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钢铁是他关注的重点,虽然现在天下一统,与异族的兵戈减少,但一个社会要发展,钢铁的产能提升是重中之重。尤其在一个农产品已经比较发达的时代。
有了足量的钢铁,才可以盖更高的楼房,不必担心墙体承受不住。也可以打造各种更精致的民用器具,从菜刀铁锅到医疗器材,甚至还可以发展铁路运输,畅通商道,减少陆地货运的损耗。
现在这个时代,最便捷的运输方式还是水运。但没有河流的地方就很慢了。比如之前京城粮荒,从最近的通州粮仓运输粮草也要八、九天。如果有铁路,就算是畜力的,也能大大缩短时间。
不过水利的便捷性也不能放松。
早在前大齐朝代时候,就曾经有识之士提出过,要在北方的两条主河流间开凿一条大运河,可以通贯九个郡,大幅度缩短运输时间。
前几天有朝臣在商议粮草运输的时候提到了这件事。云舒翻阅了资料,发现这工程的浩大程度几乎是京杭大运河的三倍,也难怪大齐筹划了很久都没法完成。到了大梁,武帝曾经想过动工,可藩王的麻烦都没摆平,朝廷也消耗不起这么巨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嗯,还得尽快将火、药发明出来,虽然战场上使用的几率不高了,开山工程可是能大幅度降低人力消耗啊。
云舒已经将这件事列入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现在他只恨,自己虽然是个理科生,奈何却不是学物理化学的,高中课本只能记得少部分了。
云舒虽然知道融合锰等元素的铁能大幅度提升强度和硬度,但具体是个什么原理配比还真不知道,需要工匠慢慢摸索研究。
不过好在穿越小说看得多,火、药这种东西,硫磺木炭什么的构造比例还是能记得住的。
也幸好这个时代也不乏有探索精神的人,指明了方向,总会试验成功的。
再不行,他还有气运大、法呢,大幅度提升试验的成果概率。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知道皇帝喜欢这些新奇之物,工部乃至民间的不少匠师都闻风而动。比如之前一个工匠献上了一种改良的炭炉,中间内置排风系统,促进煤炭充分燃烧,可以大幅度节约炭火。
对这些助益民生的东西,云舒也不吝赏赐。
他确信,在自己的推动下,将来各式各样的产品还会进一步增多。
现在身为皇帝,他最需要的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弄到更多的钱,来开展更多的试验,还有一个就是如何将未来产能提升后生产的各类新款商品卖出去。
产能的增加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过度增加,就是危机。如何把多余的商品贩卖出去,才能更好地转化成后续生产力。
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可以合成一个来看待。
畅通国内外的商道。
说到商道,云舒这几日遇到了一个难题。
之前大梁虽然一统天下,但为了尽快结束兵燹,与几位势力庞大的地方诸侯相互妥协,分封了四位异姓王。就是当时的南泽王、北离王、东淮王和西建王。
这几位藩王无不是坐拥庞大的封地和兵马,堪称地方的土皇帝。
到了武帝朝,自诩国富民强,武帝就想着削番。其中的南泽王府首先被他设计除掉,因此多了段无音这个王府遗孤,还有谢景这个仇敌。
紧接着又想对西建王下手。西建王原本就野心勃勃,不等武帝下手,干脆举兵谋反,一度占据北方十二郡,引得天下大乱。武帝废了好大的功夫才彻底镇压下去。便宜老爹谢础在这一场仗里功勋卓著,一跃成为朝廷栋梁。但是,再多的胜利也掩盖不了朝廷因为这场叛乱元气大伤的事实。
剩下的东淮王府和北离王府,武帝一时就不敢轻易下手了。之后几位皇子争夺储位,内政混乱,朝中紧接着又出了男主这个碍眼的家伙。削藩就更艰难了。
北离王府和东淮王府两家也知晓武帝的心思,虽然明面上没有撕破脸,私底下小动作不断。
其中原主崛起,青云直上,执掌朝政,也少不了这两家的暗中推波助澜。其中的北离王季寰,坐拥重兵,与原主兄弟相称。虽然没有真正结义,也算是惺惺相惜的朋友。
而东淮王府更是新朝幕后的大金主。江南豪商背后,几乎都有东淮王府的影子,淑妃出身的沈家就是其中之一。淑妃的亲姑姑,还是东淮王庶弟的夫人。
当初淑妃和德妃一起入宫,便是原主与这两大王府的一个交易。
云舒翻看着地方商道的奏报,忍不住想着。
难怪武帝想要削番来着!
先看东淮王府,占据了东南商贸的大部分不说,还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海贸,包括对东洋和南洋的贸易船队,光是直属其名下的海贸船队就有十多支,上千艘船。像淑妃出身的沈家这种依附家族的船队就更多了。而且东淮王府还设有专门的海军舰队,来护卫这些海上贸易。
甚至根据东锦司送来的消息,海外来往的时候,有些南洋小国妄图占东淮王府的便宜,被他们派兵灭了好几个,扶持了自己的傀儡上台。整个国度,基本上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了。
这他妈的哪里是土皇帝,人家都要当洋皇帝了!
再看北离王府,一样的庞然大物。
因为长年驻守北疆,抵抗北狄的入侵,封地虽然不及东淮王府富庶,却军备精良。
北离王府长年驻扎在对抗北狄的前线,麾下兵马战力比起朝廷的毫不逊色。
如今北狄已经被男主给灭了国,疆土变成了中原的一部分。北疆七镇,北离王府的大本营,依然驻扎着近三十万的精锐,还坐拥北方十几个郡一半的税收,就不太合情理了。
以乱臣贼子的身份,自然是压制前梁皇庭的势力越多越好,自己才能趁虚而入。但如今坐在这皇位上,才发现这两个王府,实在是太碍眼了。
一时间云舒只觉得,削番这事儿……武帝真是太英明了!
谢景正在整理翻乱了的奏折。突然听见身边的人嘀咕了一句:“真的是屁股决定脑袋。”
谢景瞪了他一眼:“什么乱七八糟的?”
“朕在说,今年年底北离王府和东淮王府的人都会来吗?”按照惯例,每年的年底,藩王都要入京朝贺,去年遇上了前梁余党谋逆,京城一团乱,所以就没张罗这件事。今年国泰民安,该有的仪式自然少不了。
谢景道:“东淮王为人老迈,贪生怕死,肯定不可能来此冒险,多半是安排世子前来朝贺。”
“冒险?来一趟京城,算什么冒险?”云舒嘀咕着。
“说不定有来无回呢,只看陛下能否狠下心。”谢景笑了一声。
第74章 栗子
这种实力强大的藩王, 任何有点儿骨气的中央朝廷都不会看顺眼。天下人皆知,谢景篡位登基, 手段激烈酷狠, 真干出什么太正常了。
之前的武帝朝,东淮王都是安排世子朝贺的, 到后来, 干脆连世子也不派了,只安排臣子带着贡品抵达。
不过如今新朝方立,这是藩王第一次朝贺, 再怎么样也得安排世子前来,否则就是太不给面子了。
“倒是北离王季寰, 可能亲自前来。”
“是啊, 他还是朕的好兄弟来着。”云舒咬着笔尖儿, 嘟囔着。
这什么习惯。谢景将毛笔从他嘴里抽出来,拿起一块点心塞给他。
云舒接过来, 塞进嘴里。
“啊, 这个味道我最喜欢了。”
谢景塞给他的是羊奶泡螺, 微带甜味, 然后是浓浓的奶香。
谢景目光一暗,别过头去。
“这两个王府,你准备怎么下手。”
“什么下手?”
“削番啊。”谢景毫不避讳地道。
谢景篡位登基之前也曾经考虑过跟两个王府的关系。
他的上位固然是自己奋斗得来,中间也少不了两个王府的扶持。
他们需要一个代理人,来对抗大梁武帝的压力。而谢景也需要别的势力存在,让武帝忌惮, 不得不重用他,双方一拍即合。
从这个角度,他干得很好,或者说太好了点儿。联合肃王熬过了武帝,扶持了顺帝这个废物。
但他成长的速度之快,只怕也超出这两个王府的预料之外,掌权没几年,就直接篡位登基了。
如果这个过程让云舒来比喻,应该是王皇后为了对抗萧淑妃,将武才人从感业寺迎回了大唐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