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叔,婶子,具体听说了什么,您二位别问,我也不会说。我刚才说的,还是考虑考虑吧。”
“行,我们听你的,考虑考虑。”老周早就有了想换工作的想法,他不再年轻了,脚行就是做的力气活,以后再过几年估计就是做些边边角角的活。那也挣不了几个铜子。
“叔,让茂林茂森继续读书 ,不管怎么样,至少读个初中高中,以后不做文盲。再出去做事,工钱也能拿的高,还不用做普通工人。”
老周明白,点点头,“小越,叔明白的,那俩臭小子,我一直督促他们,不管他们喜欢不喜欢读书,一定会让他们读个高中。
文盲的苦,我可不想他们继续做。”
“那是,茂林茂森都聪明,以后有出息着呢?”
“不聪明,比你可差远喽,以后你要多提点提点那俩臭小子。”
说到自家的两儿子,老周黑红的脸泛起笑意。
周婶坐在一边,嗑着瓜子,听着自家男人和小越说话。嗑了半茬,突然说,“小越,咱院子西厢的胡家要卖房,你觉得我和你叔要买下来不?”
“西厢胡家,是胡大爷家吗,干嘛好好的要卖房?”
“是啊,老胡要卖了三间房,然后去买后面胡同的一座小偏院,比这里多四间房,还单独一个院子,方便,缺些钱,想卖了这边买后边的。”
“买啊,周叔,你家有俩儿子,当然要买下来,以后啊,茂林茂森一人三间四间屋子,正好。”
“小越你说的对,以后兄弟两一人三间或四间,刚好。”
他们在院子里也住了二十来年,街坊四邻都处的不错,从没有想过要搬走。
以后等儿子们大了,都住在一起,还能相互帮衬 ,他们俩老的也能天天看见孩子们,多好。
“对呀。”
夫妻俩多年以后感叹道,他们运气不错,听了小越的话,换了工作,买了老胡家的三间屋,两个决定让周家安乐了受益一辈子。
君越也没有想到他今天的一席话,也让两个堂妹过了一辈子的不愁房子的好日子。
家里热热闹闹的给人参观了几天,在外人看起来,就是墙面刷白了,有的房间铺上了灰色的厚实地砖。
换上了玻璃窗,通了电,唯一大工程的就是多弄了几个上茅房的地方,不用痰盂再接了。
其余的没啥,自家刷刷白,也差不多。
通电和玻璃窗的问题,周围早就有人家家里通了电,换了玻璃窗 ,这不稀奇。
时间一天天的,转眼就是会考,君越回到学校参加会考,五门功课,他都考的不错。
应该能行,他只要考试分数到水木大学的保送标准,名额一定会有他的。
他早就打通了关系。
会考后的一个月,他接到了录取的消息。他真的能进水木大学读书。
十七岁的少年,即使早就知道这是铁板钉钉的,但还是忍不住翘起嘴角,笑了。
兄妹三又借此机会庆祝了一番,做了满满一桌子好吃的。
转眼入大学已经一个月,君越和班上的同学已经逐渐熟悉。
没办法,离家有些距离,他只能选择住校。三天回去一次,俩小姑娘住在家里,他还是有些不放心。
这年头坏人挺多的,还有一些坏人会翻进院子做坏事。俩小姑娘,终究不安全。
他倒是布了个阵,一到晚上阵法启动 ,除了姐妹俩,别人进不了。早上七点,阵法自动关闭,进出自由。
“嗳,你们听说了吗?”最近的京城人心惶惶,不少小道消息,说什么的都有。
富人们有门路的纷纷南下,想去港岛的一大把,也有恋家的不想走的。想再看看,看看情形再说。
边上一位男同学,凑过去,问,“听说啥了?到底有啥事?”
“正在谈判。”
“真的吗?”几位男同学凑在一起,嘀嘀咕咕。
君越没有问,也没有参与他们的嘀咕,打开手中的书本,认真的翻开着。可班级里,每一位同学的动静,都逃不脱他的神识。就是隔壁班的也是一样。
这年月,不认识的人,人心谁也把握不住。多注意注意,以防万一。
因为乱,他们这一届,也没有多少学生。下课了,君越又去找张教授,他是三好学生,不懂的功课多,老师们都喜欢他这样的学生。勤奋好学,谦逊。
“来了,先坐会儿,等等。”张教授手里还有点事没有做完。
正忙活着,见到爱学习的学生进来,脸上溢满笑容。
“嗳,您先忙。”
君越整理好自己要问的问题,全抄写在一起。
他想学古建筑的一切,等以后学好了想再研究研究,是不是有让古建筑更结实,住的舒适。还能保有华夏四合院古建筑的特色。
在张教授的办公室,君越一坐就是两个小时,等问完问题,张教授说到他的闺女,念书要从国外回来了。
君越笑着说,“恭喜老师,这下全家团圆了。”
“是啊,全家团聚。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到处找关系南下,可我不会走。我家十几代人都是京城人,这里生我养我,我不会离开。”
第150章 民国末(08)
“是啊, 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国,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都不能被人瞧得起。去了别人的地盘, 能有尊严才怪。家就是家, 再不好,也比出去流浪的好。”
“说的好, 早年在国外留学的那些年, 我就受够了思乡的苦。再不会长久的出去。”
张教授早年在国外留学多年, 是建筑方面的大拿。特别是古建筑方面,那是他的长项。张教授博古通今, 学贯中西, 幼时学的是传统古文化,十八岁接触西方文化, 被西方文化影响。出去留学十年,精通多国语言。
君越很喜欢这位老师,知识渊博,待人真诚。对他特别照顾,时常拉他去大学后面的家属区他家里吃饭,每次都让师母赵曼玲加菜。做些好吃的, 时常还加些肉,鱼。
“老师, 您上次托我问的宅子有消息了, 在我家隔壁, 刚好我家隔壁的宅子要卖。大一进的宅子, 和我家的房子一般大。
卖的急,价格也便宜。老师,我觉得您可以买下来。不管是给自己一个新家还是以后用来做投资也好,都是上上之选。”
张教授是京城本地人,他家的宅子早就不属于他,属于他的兄长。
因为他读的书多,早年离家多年,父母病重,父母离世,他都不在身边,全是由他的兄长服侍照顾。多年以后回到京城,他主动放弃了自家宅子的一半继承权。
早年他跟随联大,去了西南,也去过申沪,居无定所。
现在看着稳定了下来,张教授想着是不是该置办一套宅子,知道学生苏君越住的地段,他倒是有了兴趣。
“嗯,那行,去看看。”
动作很快,张教授看了眼宅子,立即买下。
之后张教授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新宅子的装修改造中,他学了君越一样,增设了卫浴间。
师生的关系更加的亲密了,周末都回池子大街,该上学的时候,都回学校。师母赵曼玲带着刚归国的闺女张雪柔也常住在四合院。
时针飞速旋转,转眼又入冬,放了寒假。
因为京城天气冷,加上时局混乱,寒假放的很早。阳历刚跨入一九四九年,学校就安排了放假。
这时候要南下的人日益增多,很多人都急着卖掉宅子,特别是那些手上沾满“红色”的人,他们绝对不会再回京城,宅子是一定要抛售掉。
君越趁机买下了,他家后面截断的第二进。
他家的这房子是个两进的宅子,但是后面早就在三十年前被人为截断,分成了两套。
他们在另外一边开了大门,出入和君越家的大门,是背对着。后面早就改造过,是很完整的一进宅子。在院门口也有倒座房。两套房,只需要把以前封堵的地方掏开,就安装上一道门就行。
现在这家人要随着他们家的亲戚南下,宅子是大甩卖,价格便宜。
君越出手买下,未来还能收十几年的房租,虽然有十年甚至十二年不属于他,但更长远的利益看,还是属于他的。最后还是会回到他的手上。
君越盘算的很好,以后他的成分依然是工人阶级,不会因为多后面的那套房子改变他的成分。
这时候卖宅子的多,买宅子的少。买不起的依然买不起,除了不离开京城的那些苦力贫民,基本没有富人出手买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