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不太好闻,对吧?”汤索言在旁边问他。

有只小羊在陶淮南的小腿上碰了碰嘴,有点痒。陶淮南笑着躲了一下,点头说:“膻,羊肉味儿。”

羊群走过之后,汤索言上车拿了瓶水,他俩一起冲了手。

陶晓东没说话,听着汤索言跟陶淮南说:“记住这个味道,刚才你摸的羊,放羊人的鞭子,也可以记住刚才的风。这里天很蓝,土是黄色的。”

他一边说陶淮南一边点头,微微抿着唇。

“这是你跟着哥哥和汤医生来甘肃的第一天,路上遇见了一个羊群。”汤索言说话时声音很温和,沉稳又让人安心的声音。

陶淮南说:“我记住了。”

汤索言笑了笑,继续说:“我们要去做一件不算伟大但算得上有意义的事情,你哥哥是个很棒的人。接下来的时间我可能顾不上带你这么找记忆点,自己要记得找。你去过的每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它们,然后记住这些。”

陶淮南又点了点头,虚虚地攥了下手心,说了声“好”。

第17章

这边不像西藏眼疾患者那么密集,一个是地理环境因素没那么易感眼疾,另外西藏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和对外沟通的相对闭塞,很多传统藏民不习惯靠科技和医生治病。因此这次整体没有上回压力那么大,医生们也都能喘口气,患者虽然不少,可不像上次那样连吃饭的时间都倒不出来。

人这么多的场合陶晓东很少带陶淮南去,怕他紧张,也怕经管不住磕了碰了。所以这次陶晓东走到哪儿就把陶淮南带到哪儿,一直牵着他的手。如果手需要拿东西或者干点什么,就让陶淮南扯着他的衣服不松手,得时刻让陶晓东感受到他就在旁边或身后,不然总要分神去看他。

所以除了第一天陶晓东真没再穿过衬衫,衬衫不好抓,下摆得掖裤子里,不像普通T恤能留个边给陶淮南。一天下来从早到晚地扯衣服,陶晓东每件衣服都变形了。

晚上陶晓东脱衣服准备洗澡之前看着他衣服笑了半天,陶淮南已经洗完了,正坐在他自己床上擦头发。陶晓东说:“弟啊,哥也没带几件衣服出来,你手轻点。”

说起这个陶淮南也冤,朝着他哥的方向反驳道:“也不是我手重,你有时候突然就转身,再不然突然就加快,我又不敢松手,我只能扯着。那都是你自己抻的,你别赖我。”

陶淮南说的都是实话,他手哪是重啊,他手很轻,只牵着一个边,但是陶晓东总突然动作,经常就被抻掉了,后来陶淮南只能多攥一块儿。

陶晓东说:“不然你明天拽我裤腰得了。”

陶淮南惊恐地瞪大他的眼睛,空空地望着这个方向:“就你这捉摸不定的动作轨迹我不得把你裤子扯下来吗?再说我多大了,我拽着你裤腰你想想好看吗?”

陶晓东乐了半天,脱下来的衣服等会儿洗完澡顺手就搓了,把陶淮南衣服也都捡了过来,说:“我看你对我好像还挺有怨言?”

陶淮南撇了撇嘴,头转向一边,接着擦头发。

哥俩一起出来好几天,陶晓东自认尽心尽力了,结果还是感觉陶淮南让他带得有点狼狈,嘴唇也干了,额角也磕青了,早上起来还连着打了几个喷嚏。

陶晓东进去洗澡的时候,陶淮南手机响了,他摸过来,跟着语音提醒点进微信,是迟骋的语音。

“晚上吃饭了吗?”

陶淮南立刻回:“吃过了,洗完澡了。”

迟骋的声音听起来平平静静,没什么情绪:“防晒涂了吗?”

陶淮南抿着唇回:“你没给我带。”

迟骋:“给你带了,就在你包里,你自己不会摸?什么话我不说你自己就不记得做?”

他这样显得有点凶,陶淮南手指在床单上抠了抠,不吭声了。

其实迟骋向来就不是什么温和性子,从捡他回来到现在,他给人的印象一直就是很冷的一个男生,在家会好些,但也不是温柔系的。

陶淮南不说话,过会儿迟骋又发来一条,语气也没什么改善:“摔了没有?”

陶晓东洗完澡出来,正好听见陶淮南告状:“摔了好几次,哥不会牵我,前面有东西他自己迈过去了就把我忘了,还嫌我把他衣服扯变形。”

陶晓东低声笑,还是觉得没带迟骋出来失算了。

不怪陶淮南告状,陶晓东确实照顾得不好,这些年他单独带着陶淮南的时间太少了。平时不管干什么陶淮南都跟迟骋在一起,陶淮南是长在迟骋手里的,两个小孩儿实打实是牵着手长大的。

陶晓东听着他们俩聊天,坐旁边听得挺有滋味儿。敲门声响起来,陶晓东站起来开门,门口是汤索言。他刚从医院过来,身上衣服都还没换。

陶晓东澡都洗完了,穿着睡觉穿的短袖和大短裤,俩人对比挺明显。陶晓东叫了声“言哥”,问他:“怎么了?”

汤索言把手里拿的几包零食递给他,都是开心果核桃仁什么的,说:“护士给的,给小南打发时间吧。”

陶晓东接过来,说“行”。

汤索言看着他这一身,问:“要休息了?”

“啊,”陶晓东笑着说,“听小南跟他小哥告我状,说我给他摔着了。”

汤索言点点头,说他:“你也不冤。”

“不冤,”陶晓东回头看了眼他弟,“脸都磕着了。”

汤索言说:“明天转程,我得晚点走,你俩要不上午先等我。”

“行,”陶晓东肯定没得说,“等你,你完事儿给我打电话就行。”

这趟出来汤索言一直跟这哥俩在一块,都习惯了。有时候谁有事找陶晓东找不着了就去问汤索言,汤索言白天都在医院看诊,他哪能知道,顶多就是给他打个电话问问。时间长了其他人就也都习惯了,找不着陶总就问汤主任。

第二天医院车队起早就走了,要去下一个县城,路程大概得将近四个小时,其中很长都是山道。汤索言前一天答应了一位家长,说孩子明天上午才回来,想给孩子看看眼睛,孩子说眼睛两边有东西挡着。

汤索言答应了,第二天上午只有他一个人还在这边等。反正也都收拾完了,陶晓东和陶淮南没什么事,就一起在县医院一起等。后来患者来了,是个十岁的男孩儿。

男孩儿有点怕生,一直往他爸爸身后缩。汤索言冲他招手,说:“过来。”

男孩儿挪过来,汤索言让他坐在对面,温声问他:“眼睛怎么了?”

“两边有东西挡着,有时候眼前也看不清,像有雾一样。”男孩儿声音很小,对医生有种惧怕感。

汤索言给他看眼底,一边问他:“还有呢?”

小男孩儿在眼底镜下看起来很紧张,不敢说话,汤索言又问了他一次,男孩儿才慢慢开口:“晚上看不清楚。”

他爸爸对这点像是并不知情,问他怎么没说过。汤索言问这位爸爸:“家族里有视力不好的人吗?”

对方说:“我父亲是盲人。”

汤索言接下来就没说话,沉默着观察眼底,之后看了眼陶晓东,跟他示意要不要带陶淮南出去。

陶晓东立刻就懂了,对他摇了摇头,示意没事儿。

除了男孩儿和他的父亲,另外这三个人都清楚他是怎么了。本来不确定,汤索言跟陶晓东交换的那个眼神,也就清楚了。

陶晓东暗自在心里叹了口气。

陶淮南捧着保温杯喝水,长长的睫毛遮着低垂的眼,旁人看不出他的眼睛有问题。

汤索言在这儿不会把话直接跟他们说透,他诊断靠的是经验,看看眼底基本就能确定了,但是给病人反馈得靠检查单,靠数据。汤索言只能让他们去市里医院再做检查。

他只说疑似或者初步诊断,那位父亲开始还挺沉着地听着汤索言说话,像是还不知道这个陌生的名词代表着什么。

视网膜色素变性,一个不难诊断却无法医治的病。陶淮南因为这个病失去了视力,无数人致盲都是因为它。

陶淮南安安静静听着汤索言跟男孩儿和他父亲的话,父亲听到后来有些怕了,连问话都直接了起来:“大夫……这个病能治吗?会瞎吗?”

汤索言沉默了片刻,道:“能减缓。”

“不能治?”父亲的声音发了颤,“手术也不能吗?就没有办法?”

不问三九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