有李同知待申姨娘般的矢志不移,到时你可就指着他的包容渡日了。”
春归对于渠出的诅咒丝毫不以为忤,极富耐性地和她理论:“我就是鄙恶李同知这类人,他的所谓重情比无情还可怕。他早便心有所属,为何还会答应迎娶大丁氏,可别说他无从选择,婚姻虽然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也并非完全的盲婚哑嫁,实则确然有不少的男子,想尽办法争取高堂同意求娶意中人,如李同知这样的情况,他豁出去了未必做不到,但他先就没想着豁出去,从一开始,他给予申氏就是妾室的定位。”
春归的嗓音不大,但内容却让渠出格外关注,不由得靠近了更多,一截身子就被美人靠的座椅给从中分成两截。
春归叹一口气,把目光看向游鱼。
见鬼见多了,居然这时候才觉得不寒而栗,也真够后知后觉。
------------
第123章 携手而归
春归就算不寒而粟,也不能冲个亡魂低头,赞成她对李同知的错误评价。
“他为申姨娘豁不出去,是因为选择了名利,孝敬之名以及兴旺之利,那既然如此就该懂得舍弃,抱着名利目的娶了大丁氏,还指望着大丁氏接纳他的意中人,正妻为他的功名利禄操心,上事公婆下育子女,一边看着他和意中人卿卿我我如胶似膝……因为李同知是男儿身,难道就该拥有这样的两全其美?他还怪大丁氏不通情理了!”
“我是听丁娘子的叙述,以为大丁氏心术不正。”渠出小声嗫嚅道。
“大丁氏对妹妹的确不友睦,大约也算不上个仁善人,不过她拒绝申氏入门并没有什么错,李同知既要和大丁氏商量,那就应当接受正妻拒绝的主张,否则商量个什么,真有那大决心,何不直接纳妾就是,摆明了还是要看岳家的脸色呢,他应当是高娶,大丁氏是低嫁。”
春归越说越是意兴阑珊:“大丁氏病故,李同知又有了机会迎娶申氏,可他仍旧豁不出去,窝窝囊囊娶了姨妹做继室,哪料到惊喜从天而降,姨妹居然答应了申氏入门,所以接下来,他就和申氏过起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日子,自然不理会丁娘子要如何,丁娘子是个明白人,没像嫡姐一样自讨苦吃,成全了人家,也清静了自己。”
“可是李同知呢?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贪婪,听你的说法,他直到现在还怨恨大丁氏呢,倒是对丁娘子心存惋惜,他还有脸惋惜了?”春归翻着白眼:“他要是拒绝了亲事,也害不着丁娘子,他把过错全然推给了大丁氏和丁家主母,说他们无情无义,他可想过他既然娶了正妻,该有的担当付出?丁娘子不是恶人,容得他为申氏置田置产,甚至还撒手把理家的事都给了申氏,可李同知还信不过丁娘子呢,否则为了前程,也不会多此一举让申氏跟来探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