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玩笑,这位可是皇上和首辅身边的红人,听闻就连太后公主首辅夫人都对其赞赏有加,但凡得罪了的,不是贬官就是罚奉。早在这女道士来时自己顶头上司就再三叮嘱,万不能怠慢。
工匠们待遇提升了,干活就更卖力了。最后制出的镜子,就连李乘风这个现代人看了都挑不出一点毛病。更别说周围的点缀,在审美这一方面,大明无论文人还是匠人绝对是独一份的。当瞧见一面用珍珠,红玉、玛瑙为原材料,雪中红梅样作边框的等身穿衣镜之时,李乘风简直惊呆了,不由为自己之前提出的什么镶金镶宝石的直男审美感到羞愧。
匠人代表羞涩道:“仙姑,这是小的们一起筹钱做的,感谢您这段时间的照拂。”
李乘风笑着收下了,至此,第一阶段算是完成,接下来便是销售了,这可得好好想一想……
作者有话要说:我个人真的认为,明代无论皇帝或大臣工匠,审美的平均水平是最高的,当然也有可能是生产力到了这个地步(清朝被提出聊天群。)
另外
说日万!就一定日万!谁也别拦着我!我要洗心革面!发愤图强!改变以前懒散的自己!大家监督我!!!!
第33章 妥协
按照户部的说法, 他们打算自己去经营,用类似贩盐的方式, 商人们凭借票引, 官府统一定价,来进行镜子的买卖。
李乘风要被这种朴实无华的经营方式惊呆了,他想了许久, 委婉表示道:“镜子这种东西与盐铁不同, 虽说新奇,但也不是少了它就活不了了,百姓们不买也就不买。何况买了一面还能用好几年, 倘若和盐一样管理如此严格, 怕是不好流通啊。”
户部官员陷入沉思, 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不知真人有何高见?”户部尚书王好问期待的问道, 在满朝文武中,除了杨一清杨大人,他对李乘风是态度最好的, 也许是因为对方的出现保住了自己岌岌可危的头发,总之王大人完全不在乎他女人的身份。
“不敢当, 贫道其实也觉得, 让商人去经营挺好的,但是那个票引就不必了。无论大小商人, 交足了钱可贩卖,至于能卖多少,就看他们的本事了。此物易碎, 出了京城想要长途运输势短时间必要花费大量财力,统一定价委实不太合理。”李乘风其实也不太懂这些东西,只不过在现代社会耳濡目染,多多少少听说过一些营销故事。
此言一出不少人都同意,但也有的提出反对意见。“可正所谓,无奸不商,倘若那帮人肆意抬价,导致无人买可怎么办?”
李乘风自信的笑了笑:“不会的,如今工厂里产量每日俱增,又不是什么垄断的行当,即使有人想提价,也要小商人们跟风才行。”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王好问拍板,决定采用李乘风的建议。
……
近日京里出现了一种新鲜东西,官方称其为琉璃镜,老百姓们更愿意叫他为银镜,全因此物表面如上好的银锭一般光洁,照的人分毫毕现,比铜镜不知好了多少。几乎所有大明人一辈子都没见过自己长什么样,冷不丁照了银镜,都吓一跳。
不少老人不愿站在镜子前,认为那其中有妖物,会把人的魂儿吸进去。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对银镜这东西十分喜爱,不光四处都能买到,最重要的是,价格还不贵,寻常人家也能负担的起。又听闻一块镜子能用好些年,于是都咬咬牙,给家中妻女买上那么一块。
不止在女性中流行,就连文人书生们也极为追捧。也不知是哪位营销天才的主意,那银镜竟然和修身养性挂上钩,君子正仪容乃是大事,如今大街上不少学子胸中揣着镜子,时不时掏出照一照。
工厂里的匠人们由于待遇好了,干活也十分起劲。在镜子的装饰上费尽心血,最后的成品那叫一个花团锦簇。其中一件高八尺,四周用金丝银线包裹的“镜王”就连嘉靖看了也忍不住赞赏,不过宫中的镜子已经够多了,且都是根据各人品味定制的,所以还是将其卖了出去。
当李乘风听闻那件“镜王”最终以三千两白银成交的时候,不由感叹,果然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有土壕大撒币。
当户部将近期贩镜的收益上报之时,所有人都沉默了,这几乎相当于江南等富庶地区一年的财政收入。而且还只是京城周边的销售量,假如真能像李乘风所言,远销海外,那岂不要赚翻了,一时之间所有人的心思都开始活动。
朱厚熜也露出笑意,有了这笔钱,总算是能暂时缓解燃眉之急,说不定国库还能有剩余,自己终于能过个安稳年了。
当然他也没忘了,这一切都归功于女道士,刚想继续给封赏,连忙被李乘风拦住了。
“陛下,贫道如今衣食无忧,短短几个月三次赏,实在是受之有愧,此时还是搁置再议吧。”
“那不如……朕再给你换个封号,上次礼部定的那个寓意属实不够好,这次朕自己想。”
李乘风不寒而栗,他脑袋上的封号再长就要伸出屏幕了,连忙转移话题:“贫道听闻如今朝中对于镜子的贩卖一事颇有争议,这是怎么了?”
“呵,能有什么事,不过是这笔买卖没带上他们,某些人气急败坏,拼命想分一杯羹罢了。”朱厚熜冷笑,这批闹事的大部分都是世家勋贵,他们自觉无论是应立新君、朝堂议礼还是“扳倒”杨廷和,都出了不少力,这种挣钱的事,没有他们怎么行。
“他们是如何说的?”李乘风也是无语了,难怪无论朝臣还是皇帝都瞧不上那帮人,所谓的出力,不过是在背后摇旗呐喊,现在想站出来捡漏,也太不要脸了吧!
“前些天联合上疏,说国家这样做是与民争利,要求开放工厂,允许一些人生产。”朱厚熜面色铁青,这相当于是从他嘴里面夺食,他没当场爆发已经算不错了。
“啊?”李乘风哭笑不得,这都是些什么人,想也知道皇上不可能答应,可转头却见朱厚熜一脸为难,他懵了,不是吧,难道真要让出生产?
朱厚熜解释:“那帮人虽说不成气候,但人数众多,而且还鼓动了一些朝中极为古板的官员,四处煽风点火,说朕坏了太、祖规矩。最重要的是,后宫张太后也站在他们那一边……”
他说得有些憋屈,心中清楚无非就是见自己刚登基,羽翼未丰,内阁又是才重组,虽然重臣在此事上都与他同一立场,可呼声越来越高,大家都想着再捞些好处。
李乘风想了想,开口道:“分利给他们嘛,也不是不行……”看朱厚熜面色大变,刚要站起来反驳又被按了下去,示意对方稍安勿躁,他继续开口道:“不过镜子不可,要换一样。”
在小皇帝不解的目光中,李乘风扔给他一个玻璃小瓶。朱厚熜疑惑,拧开瓶子,只见里面装着油状物,香气扑面而来。“这是……玫瑰纯露吗?好像又不对,感觉更味道更重一点。”
李乘风解释道:“此物名作精油,提取过程与纯露略有不同,效用良多。”自从工厂建起来了,玻璃的制作工艺可以说突飞猛进,大明工匠一点就透,李乘风便借势让他们做了套蒸馏器,打算做精油。
简单跟嘉靖解释了一下,李乘风接着道:“精油不止能单独贩卖,还可研发出许多副产品,但是必须要大量原材料。朝廷收的话未免太过麻烦,左右他们也没事,干脆让他们准备,然后分些红利,那群人拿到钱也就老实了。”
这的确是个办法,可朱厚熜还有些不甘愿:“早晚有一天朕一定让他们连本带利的吐出来!”他恶狠狠道。
默默的为那帮人点蜡,历史上的嘉靖帝记仇可是出了名的,以后他们可有的受了。
此时朱厚熜全权交由定国公徐光祚来负责,由他跟勋贵们交涉。徐光祚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后代,当时去安陆的钦差就有他一个,早在路上朱厚熜就看出来,此人粗中有细,和他先祖一样谨小慎微,朝中之事轻易不掺和,但却威望极高。有了徐光祚从中游说,再加上不少人也看出了精油一物的价值,于是纷纷点头同意。
不得不说,李乘风这次还真算是找对人了,这帮王公贵族关系盘根错节,有的世家甚至比大明立国时间都长。人脉极广,想要的原料很快便源源不断的送过来,即使是国家机器,也没有这么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