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69)

这米粉真的味道不错,虽然是杂粮粉做的,不如他一直吃的精白米粉好,可配着热腾腾带着些辛辣的羊肉汤一起下肚,那种从尾椎顺着脊骨冒出天灵盖的舒爽简直能让人再干他个三大碗。

磐蛮不可能跟霍大将军同桌,他就跟另一个比较沉默的亲随坐到了另一张桌子。

人渐渐多了起来,上二楼的都是有点身份地位的人,相互之间也熟悉,上来之后互相打着招呼,在伙计的带领下纷纷入座。

片刻后,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穿着普通士子的衣衫上了楼,在条案后入座。他将手里抱着的布包摊放开,拿出一卷羊皮纸小心翼翼的展开,大约到四分之三的样子就放在那里不动了。而后,他结果伙计递来的茶水,轻轻抿了一口,润了下嗓子。

“啪”的一声,那文士拿起桌上的木块重重落下。紧跟着,原本还有些吵闹的二楼顿时安静了下来。

霍去病眉头微微一抬,眯眼:原来这块木头是这等用法!

那说书人讲的是一篇连载的故事,已经讲过不少内容,今日是从上次停断处接着开讲的。

这说书人讲的故事,正是开国皇帝陛下的丰功伟绩,加入了不少艺术渲染手法,再加上说书人抑扬顿挫的声调和丰富的表情跟手势,史书上记载的那些寥寥数字,竟被他讲成了跌宕起伏的传奇。

霍去病起先听得不知所谓,后来竟然慢慢的听进去了,明知道事情的发展如何,却也还是被说书人带动了情绪,跟着他的声音语调起起伏伏。

“啪”!

说书人在一个十分惊险的情节处停下,手起手落,惊堂木一敲,今日的故事就暂告一段路了。

二楼顿时响起咒骂之声,但那说书人荣宠不惊,丝毫不为所动。他的小跟班拿着那个托盘,一桌一桌的开始收取打赏。

霍去病也没听够啊,发觉对方不讲了,顿时气急:“这就完了?为什么不继续?”

磐蛮从荷包里掏出铜钱丢到木盘中,再回头给霍大将军解释:“这是规矩,每天只讲半个时辰,原本是午后和傍晚各一场,今日把午后那场给提前了些。”

“谁出的主意这是?为什么不一口气讲完?”霍去病怒瞪双目,在犹豫要不要仗势欺人,让那说书人将这个故事讲完了再准他离开。

“诶诶,将军不可。”磐蛮顿时紧张起来,“不如将军回去问问大娘子吧,这还是她安排的。”

“……好个大娘子,若是不给个说法,本将军跟她没完。”霍去病起身蹭蹭蹭下楼了,再呆下去,他怕自己会忍不住仗势欺人或者拿钱压人。

作者有话要说:大姨妈头痛欲裂,然后男人怀疑我被传染了,要把我关在卧室不许出门!神经病啊!

第七十一章

怒气值满点的霍大将军冲到霍桐的将军府时, 其实早已经恢复正常了。外出逛了这一圈,虽然没有看完, 但是他大概明白了陶倚君和李县令想要做什么。

“东南城的女学已经建好了?”进门的时候, 霍大将军突然回头问了磐蛮一句。

“尚未。”磐蛮不是监工,他也不清楚建到哪个程度了, 但是那边还在施工他是知道的。

“听那日大娘子吩咐孟叔去托人购买些珍奇花卉, 想来屋舍是差不多了,园子还得琢磨一下。”

女学虽然占了两条半的街道,但是边城面积整个就不算大, 所以女学那一块儿也不大。她跟李县令娘子商讨了好久,又请了几位出身大族的娘子女郎过来一起出主意, 最后定下的方案里面。珍奇花卉和竹林梅林占比不小。

这些娘子虽然嫁到边城, 也难得回去娘家, 可到底还是思念家乡的景色,哪怕只多看两眼类似的花枝树木, 也能聊以安慰了。

霍大将军走进园子, 转头就看到霍桐跟陶倚君相对而坐正在对弈。

“大娘子, 你给说说, 为何要让说书人每日只说两个时辰?”他不客气的在旁边坐下,挥手让人端来食物,中午就吃了两碗米粉,然后听人说书,现在坐下来就觉得有些饿得慌。

“磐蛮带大人去听说书了?”陶倚君吩咐婢女将中午烤好的羊羔肉端上来,还烫了两壶酒, “将军先吃点东西再说。市集那边现在还没有好点的食肆,大人该回来吃午膳的。”

“那边的吃食还不错。别说这个,你说说为何要让说书人一天只说一点点。还有,这说书人说的是什么书?”

陶倚君朝霍桐笑笑,有些狡黠:“大人听了可觉得还想听?”

“是,你这不是吊人性子么。”

“说书人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啊。”陶倚君慢条斯理的给他解释何为说书人,说的都是什么内容。

“照你这样说,那说书人平日除了说些故事,还要将圣令编成话本说与百姓听?”

“百姓不识字,圣令下达之后,也是在府衙宣讲,然而宣讲圣令的人说的那些都是语言深奥的东西,百姓听不懂。让说书人将之换成日常话本来宣讲,效果可比照着念好得多。当然,宣讲圣令还是要的,说书人起的作用也是辅助。”

骠骑将军可不只是有勇有谋,他的政治敏感性也非常强。陶倚君这么一说,他立即领会了其中的好处。

今日他听的故事是开国皇帝的传奇,都是光伟正的描述,让普通人觉得我们皇帝陛下就是天命之子,这是在宣扬忠君。

陶倚君想要达到的目的还有很多。

今日这位说书人是她从流民中挖掘出来的,祖上是落魄的士族,在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时候,面子也就没啥大用了。他很乐意接受陶倚君的安排,也喜欢做这份工。说书人说书人,说的那都是书!不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东西。再看看那些有钱人为了听他说的故事,早早的来占位置,打赏也给得丰润。他除了能养活一家老小,还可以收学徒。

陶倚君让他将史书的故事编成话本说给人听,又让他偶尔插几个小段子,将县令大人的德政传扬出去,连水利招工给出的条件福利他都能说个头头是道。那些没钱上二楼听话本,只能挤在楼梯口听一耳朵的普通人就是他的宣传渠道。

“其实还有个好处。”霍桐补充道,“以后说书人多了,便可前往其他边城说书,他们总要带着些学徒一起,又是在茶楼酒肆说书,收集某些信息方便多了。”

霍去病手抖了一下,双目锐利的看向霍桐,后者淡定自若的回视。

“你这样做……”霍去病沉着脸盯着霍桐,“若是被人抓住把柄,谁都救不了你。”

“属下只是说可以,并未实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霍桐心里有数得很,他当着霍去病的面挑明这个,就说明他并未想过以此行事。

“这件事不许和旁人说道。那说书人我会先带走。”

“说书人是陇西郯氏的族人。”陶倚君取来书架上的盒子,打开来,取出一支宽两指的竹简,上面细细密密的刻了不少字,“这是他的生平和家人的来历。郯氏是大族,他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分支族人,家贫如洗。其娘子是平民,生有三子一女。逃难来小方城的路上,幼子夭折,又收养了两个失去双亲的儿女。”

“这人……自己都养不活了……”霍去病不是心软的人,带兵的人心慈不掌兵,他实在想不通自己的孩子都活不下去,为何还要收养他人的儿女。

“也正是因为如此,郎君和我才信任他的为人。”陶倚君将那支竹简递给霍去病,“将军可善待他一家。”

对方虽然落魄,但也是良民,她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一个念头,就让这家人的未来发生改变。

霍去病接过那支竹简,在手指翻来覆去,眉头蹙起却不吭声。

陶倚君起身说她要回去处理些事情,待晚膳时再过来。便将此处留给霍桐和陷入某种思绪的骠骑将军。

“你这未来娘子心思不小。”霍去病悠悠道,“你就不怕她过于胆大?”

霍桐颔首微笑:“我信她。大娘子行事飒爽,极有分寸,从来没有做越距的事情。将军知道我是个粗人,虽跟着族叔多年,却并没有族叔那么博学多才。大娘子从不嫌弃我,遇到事情也会一五一十将她所想尽数告知与我。”

“我信她没有坏心思,但是你不觉得她过于强势了?”

霍桐摇头,沉吟片刻后抬眼看向在富贵侯府长大的将军。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