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看呢,等会儿出去我再看看。”谢显笑,回答一如既往。
“卿卿生的,能丑到哪里去呢?”
萧宝信也笑了,那是,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这回没坐吓腿软吧?”她可记着前次生产之后,谢婉拿她兄长取笑的话呢。
结果再一看谢显那脸色,完全是让自己给说中了啊。
“……我和阿娘坐地上等的。”
到底是亲娘,知道替儿子遮掩。可是这都一家人,谁不理解谁?下人们也是有眼睛看有脑子分析的,也就自欺欺人吧。
不过说到底是爱重她,萧宝信心里还是有数的,伸手握住谢显的手。有些话,尽在不言中。
屋子里,满满的温情。
——
就着萧宝信再度平安产子的消息,谢家热热闹闹地过了个好年,萧家更是新年当天跑到了谢家,共襄盛举。
北吴分裂,东西打的不可开交,大梁国内井然有序地恢复了生产。
大梁,永平二年就这么波澜不惊地过去了。
永平帝新年大宴群臣。
难得的是,这一年萧凝以皇后之姿力压太皇太后,召见宴请命妇。
萧皇后得了永平帝的话,在后宫大刀阔斧的整顿了一番,死的死伤的伤,被逐出宫去的宫女太监便有三十余人,雷霆之威洗清后宫异己。
种种举措都令妃嫔颤栗,不少人已经望风而归,也因此培植了不少自己的心腹势力。
外命妇再不敢小瞧了这位年仅十六岁的皇后。
毕竟没有生死利益,齐德妃虽说被落了胎,到底不是萧皇后下的手,齐家把自己择出来,也就不追着萧皇后猛打……
现在有和萧皇后不死不休的何家,齐家家主不是个野心勃勃的,也就不往里掺和把水搅混。
余下的也就是何家,萧皇后那是何淑妃一尸两命真正的元凶,何家如何能让?
以往有何淑妃,仗着和皇帝青梅竹马的情谊,现在何淑妃死了,何家有意再往宫里送进去一个何氏女,皇帝还没说话就直接让萧皇后给挡了。
宫里有何家势力,可再有,也不如自家人实在靠谱。
但于皇后的举动,永平帝却并没有话说,显然是认可了皇后的行为。
何家于帝后和谐之际,也不敢冒然对萧皇后痛下杀手,倒是蛰伏起来没敢再起刺。一时间,萧皇后风光一时无两。
——
年前,萧家终于收到临海那边传回来的消息,萧妙容平安产下一女。
年初,萧宝信就生了。
这就让十月刚刚大婚的宣城长公主着急了,她也急着怀孕,想要生孩子。
得到儿媳妇长公主有这样的心思,谢夫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有萧家急,宝树急的,还有长公主急的吗?
这么小的一个小娘子,当然能晚生,晚生是最好的啊。自家闺女生俩孩子她都觉得生早了,当然,当初能怀上是真把她乐够呛,谁知道自家女婿能这么给力,三年抱俩的节奏?当初是怕生不出来啊。
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宣城长公主喜欢谢琪喜欢的不得了,一个月能往谢家跑八回。好在萧宝信也不是讲规矩的,两个不讲规矩的凑到一处,倒是让别人都乐的轻松。
萧宝信生完,就该褚令姿了。
她是五月左右怀上的,按说二月就该生了。
可褚家没把褚令姿的胎给盼出来,郗老廷尉却突然出了意外。
本来老当益壮,还跟小辈儿孙去郊外跑马的,谁知跑马没摔着,倒是下马的时候,一头栽到了马下,当即就摔昏了,隔天人就没了。
郗老廷尉一死,打破了郗家全部的布局。
郗家儿孙悉数致仕。
首当其冲就是接任廷尉的小郗廷尉,郗三郎、郗四郎,尽皆致仕。
朝廷原有格局,顿时就是一变。
首先廷尉之职,有江夏王顶上,临海太守淮阳王是挤破脑袋也想去,永平帝硬是给拦下了,淮阳王越想出建康,他越不放心。
永平帝有意让何家三郎出任,还是想抬举抬举何家,虽然不是二房的,好歹一个姓氏,却被吏部给压了下来。
最后吏部选定的人是才进入尚书省年满两年尚书郎潘子路。
第745章 太含蓄
便是当初潘朔托了谢显的关系举荐到玉衡帝跟前的庶出侄子,年纪和谢显一般大,不过思想却很是激进,也是个精明能干的。最难得不因为激进而显得格格不入,愤世嫉俗,行事很是圆融。
潘子路,永平帝还是很满意的。
潘家,太皇太后的本家,无甚根基,可以说全是靠皇室。现在整个潘家的态度就是一面倒向皇帝,虽说和何家不能比,那到底是皇帝亲姨母,可潘家……
可以说瘙到了永平帝的痒处。
不比何家更合圣意,但比别的哪一家都好。
永平帝没有反对,便按吏部递上来的折子直接给往下发到了中书监,发下诏令昭告天下。
潘子路那是谢显一手提拔上来的,永平帝不知究竟,潘朔和潘子路心里明镜似的,圣旨下来按潘朔的意思就去谢府里道谢。
这时候就不得不说潘子路心思活络,政治眼光深远了,愣是把潘朔给拦住了,亲自写了封致谢信让潘朔给带去谢府,自己没出面。
隔天,便奉旨出了建康城,始终连谢显的面儿都不曾见过。
潘朔那是有口皆碑没心没肺的,干出什么不得要领的事儿来都没人和他计较,他就是个愣头青。先皇口中的搅屎棍,哪怕皇帝再忌惮谢家,怕谢家结党营私,可潘朔人家愣是不理那套胡子,跟谢显交好那就是交好,一口一个‘我的挚交’,一口一个以作为谢显朋友为荣的,永平帝也拿他没办法,他可比不了。
但是潘朔虽然心粗,却粗中有细,潘子路这一番作为少不得要在谢显面前遮掩一二,但谢显的好他们潘家是领情的。
太皇太后是尊位无比,但潘家无根无基的,可没少被世家贵族所鄙夷。
尤其自家老祖宗给王家还当过车夫,更让那些世家们没少拿出来说嘴,哪怕玉衡帝有心提拔母族,不过是一些不得要领的浊官,一向为世家贵族所打压,瞧不起。
谢显就不一样了,那是他的挚交好友!
不能寒了好友的心哪,送那礼是绝对重的,就差把自家那一个多高,压箱底的白玉观音给抬谢家来。那还是徐氏左拦着右拦着,费了好大的劲给拦下来的,潘子路不敢路面,明显是不想和谢家至少在明面上结成一线,前脚潘子路才走,你后脚就把这么重的礼给送到谢家——
那可是先皇帝赏下来给他的,早晚三柱香,他拜祖宗都没这么诚心过。
说为了侄子潘子路,徐氏不信,为了谢显她还信上七八分。
摊上这么个朋友,谢显也颇为无语。
直接把话说开了:
“我谢家要什么没有,还稀罕你那东西?好好留着吧。”
还是忍住了没明说,那东西就是谢家从库里翻出来送给开国皇帝的,没成想他们一代一代传下去,最后赏到了潘家。
潘朔要是真给抬来,那就搞笑了,折腾了一个轮回。
这事儿就算这么掀篇了。
要说有的事儿潘朔看不明白,但他也不是个傻子不是,点到为止也就尽够了。
潘朔:“我还有个侄子……”
“得,你还真当我是买官卖官上瘾了?”谢显把他话头就给截住了。“子路是有真才实干,所以,我才举荐的,在尚书省这几年,无论是能力还是为官吏部都看在眼里,是有系统的考核,否则你真当我一手遮天,想让谁上去就让谁上去?”
其实老实说这么说也没什么不对。
但,他是想真把人才用到实处,而这人才如果能为他所用不就更好吗?
何家,那是冲着萧皇后始终,背后带着谢家的。
无论是看在永平帝也好,看在萧皇后,看在谢家自己,都没有让他们起来的必要。
能捶自然就捶到土里。
只是这些和潘朔说不着。
“我那侄子也不错啊,就是年纪有些大了,比我还大两岁——他也是倒霉,刚二十的时候,爹死了,守完孝没半年,我还正琢磨给他谋个差事呢,阿娘又死了,接着守了六年的孝,这不年前才出了孝期。”潘朔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悲催的。
“你不知道,子路很多东西那还都是潘柏教给他的。不然一个不受宠不受重视的庶子,谁能培养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