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温香软玉抱满怀(235)

作者:冰莲清妍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你同年爷前些日子就跟我说过了,我觉得机会难得,所以答应了你林姨过来相看。”

王娟英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还一脸期待地看着曾文芳,仿佛要她立刻答应这门亲事一样。

曾文芳百感交集,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有多希望她幸福,她又怎么会不明白?

如果把汪依桐与林姨摆在一起,母亲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林姨吧?即使陈家更显赫,陈文干更有出息,但母亲还是会不愿意找一个嫌弃自己的婆婆吧。

可是,自重生以来,陈文干就一直藏在她心里,整整十年的痕迹,又怎么能轻易抹去?

曾文芳沉默良久,才抬头对母亲道:“妈,再给我两年时间,两年之后,我再考虑结婚这件事。”

王娟英着急地道:“两年后你都25岁了,不行,太迟了。再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你林姨的儿子今年25岁了,他不可能等你两年。”

“妈,我不是要林姨的儿子等我两年,你让同年爷回了人家吧。就说我还没有毕业,不想这么早结婚。”

王娟英虽然着急,但她知道女儿一旦决定,就很难改变主意。

她叹了一口气,道:“芳儿,你再想想吧,不如你们找个机会见一面。说不定你也喜欢那小伙子呢!见见面又不会怎么样,也好让自己多个选择。”

曾文芳摇头苦笑:“妈,还是回了吧。如果人家想今年结婚,我也要答应吗?再说,如果我在市里工作呢,林姨的儿子能调到市区吗?新婚就两地分居,你觉得这样合适吗?即使我愿意,人家也未必愿意呀。”

“芳儿,难道你不可以回县城工作吗?在县城离家也近呀!”

“妈,你去过渔港、去过东湖,这两个地方与县城相比,哪里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会更好,不说你也知道。我不能因为想回县城结婚,就放弃在市区工作的机会。”

王娟英半晌无语,唉,村里跟她差不多年纪的人要么就当了奶奶,要么就做了外婆,她也想要个孙子或外孙抱抱,可是,怎么就这么难呢?

第二百六十二章 曾家有子初长成

两天后,曾文芳带着一叠照片与几篇文稿回了报社。陈桂珍在翻看相片,谢文在看稿件,两人看了之后,都赞不绝口。

陈桂珍道:“没想到青山镇这么漂亮,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房子古色古香。还有,你们那里每年端五节还有赛龙舟,这些传统的习俗如今很多地方都革掉了。”

谢文连连点头:“我觉得文芳选的这个主题不错,角度切入也好。我认为甚至可以做一个‘端午节’的专题报道,唉,早知道这两天我们也去做几个采访。”

陈桂珍拿起几张照片,笑道:“文芳这里拍了各色粽子的照片呢,从准备到粽子成形,一系列的照片。都够谢主编您占一个大版面了。”

谢文急忙去看照片,越看越开心:“好、好!文芳,你思维敏锐,能捕捉新闻事件,天生就是当记者的料。我这就去向主编申请一个版面,我们今天加班,争取明天见报。”

曾文芳微笑点头,她知道谢编对传统习俗向来看重。市里正在筹备客家美食节,如今宣传客家文化,正是时候。

于是,署着曾文芳大名的报道,在第二天就大篇幅刊登了。曾文芳文笔清新,写起青山镇的习俗来,驾轻就熟。

谢文也写了一些小评论,特意放在不起眼的位置,他说:“这次的风头要让文芳出,她选的主题,她准备的材料,我这些小评论,都是沾了她的光了。”

曾文芳很感激,她这么个实习记者,能屡次署名发表报道,实属大家对她的厚爱。她知道,许多实习记者跟着前辈,事情没少做,但署名发表作品却想也不敢想。

前几天,她还接到好几位同学的信,大家信中多有抱怨,说被轻视、被排挤、被占功名。总之,一句话,就是实习生的日子不好过。

曾文芳遇到毒舌陈桂珍,在报社众人看来,就是一种折磨,但大家没料到事情会来一个大反转。陈桂珍不但没有责备过曾文芳,反而特别欣赏曾文芳。

其实,陈桂珍性格耿直。她讲原则,喜欢努力上进的年轻人,讨厌娇气的小女生。以前的实习生大多娇气,做错事情就找借口,没有担当。而曾文芳恰好相反,正是她喜欢的类型。

五月底,曾文芳还去了一趟渔港市,给制衣厂送去十几张设计图,给芳华家具厂也设计了几套家具。

制衣厂与家具厂的业绩稳中有升,曾文芳很满足。像她这种“钱放出人走开”的老板,事业还能蒸蒸日上,已经要烧高香了,她不能奢求太多。并且,这些产业,她已经逐步交给弟弟管理了。

曾文峰学的是企业管理,还多选修了商业英语专业。进入了大学,这小子才如蛟龙入海,显出他的过人天赋来。

看到弟弟这几年的成长,曾文芳这才意识到,以前自己太担心弟弟,事事为他着想,事事帮他策划,还害怕他又如上一世一样,年纪轻轻就因车祸离开人世。

弟弟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显露出霸气与才能,甚至还有些胆怯,都与她这种教育方式有关。而弟弟本就崇拜她、事事处处以她马首是瞻,又怎么能显露出天赋来呢?

上了大学,弟弟脱离了自己这个姐姐的控制,处事有主见,成熟稳重不少。处理家中的一些大事,也表现出强硬的手腕,很有古代世家子弟那种家主的风范。

“曾家有子初长成!”曾文芳暗暗庆幸,幸亏弟弟在选专业时,她没有过多干涉,而在弟弟读大学期间,她也由着弟弟自由发展。只说:“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承担你应该承担的责任。”

本来她只想说前面一句话,后来,想起陈文干那次对弟弟说的话,她才意识到自己不能总是挡在弟弟的前面,要让弟弟成长起来,才是真正为弟弟、为曾家着想,所以,她加了后面那句话,“承担你应该承担的责任”。

曾文芳觉得自己英明极了,她哪里会想到,弟弟的成长,最大的原因不在她,而在陈文干。这几年,陈文干不时跟自家弟弟通信,不断地鼓励他,引导他,这才让弟弟在短短几年里,成长成有担当的男子汉。

曾文芳发现弟弟已经把在学校学的东西用到了实处,针对家具厂那边,他提出几个改革方案,都得到了林成金的认可。曾文芳了解之后,也赞成他们改革。毕竟她自己只是半桶水,弟弟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

她想到以后所有的产业都可以交给弟弟经营,而弟弟有望发展为“商业奇才”、“曾家家主”,嘿嘿,她心里甜滋滋地,美得很。

曾文芳正在畅想未来,陈桂珍手指轻敲着她的桌沿,吩咐道:“文芳,市里正在筹划‘客家美食节’,你过去跟进一下。”

曾文芳回过神来,急忙问:“啊,珍姐,你说什么?”

陈桂珍不由笑了:“想什么这么出神呢?我看你在偷偷乐呢。”

曾文芳不好意思地道:“在想我弟弟呢,他还在读大学,学企业管理。我在想他以后能不能成为商业奇才,所以就乐了。”

陈桂珍哈哈大笑:“你呀,人家还在读书,就想着成为商业奇才了,你弟在哪间大学?”

“在省城的海州商学院。”

旁边的一位中年编辑插话:“我知道这所学校,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就想考这所学校。听说这学校不错,去年的录取分数线甚至超过一些重本院校。”

曾文芳连连点头:“嗯,商学院的口碑很好,学校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像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至少要联系一家企业,遇到问题不但可以向导师请教,学校还会请一些著名企业家面对面辅导。”

陈桂珍道:“这样的做法确实不错,比起单纯学一些理论知识好多了。从商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管理层。”

副主编谢文听着几人议论,不由好奇地问:“文芳,我很好奇,你父母不是在农村吗?怎么会有这么多钱供你们姐弟读书呢?记得你还说过有个妹妹在省幼师读。一个农村家庭,供三个孩子外出读书,真了不起。”

曾文芳笑了笑,道:“我父母在镇上开杂货批发部,他们勤俭节约,舍不得吃好、穿好的,全供我们姐弟读书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