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案风月(299)

作者:关尔小禾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从赵世祺最终的结局来看,李青林根本就没答应赵柏文。

“我那时提了一个条件,你可想知道?”他问。

君瑶定了定,涩然问:“什么条件?”

李青林说:“我要取赵世祺而代之,成为赵家嫡子,并要求他承认我娘的身份,将她写入族谱。”

君瑶眯了眯眼,这当真是他提出的真心的条件?只怕是戏耍赵柏文的。赵家已经到那样的地步了,再入赵家又如何?

李青林浅笑:“你小看赵家了,赵氏这嫡系的一支被查抄,可在东北和西南还有两系赵家,西南的赵家与崔家联系紧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哪怕赵家只剩个空架子,也并不是毫无用处的。”

东北的赵家只是偏安一隅的小族,没人入仕。西南的赵家籍籍无名,完全依附崔家,如此地步之下,崔家就算能相助又如何?谁不知皇帝的下一步,就是铲除崔家?崔家已经失去赵家这个臂膀,早晚都难以保全。

但正如李青林所说,并不是毫无用处。

谈话到此处,君瑶心底的疑惑也豁然开解了。

煮得浓香令人垂涎的鱼也上了桌案,另还有鱼粥、鱼脍,鱼片。

李青林亲手将切好的蕺菜撒入汤中:“岸上菜的,很鲜嫩,尝尝。”

君瑶还未动筷,他快速夹起一块鱼肉,慢慢地除去鱼骨,只剩下细白鲜嫩的鱼肉,放入她的碗中。

“青玉看起来不比鲈鱼差,”他说道。

君瑶心里五味杂陈,也不知自己有没有胃口,但难免要赏光吃一些。正打算入口,突然间船身猛地一晃,细嫩软绵的鱼肉就掉了。

“赵大人好兴致,案子还没结束,就带着人到此处赏景吃鱼了。”有道凉凉的声音从船板上传进来,似浸了风雨,既刺骨,又刺耳。

君瑶一怔,循声抬头一看,果然见一道熟悉的身影,自烟雨清风里慢慢走来。

“侯爷?”她起身。

明长昱冷哼一声,撑着伞看向船舱内,眼底漆黑冷然:“你可知错?”

君瑶愕然,一时想不出自己错在哪里。

明长昱说道:“我吩咐过你,让你等我下朝后继续商议案情细节,你居然先走了。”

君瑶语塞:“我……我与赵大人在此处,也是商议案情的细节。”

明长昱面色一沉:“想来已经商议完了,既然如此,就立刻下船随我走,耽误了大事为你是问。”

君瑶惶恐,斟询地看了眼李青林,歉然道:“抱歉,我需要离开了。”

李青林难得失去笑意,温润朗月般的人,浑身似浸透了江天的冷雨。

君瑶错开身出了船舱,正打算走到明长昱伞底下,忽然想起什么,回身看向李青林。

李青林也正好看向她。

君瑶说:“赵大人,先前你救过我,如今我也算为你了了应允你的事,你我之间,两清了。”

说罢,她转身率先跳下船,而后明长昱也下了跳板,带着她上了停在岸边的马车。

李青林默默地盯着她与明长昱离开的背影,许久之后才返回船舱中。

第208章 入大理寺

马车在软冷的秋雨里缓缓前行,君瑶用软巾胡乱擦干雨水,安静地盯着某处,双眼失神。

车内煮着茶,不同于暖酒勾人心魂,茶香是清香醒神的。明长昱强行塞给她两杯茶,淡淡道:“我看你和他相谈甚欢,乐不思蜀了。”

君瑶眨眨眼:“哪儿有,你一定是看错了,我分明什么都没说,哪里相谈甚欢?”

他轻轻嗅了嗅:“你和他喝了酒?”

君瑶轻轻撩开车帘,说道:“只喝了半杯,还没尝出什么味道。”顿了顿,“还是红炉绿蚁好喝,这几日我们酿的杏子酒也好了吧?不如让栖云小筑的人送些来?”

明长昱面色稍霁:“不如杀几条鱼下酒?”

君瑶笑得眉眼一弯:“鱼很难吃的,有那么多刺,下酒菜最好是龙肝凤髓。”

明长昱失笑,伸手搂住她的腰:“龙肝凤髓?”

“嗯。”君瑶点头。

明长昱俯身,在她唇上轻轻一吻:“龙肝凤髓哪儿比得上你。”

君瑶仿佛真有些醉,她倚着窗边透气,静了静后才轻声说:“侯爷才出宫吗?和皇上商议了这么久?”

明长昱轻哼:“一出宫就来找你,结果你竟不在。”

君瑶头皮一麻,立即转移话题:“侯爷早就知道李青林的真实身份?”

“是,”明长昱并不隐瞒。

君瑶侧首:“既如此,你也应知道,那日他带着人如此张扬的去凌云书院,是有目的的。”

明长昱冷然道:“是。”

君瑶说:“所以,你才不让我插手此案?”

明长昱点点头,又轻轻握住她的手,说道:“是,我担心他居心叵测。”

“那……侯爷觉得还有没有其他可疑之处?”君瑶斟酌着问。

明长昱挑眉:“其他可疑之处?”

君瑶面色微微暗沉:“于慎匣子里的东西,难道和这个案子没有丝毫关系吗?”

明长昱知道她担心什么,他安抚地捏了捏她的手指,说道:“正在深查,会有结果的。”见她一副不甘心想要追问的样子,明长昱又说道:“的确是有线索了,但是线索来得不易,若轻举妄动恐会打草惊蛇。为查前朝的案子谋划这么多年,不能出任何破绽,否则……会有人白白丢掉性命。”

君瑶虽然不甘心,却不好再问。她只轻轻哼了声,转而看向窗外。明长昱将窗门关好:“窗外有什么好看的?仔细被风扑了。”

车内暖融融的,茶香伴着悠闲的马蹄声,使人不觉昏昏然放松起来。雨越下越大,由沾衣欲湿化为萧瑟秋雨,明长昱对车夫吩咐道:“前方避雨。”

曲江畔有不少长亭短亭,亭外杨柳依依,枝叶黄绿相间,在雨中越发鲜艳柔韧。明长昱与君瑶入了长亭避雨,天青烟雨里,江天一色,长亭向晚。江上小舟翩然,江流婉转绕环之远,是繁荣鼎盛的京城。

两人就着石桌石凳休息,几名侍卫守住长亭外,还将车上的暖茶搬了下来。

“冷不冷?”明长昱借着给她递的的功夫,顺手探了探她的手指。纤细粗糙的手指温温软软,让他不想释手。

“不冷,”君瑶说。

明长昱瞧着亭外的雨,见四野无人,雨声入耳,仿若天地间只有他与君瑶两人,此情此景,堪称良辰好景。他与她并着肩,说道:“今日皇上单独留了几位大臣,商议好赵家之事后,我向皇上请了一道旨。”

君瑶疑惑地看着他。

明长昱说道:“你刑部有一段日子了,破了几个案子,也算是有功在身。我便向皇上请旨,让你调入大理寺,皇上已经准了,下月起,你就不必去刑部了。”

君瑶既惊讶又意外:“我在刑部做得好好的……”

“你继续留在刑部,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明长昱温言说道,“你入刑部,是因为发现唐延与刑部的人有来往,当年刑部彻查君家之案,他是负责构陷君家的人之一,与刑部有秘密往来也是有的。而今刑部上下的人我彻底清查了一遍,没有可疑之人。”

君瑶蹙眉,她在刑部如此一段时间,实则也将刑部的人暗中查看了一遍,甚至借着隋程的名义去过刑部的卷宗库,看了每一位刑部官员的脚色,刑部上至尚书,下至衙役,都没让她发现破绽。

明长昱轻轻敲了敲她的额头:“若是刑部有线索,我安插进去的人早就查清楚了。”

君瑶又是一愣。原来明长昱也怀疑过刑部的人,当年前朝的案子与君瑶的案子,都经由过刑部审查,若当真丝毫没发现,那便大有可能是刑部的问题。是以此后明长昱在刑部安插了人手。多年过去了,那人始终悄无声息,没传出任何消息。明长昱推断,即便刑部曾经有过前朝的人,如今也脱身离开了。

见君瑶依旧是一副木讷的模样,明长昱轻轻拍了拍她的脸:“你试着想想,如今暗中查前朝案子的人是我,跟在我身边,岂不更方便直接?”

这倒是有理,君瑶点点头。她并不是不愿去大理寺,只是在刑部久了,有些不舍罢了。转念一想,这京城虽大,但衙门就那么几个,即使离开刑部,也不至于与隋程李枫等人彻底失了联系。

于是她爽快地应了,问道:“不知我去大理寺,所任何职啊?”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