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十年前活字印刷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这大大降低了书籍的价格,使得更多的百姓可以看到书本,学到文化。你可以说,活字印刷的发明直接推动了整个天齐朝文化水平的提升。
“我明白了。”云及点了点头,又将夫子给他布置的作业给黎清看,黎清给他纠正了一些错误,完善了一下。
云及是个很有创造力的孩子,只消黎清稍微提点两句,他便能举一反三。而且他还有一个特别令人羡慕的技能,过目不忘。
这个应该是天生的,黎清记忆力很好是后天训练的。她每每想到此,就对云及羡慕的不得了,但是又拿他没办法,谁叫孩子她们家的呢?
黎清每日要织布纺线,姜氏绣花。两个大人偶尔去田里看看,拔一拔秧田里的草。菜园子里的菜也换了一批,种上了四季豆等搭架子的菜。桑田里的第二批桑叶孙二叔家也摘了去。
黎清去看过他们家的蚕宝宝,长势喜人,就是味道稍许大了些。黎清终于知道为什么姜氏不养小动物了,怕是嫌弃味道大吧。再加上屋里有读书人,同窗上门,看了不好,所以姜氏不养。
不过这几天,姜氏居然放下了针线,开始做起了木工。
“娘,你在做甚?”黎清问道。
“阿清,快把我房里的锯子锤子都拿来,夏天来了呢,建个树屋给云及孩儿玩儿。”
“树屋?”
黎清望着院子外面,院子外面不远处的一棵巨大的树。姜氏已经将大部分材料抗过去了,黎清转身进屋拿了工具。
她心里盘算着,河边的风景是极好的,然后在树屋里乘凉,看着外面的河景。
想一想,美滋滋啊!
黎清已经将树屋划归给自己了,姜氏口中的给云及玩儿,已经被她抛诸脑后了。
“娘,未来帮你。”
黎清的空间思维能力自然比姜氏强,她听了姜氏对树屋大体的描述之后,又提出了改造方案。
两个人就这么忙活了四五天,终于将树屋给建了起来。
里面大概有二米高,正方体形,可容纳四人左右离地面有二米半的样子,姜氏从屋里拿出了短梯,长度刚刚好。
这树屋全用竹子做的,后院儿的竹子为了建造这个树屋,砍去了一笼,留下坑坑洼洼的一下片,像极了癞疮。
树屋里面不仅能够遮风避雨,还开了小窗,可以透光。
完美!
黎清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是上辈子想做也做不了的事儿啊,今日给做成了。
翌日一早,姜氏清扫了树屋的露水之后,便带着云及过去了。黎清觉得姜氏今天的笑容怎么有点阴恻恻的呢?
黎清看着云及欢欢喜喜的爬上了树屋,心里咯噔一下,仿佛云开雾散了似的。
哈哈哈,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只见姜氏迅速跑回来,拿了云及的课业,又跑回去。
树屋里放了桌子和凳子,就差云及孩儿和书了。
黎清走到树屋底下,她捂着嘴笑。云及傻乎乎的从姜氏手中接过书本,刚转身放到桌子上,回头一看梯子没了。
(#゚Д゚)
“奶奶,快给我梯子,我要下来。”云及喊道。他不要在树屋里了,他还想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一块玩儿呢,可是为什么没有梯子?
“梯子你娘亲拿走了,她去桑田里采桑椹去了,没有梯子哈。”
姜氏只不过是将梯子放到了树屋的另一边儿,云及压根儿就看不见。
“哈哈哈哈。”黎清心里已经笑得不能自已,怎奈何要配合婆婆,所以憋着没笑出声来。
古代的某些母亲,会用这样的方式来约束自家孩子,让他刻苦努力读书。没想到这样的事情让自己给碰上了,还是自家的娃娃啊。
“听奶奶的话,好好读书,你完成了今日的任务,我便拿梯子给你。”
云及:“……呜呜呜,娘亲快回来啊,我要梯子,呜呜呜。”云及哭哭嚷嚷的。
“小白乖啊!你把书背完了,奶奶就把梯子拿回来给你。”姜氏站在树底下哄着云及。
没法子,太高了云及也怕跳下来,只好乖乖的读书。
黎清真的跨上了篮子去桑田里采桑椹了,既然婆婆都这么说了,一定要言而有信,做一个好母亲才是。
姜氏这么做是怕云及贪玩不小心出事了。上次的余温还没有过去,虽然村子里人为的危险因素已经没有了,但是不可忘却门前那条大河。
每隔几年就有好些娃娃死在水里面,那些父母啊苦天喊地也喊不回来他们的孩子了。
其实没必要这么担心,云及是个乖孩子,他懂得分寸。
姜家桑田里的桑树长势很喜人,前两天才被勒去了叶子,这两天就开始新发芽。
桑葚如葡萄一般,紫黑紫黑的,一捏全是紫色的酱汁,很饱满。然后黎清看到几只虫子的尸体躺在她的手上。
(⊙x⊙;)
还要吃么?
……
真香。
……
转眼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是个很隆重的节日。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一共历行五天,这是最基本的。
五月初一,姜氏便开始去山上采集花卉插在自家院子里的瓦罐儿里。不仅仅是姜家,整个天齐朝家家户户都如此,这时候花农门赚得个盈满万贯。
第35章 端午节赛龙舟
还得寻来薄荷、艾叶、蒿草等植物挂在门梋上,以示辟邪。等到了五月初五,正式端午节那一天,用草煮水沐浴,来驱邪避害。
有更讲究的人家,还要做白索、香包、符头钗等,可以自己戴,也可相互赠礼。
大叶柏、十里塘、十块田三个村子会在五月初五时,宁河的水流平缓之地举行龙舟竞渡。
年年如此,只为一争高下。
这件事得到了乐旭县令的允许,每年县令还会来观赛,并且县令还会准备彩头,是二十两或者价值二十两银子的物什。
二十两银子可不少了,寻常百姓家可过一年,可以拿钱也可以要物。
早在两天前姜氏就已经到同村刘老三家买了糯米回来。姜家没有吃粽子的习惯,但是每年还是会买些糯米,不做粽子,做糯米饭。
除此之外还要喝雄黄酒,并且将雄黄酒到房前屋后,遏制蛇鼠虫蚁。
平日里家里很少吃肉,这次姜氏将挂在房梁上的腊肉给取下来了,做腊肉土豆烩糯米饭。
云及今日过节沐休,很是乖巧的帮着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别看他只有五岁,村子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这个年纪开始接触家务的。农村的娃子也没个谁是娇生惯养的。黎清懂得去引导他,不至于让他厌倦家务事。君子不可不识五谷,黎清我可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养废了。
午饭后村子里的人都自发的到宁河的浅水区而去,那里人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坡儿滚。
黎清背着背篓,姜氏挑着担,云及拿着一只小板凳,他们要去卖油炸鬼。这种事没什么好丢人的,去坡儿滚除了看龙舟,便是贩卖东西,很多人都会这么做,在那里还可以遇见走南闯北的挑货郎。
虽然去的还不算早也不算晚,但是已经有很多人都已经聚集在河边了。透过人群的缝隙,可以看到水面上几艘龙舟。
按照往年的惯例,十里塘村的龙舟是由村里的猎户,有把子力气的农民以及秀才等组成。
十里塘是由二十一人组成的团队,两头舵手、鼓手和锣手各一,中间划手十六,两名替补。
黎清将自己的小摊儿挨着一家香包摊子摆好。
附近有卖烧饼的,也有人早就搭好了篷子卖些酒肉。经过研究,前不久黎清弄出了锅贴。所以这次他们端了一盘锅贴过来,里面包的是素馅儿。之前卖油条大概挣了有一两多银子。按照这个速度,黎清想,她在年底应该可以存够下一步的本钱。
油炸鬼已经不是人尽不知的了,很多人都吃过姜家小食摊儿上的油炸鬼,那滋味甚是不错。所以刚刚将小摊儿摆好便有人上前来问了,很快人满为患。
不知情的人对此分外好奇,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如此受欢迎?黎清炸油条的技术越发成熟,最开始还有点僵硬的嚼劲儿感,现在只剩下酥脆感了,所以很快两挑被哄抢一空,倒是锅贴无人问津。
和风吹拂下的宁河荡起阵阵涟漪,不远处的四角亭子里坐着三男一女。男的梳着戴冠得发髻,女子梳着少女发髻,头上未带朱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